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第10天,大概2号线有200个小时了,刚才做了一下1和2的AB对比,总体来说2比1更具音乐性、解析力更换、更宽松厚润自然、微细节更明显、声场的分离度更好(1感觉各单位相对更挨得更紧偏拥挤)、背景更安定。 1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各段声音感觉往前冲,如之前有朋友说过,听1时你得往后边坐,大动态时1来得更猛。简单比喻这会听2感觉偏HIFI,相比之下1略感觉有点像AV系统的感觉,当然我只是夸张了两者的差别让大家好理解。
三段的感觉:一、高音,2延伸稍好、更明亮一些、更纤细、解析更好、泛音带着光泽感,比如拉提琴时琴弓上的马毛有拉叉了的声音很明显,部分音乐更悠扬顺畅,但目前还未煲好,部分高冷的音乐显得略吵发硬,而煲了600小时以上的1号显得更耐听;二、中频,2的中频一开始就比1号好,人声明显细腻,宽松润泽、形态更明显,打磨更精细的感觉,而1号粗糙一些糊一些;三、低音,600小时的1号线量感和速度要好一些,但2的低音层次和细节略强,比如打鼓的鼓皮的颤动在我未做AB比较时就感觉到了,但目前2号的下潜、弹性、速度感还没明显感知。
细差别说了,说说感觉差异最大的地方,1号在那种有很多声音点在音箱到人之间的空间中游走的音乐中,其表现非常的明显,3D的定位移动特别的强(在我听《央金玛》专辑中的“六世DLLM情歌”中表现特别突出),而2号偏平面化,会不会是因为1号本来就声音往前而形成的呢。
看来还得加速煲,再来个连续几天24小时不间断,风扇放旁边把设备都吹上,期待2号的最终表现到底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