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过四年的努力,基本升级完成现在的配置。 [复制链接]

查看: 1387475|回复: 1423
1#

原帖由 360 于 2011-11-27 23:23:00 发表
原帖由 atcxzc 于 2011-11-26 2:18:00 发表
楼主地处高原,空气要稀薄一点,喇叭频响会不会受影响了?纯属猜错,开拓思路,望有经验人解答。

我身处雪域高原,海拔3200米,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阻力小,对低音喇叭来说更利于活塞运动,也就说低频的下潜和弹性表现好些。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不过楼主不懂音响原理,再思考问题也得不到答案更无法解决。
呵呵,知识有价,给钱就告诉你解决方案。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1/8 21:04:0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bebear 于 2012-1-5 13:11:00 发表
原帖由 360 于 2011-11-27 23:2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atcxzc 于 2011-11-26 2:18:00 发表
楼主地处高原,空气要稀薄一点,喇叭频响会不会受影响了?纯属猜错,开拓思路,望有经验人解答。

我身处雪域高原,海拔3200米,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阻力小,对低音喇叭来说更利于活塞运

呃,好像理论上没任何影响,但实际测量一下才算能验证。
最后编辑bebear 最后编辑于 2012-01-05 16:55:36
TOP
3#

回复 522# 360 的帖子

3200米,密度约是平原的70%,音速则是119.5%,但两者综合起来计算,并不影响扬声器的等效容积。
但音速更快,空气密度更低,很可能会导致空气吸收更少的高频,而丹拿二分频本来就是中频凹陷的,再加上很多录音都有过亮倾向(可能和主监听距离较远有关,聆听者处会有较显著的高频空气吸收效应,但不是所有录音师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最终结果就是主观听感高频过多,通俗描述就是刺耳了。
最后编辑bebear 最后编辑于 2012-01-06 00:05:41
TOP
4#

给个摆位的建议吧,内倾15-20度,并把音箱上倾到中间单元下沿指向耳朵(如果重心不稳要向后倒,那只能垫高到与中间单元下沿与耳朵持平)。
另外,如果觉得声场偏宽不凝聚,可以减少两只音箱的距离,我个人觉得声场偏宽不如凝聚耐听。
TOP
5#

回复 528# bebear 的帖子

觉得上倾调整麻烦,可以先试试坐在地上或小板凳听……
TOP
6#

回复 530# 强烈抗议 的帖子

不知道你的系统怎样啊。二分频系统的中频很容易发生凹陷(如果中低单元不完全正对耳朵),这Focus 220有两只单元,要两只单元不和耳朵等距离,中频还得发生负干涉,就更悲剧了。
TOP
7#

原帖由 强烈抗议 于 2012-1-6 0:27:00 发表
搭楼主的车咨询各位老烧,我DIY的一对箱子,定位什么的都不错,就是听着觉得某频段能量有堆积,听着不舒服,有什么改进的方法?
CD是雅俊72,DIY胆前,声雅后级,清逸伦滤波器,鸡线。

你这个问题啊,得自己测量频响,再调整分频器,频响严重提升的地方可以考虑加陷波电路,偷懒?就用均衡器吧,31段山寨的也没几个钱。
TOP
8#

懂得了音响的道理,并掌握客观测量手段,简单到几毛钱的海绵,前挡高音单元,后堵倒相孔,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不同密度、厚度、剪裁(比如试试挡高音单元的海棉中间挖个或者若干个小洞),都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几块钱弄点包装用的海绵回来,已经足够玩几个月了,知识+实验+测量,才能把事情搞好。
TOP
9#

回复 539# 360 的帖子

看,又来了,又想砸钱解决问题了。
你自己去听听富盛S1.4那现场录音《城里的月光》,和原录音对比一下,在我看来就是不堪入耳的衰声:中频凹陷,55HZ处严重隆起,在这频率附近,贝司和MIDI鼓跟拆楼似的。这流行录音已是过亮倾向了,录音位置中频声薄,那更凸显高频刺耳,这种情况,你是你胡乱砸钱就能解决的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