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多少人真正听了SACD后觉得比CD声音好? [复制链接]

查看: 30620|回复: 152
1#

原帖由 yihui0754 于 2012-6-25 15:05:00 发表
sacd比cd声音好,前提必须是真正的DSD录音。

这位先生说到点子上了。

上面出现CD与SACD的两种不同听感,原因是数字母带是否是真正的高格DSD录、制;上面部分网友表示:“ SACD感觉声音密度比CD大,更凝聚,但总觉得中低频比CD层要偏薄一些 ”这已证明很可能是由16/44.1经人工重新后制作、升频后再发行SACD。如果真正是用DSD高格采样模拟母带后,再制作出来的SACD是不会中低频比CD层要偏薄的,相反中低频比同演录、同时期发行的CD信息量、解释力和质感都要好。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6/28 0:31:1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

原帖由 dy1.1 于 2012-6-25 15:41:00 发表
我听的是SACD ISO文件mytek dsd解码。dsd录音与cd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跟高比特文件24/96/192比也全面胜出。cd的中低频量感厚,但有虚假之嫌,而真正的dsd录音则完全是接近现场原声的走向,中频真切,低频下潜深,纯度高,非常清析。高频是dsd的强项,可以高耸入云,但又点到为止,绝没有cd那种惨白刺耳的倾向。打个比方,cd就像家里的标清电视,离远了看也挺清楚,但走近瞧,全是黑边,线条感强但没细节。sacd dsd 录音就是高清台,但是更像等离子电视中播高清,图像有细节又柔和。sacd dsd录音的另一大特点是音场的营造方式与cd不同,cd的音场横向刻画得较好,但深度刻画能力有限,结像主要以水平方向点状分布;而sacd dsd则是以3D方式立体分布,结像呈球状或团状,好的dsd录音可以让你感到直接融入了音场,个人感觉sacd dsd的声场更接近现场乐器发声。24/96/192的声音比cd要好,但仍然是同一类声音,只是细节更风富,音场更明显和稳定,没有sacd dsd的活生现场感。32/192的文件也依然如此。  

这已证明dy1.1 先生是领略过真正的高格采样和制作的音乐文件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3#

回复 8# 牛仔 的帖子

原帖由 牛仔 于 2012-6-25 13:47:00 发表
1比特的机械读取出错率要低于高比特。

这个不应视为 “ 出错率 ” ,应该是1比特录制或播放音乐时,信息的连贯性比高比特要好。更接近模拟信号的状态。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6-25 17:22:5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

回复 26# 若飞公子 的帖子

原帖由 若飞公子 于 2012-6-25 17:11:00 发表
我听下来,老录音SONY出的单层的SACD比普通CD要好的多,而双层的SACD就不一定比头版CD好了,如果是新DSD录音那就明显是SACD好了,尤其是TELARC的新录音。

部分认同您的讲法。
首先要睇是什么年代录制和采样的演录,如果是90年代中以前发行压碟的首版CD和LP,它的母带原格采样和数字档案只是16/44.1,当时已是业内最高标准了,加上当时母带采样后就会压碟发售,这类CD和LP是最接近母带的初形。但因之后多年的母带老化和当时的格式局限之故,使70年代未~90年代中的首版CD和LP 已成为这段时期内演录作品的最高品质载体了;而后期再采样或以以前的采样格式为原头,再版发行的SACD就不能比首版CD和LP要好,最多只能在这些档案中做做手脚、混混音后再发行SACD。但是新近的演录,因母带状态好和可实行真正的高格采样,所以新近压碟发售的SACD就会远胜同期发行的CD。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

回复 27# 美貌的阿敏 的帖子

原帖由 美貌的阿敏 于 2012-6-25 17:44:00 发表
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CD和SACD好比是小学生和大学这比,SACD是在CD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如果说声音CD好过SACD,那科学就在后退!又好比有些发烧友说是LP好过CD和SACD,这怎么可能!正因为LP存在不足才有如今的CD等等出现。

阿敏兄知道母带是会老化的吗?如果阿敏兄理解这一事情,就会明白为什么早期演、录的黑胶唱片会比后期再版的CD和SACD 要好了。

另外,音乐在音响上播放,最需要的是连续性信号和信息;现时这方面只有模拟信号是最好的,采样就是采样,无法做到连续性信号和信息。其次黑胶和唱头可以做到真正的平衡信号音源;而数字载体的反相信号较薄弱、甚至没有。故此暂时数字载体光盘唱片还不能完败黑胶和模拟母带,只能做到近似或接近。

.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6-25 19:52:38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

回复 22# 真.菲戈 的帖子

原帖由 真.菲戈 于 2012-6-25 16:52:00 发表
相当多的sacd其实是pcm转成dsd,原生dsd录音的sacd有其优势,但是sacd对于硬件时钟精度的要求也远远高于cd,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烧认为n万以内的sacd有信息量没情感和可听性的原因。
音频不能完全等同于视频,如果认为1080p一定好于dvd进而推论sacd秒杀cd,显然太片面了。最终问题还是回归到软件上,对于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相当多好东西是找不到sacd的。

真兄讲得非常到位!越高采样率是需要越高性能的时钟郊正,如果时钟不够班的话,就很难做到良好的信息排叙性和连续性,故此使 n万以内的sacd有信息量没情感和可听性的原因。音乐在音响上播放最需要连续性信息。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

回复 23# 真.菲戈 的帖子

原帖由 真.菲戈 于 2012-6-25 16:54:00 发表
mytek 192dsd目前在台湾和美国也不是一边倒的好评。玩过中高级音源的烧友也普遍认为其实际听感存在一些问题。
世事无绝对,何况价位受限呢?

个人觉得现时比较好的是 PrismSound Dream ADA - 8XR DSD,真兄可试试。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6-25 20:59:0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

回复 36# szlghyj 的帖子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6-25 20:33:00 发表
中山张兄,没16/44.1这么低吧?我记得好像是24BIT96K的,再老一点的就是模拟母带了,可能我记错了。

您好 szlghyj 兄!
差不多到90年代中才有24/96 制版的数字母带和文件。不要说以前,就现在的模拟母带要做成唱片,也是要做AD转换后才能做唱片的。只不过是现在把模拟母带转成数字母带或文件时的采样率和比特都比以前高很多,所以信息量就多很多了。不过现时很多CD、SACD和LP拿去制片厂做唱片的母盘也是做成16/44.1的,故此现在很多新出的LP和SACD也比不上1:1数字母带直刻的CD。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9#

回复 38# szlghyj 的帖子

您搞错了,母带制版和采样成数字母带或文件存档时是以24/192 或1/5.6M 或更高的,但拿去做唱片的母盘就会压缩到16/44.1,否则没有厂家会帮你压碟,所以你们现在听紧的大部分SACD和LP,其实就是16/44.1的采样压缩。故此日常听到的CD、SACD和LP,只不过是母带里的小小 “ 牙屎 ” 而已,现时新出的唱片最好的品质就是用24/192的数字母带真刻出来的1:1CD。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