风林唱片非常重视大家的意见,特意写了回复给我,我现在转帖上来,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E版:
已经看到ashyer先生的碟评,首先对他的意见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写这篇碟评,其中也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相信如果大家都这么认真对待唱片是话我们的唱片制作之路会好走很多,这也是我们在论坛赠碟的原由吧。
今天想写这篇东西是看完碟评后有些想法和大家探讨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对这张唱片有个更深的了解吧。
《衡》是由我国青年作曲家王崴作曲,编曲并监制完成的一张最新唱片。有趣的是,很难给这张唱片一个准确的定位。每首乐曲的风格气质都有所不同,却又各自相关,既有苍老的古琴,也有迷离的电子鼓点;既有珠走玉盘的琵琶,也有催人泪下的弦乐;既有缠绵的JAZZ,也有刺激的TRANCE。音乐风格的界限在这张唱片中似乎模糊了许多,如果一定要给它归类的话,或许只能称之为“跨界”作品,因为“跨界”这个称谓本身也无定义。
作曲者大胆地将哲学思维,宗教理念融合到音乐中,这在国内的音乐创作中是较少见的先锋手法。整张唱片充满了文学语境,印象画派的朦胧感和随处可见的灵感张力。这些特点也使得这张唱片有别于其它标题创作的音乐作品。与王崴的上一张音乐作品大碟《梦界》相比,《衡》的旋律与和声更加国际化,同时也仍然保留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相当比重。经历了奥运会的创作和历练,王崴对中国音乐国际化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高度,他的作风让人联想到Nitin Sawhney将印度音乐推向全球的贡献。
这也可能就是ashyer先生认为“作者似乎没有把一张专辑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分割开来独立创作”和“并且专辑没有一个主题性”我觉得他没有说错,因为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按照每首乐曲的风格气质都有所不同,却又各自相关的创作思路。因为毕竟是张原创音乐作品,有些新的创作思路也是好的,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还坚持原创应该有条自己的路,否则又有了抄袭之嫌,我们还是想走一条自己的音乐之路吧。当然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
其实这张唱片的名字我们考虑了很久,为什么用《衡》呢?作者在序言里面其实也写得很清楚:“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平衡便应运而生。世间万物滋长,生死循环莫不遵守“衡”的定义。没有“死”的宿命,也就无从追寻“生”的意义。上帝是偏爱人类的,数十年的生命周期,有足够的时间长度让你品味人生,参透“一切皆循平衡”的道理,又不会让你活到虚度光阴,百无聊赖的地步。“衡”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美好的字眼。在以下的文字中,我将“衡”的定义里可以形成文字的部分留于笔墨间,或是诗歌,或是诠释,而更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注入进我的音乐里,成为血液,成为骨骼,或是其它什么。”其实这张唱片就是从“孕”到“亡”的周期,表达的不过是世界周而复始的“平衡”了。
音乐家用音符去描写内心的世界,每个人对唱片内容的感受是不同的,这里我不想对大家听后感觉有任何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最好的吧。
值得提一句的是整张唱片都没有用到“古筝”,不知道是ashyer先生是没有听仔细还是笔误,《孕朦》是一首很有意思的作品,作曲者选择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两件乐器作为主奏,一是古琴,另一个是duduk。这两件乐器,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亚美利亚;一个是弹拨乐器,一个是管乐器;一个中正平和,一个如泣如诉。在这两件看似格格不入的乐器里,作曲者寻找到了相同点,它们有着同样的苍凉,同样的孤独,用来表现混沌未开的寂静宇宙,恰恰是最佳的组合。Duduk音译为杜杜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木管乐器,以至于到现在仍然没有官方的中译名称。一部美国大片《角斗士》将duduk介绍给了全世界,很多人因此而爱上了它迷人的音色。乐曲行进至中段,平地而起的电吉它旋律好似一道强光撕裂黑幕,管风琴的和弦与节奏吉它交织出哥尔特金属的独特韵味,痛苦挣扎如脱离母体的胎儿,音响饱满强大,令人毛骨悚然。音乐上的意外转折十分帖题,恍如宇宙能量的爆发,于是,时间与空间有了意义。
对于ashyer先生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深表感谢,我们在以后的制作过程中会注意这些问题的。对于唱片讨论我们很欢迎,这样会让我们从中受益,这样能够使大家都有进步。我们深知原创这一条路将是非常艰辛的,但是我们会坚持!
这里可以试听到这张唱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多试听,多提意见。
http://www.8775.com/cd/2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