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箱的鉴别与选择 [复制链接]

1#

关于中国声的畅想

文章不错,很多精彩亮点。

关于什么声什么声的观点,个人也有一点点想法:所谓的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大概指的是音色而非音质,音质有技术规范,音色则是主观感受。BBC的四集纪录片《交响乐》里,多位作曲家、指挥家以及德沃夏克等大师后代的述事中,多认同一个观点——音乐反映人类情感,交响乐反映人类的复杂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假设: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等,源自西方音乐史观。由器材还原的音色差异,很在程度反映了这些国家突出的民族性格,包括直率、优雅、严谨等等,是情感或情绪的差异性表达。

但中国声也是延续这样的逻辑推论而出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性格内敛的中国人可能就没声了。显然,情况并非如此。窃以为,无论当前的音响器材如何对音色进行归类,中国声始终都是存在的。中国声的内涵,与其说是充分反映人类情感,不如说在兼顾情感的同时,要表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道!也许这样理解会更准确些。

《道德经》里,将接近道的音声归为大音,即我们熟悉的大音稀声。最美好的声乐,未必繁杂,却充满意境,接近人们对道的神思及领悟。正因为这样,尽管中国早于西方不知多少年就发明了乐器,就编制出乐曲和歌曲,但始终如一都在试图用最简单的乐器或和声来展现可言传亦可意会的“大音稀声”,由此形成中正、平和、舒缓、悠扬的中国旋律。

而这样的旋律用器材来还原时,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听到尽可能多的泛音,您亦可认为这样的器材有中国声!昔孔夫子追寻泛音,绕梁三尺、意尤未尽,以至三月有感而不知肉味。张百良先生的作品,以简为美,以朴为质,低频、中低频尽可能直通,箱体尽可能沉实、朴素,以期得大道至简之获,但在泛音的表现上,仍稍欠火候。

中国声不容易表达,特别是那种带有丝丝入扣的又有点点变化的泛音,仍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籁之音。有机缘的人能够听到,也许能得与古人作天人感应之心灵沟通,其获亦微,其获也丰。正因为这样神传意会的音乐理念,个人坚信两点:
1、中国声,是真正且极少能够步入哲学殿堂的人类音乐风格;
2、中国声,恐怕石破天惊的开山之作,只有中国人能够完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