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经验同论点都很好,很全面,我很认同。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能明白。因为好多人心里面把(尺)吴岩,而文字表达好多时他们都未领悟到意思。比如(包围感),很多人会以为身处舞台中,所有乐队歌手都伸手可触。那就是误解,因为这种效果就是吴甩箱,所有野都冲晒上来,低频dom心口,距仲以为靓声,你话死唔死?而我认为的包围感:你永远是坐观众席,同舞台是有距离的,你能感受到乐器与乐器之间是有距离的,而乐器之间的空间有一层若隐若现的微弱低频(空气感)磅住,每一件乐器都感觉到有纵向深度,都会跟住节拍在律动,而歌手就是龙头,他的情绪,他的抑扬顿挫是带领乐队的。重点是包围住个歌手而不是包围住你本人!再举例前几年争议很大的小音量美学,好多人不认同,原因是他们以为所谓的小音量播放的原因是因为开大音量会失真难听,所以只能细细听,这是大错特错。真正小音量美学是能大能细,当开大声时声音不冲,能量感足,声场完整,而且你还可以跟朋友聊天而不受影响,当细细声播放的时候都能清楚听到乐队,歌手的律动,抑扬顿挫,而没太多地受小音量影响而删减掉,只是能量感变弱而已。要做到这样不容易,首先你的喇叭不能是丹拿,atc这种靠功率逼出来的音箱,而调教方面要全频段没有夸张,重叠(谷住)。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样,所以才用这样的误会。我前面所说的软同硬之间找平衡点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动作。我把味道比喻成软,指标比喻成硬而已。而调教的方法包罗万有,没尽头,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