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在广播电视配件厂工作的焦师傅,是一位电工,那时已经有50岁了,资格老,人缘好。那个时候工厂还没有改制,国有的,事情也少,焦师傅自己在电工房有一间独立的工作室专门捣鼓自己的音响,也就是那个时候,焦师傅将我带进了音响发烧的领域。记得那个时候,焦师傅在厂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他的那些电子管,晶体管功放,还与厂里的木工房的刘师傅一起捣鼓音箱,基本是银笛,南京,飞跃的大喇叭。我当时刚刚上班,自己到南京买了一套惠威的三分频套件喇叭拿到焦师傅那边还稀奇的不得了,焦师傅听了价格后直说:太贵了,太贵了。我看焦师傅这么喜欢,借他玩了几个月。焦师傅徒弟很多,所以厂里的事情基本不做,只有有人求他做机器(功放居多)有求必应,就这样一年也捣鼓不了几台机器。三大件中,焦师傅唯一做不了的就是CD,所以一直耿耿于怀小日本CD机的价格怎么这么高啊。其实他没有算这个帐,他做的机器,要是按照小日本的工资折算,每一台也不便宜,而在那个年代,他仅仅看到的是每一台机器只花了十几块,几十块钱就能够出那么好的声音(有的时候元器件都是厂里的,或者就是废物利用),比当时好几千块的组合音响不知道好到哪儿去了。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音响与家电的产业规模不同,结构也不同。好的音响很难形成规模,在人工相对比较贵的发达国家必然成本比较高,加之市场也是小规模,对于营销,推广,售后等等都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和难度,而家电恰恰相反,由于受众广泛,必然摊薄了研发,生产,和营销,售后的成本,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一直推动这个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纵观小日本并不是做不出音响的精品,最终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市场,还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