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这样的,以唱针接触点为准
1、超距一小段距离,产生向心侧滑力,负距一小段距离,产生离心侧滑力。(从外到内的整个过程中,有超距也有负距,在靠外圈和靠内圈是负距,中间部分是超距,中间跨越2个零距)
2、超距一大段距离,产生离心侧滑力,负距一大段距离,产生向心侧滑力。(比如长出5CM去,但这种情况实际中并不存在)
1和
2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讨论第二种情况没有意义。
不知道怎么发图,上个我网盘的链接吧(不知道会不会违反坛规),可下载看大图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478200777&uk=3323974863分歧可能在超距或负距的程度上。
另外,在唱针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到切点的距离是变化的,如果希望变化小,唱臂越长越好。
引用一段文字:
唱臂循迹误差应小心调至最低 固定框轴的唱臂因为活动是弧线性,所以不可以在整个唱片纹范围保持无轨误差,不过只要唱头的位置适合与唱臂补角正确,就可以将轨误减至最小,调校轨误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测量器,价钱不贵,HiFi迷不可缺少,如果在距离唱片中心二寸半位置将轨误角调到接近零,在片纹的其他部分轨误亦不会太大,假如不超过2度是不易听出循迹误差失真,唱臂的有效长度减少轨误,但却增加了唱臂质量,现在多数唱臂的有效长度为9寸左右,很少有超过12寸的设计。
理论上唱臂越长越好,但因为质量及谐振原因等,唱臂的长度有限,因此唱臂的补角,实际上正是用来减少轨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