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音响未必有这些听感,转一文,许多听感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1#

这就是音乐从神性到人性的过程嘛,说的这么复杂。20世纪以后的音乐我也基本不听,因为人性已经太过泛滥。
人既非神,亦非魔,人是神魔的结合体。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调整这个神魔的比例,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人。但是如果刻意扬神抑魔,又会走入另一个误区,比如遁入空门之类。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个人所好,但是这并不利于社会、民族的发展。
回到音乐,正如我现在最喜欢的是贝多芬、舒伯特。而年轻时候我更喜欢瓦格纳、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回归一个神魔的理性结合点,这就如贝多芬的音乐,保持着古典主义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里面又蕴含着极其浪漫的人性色彩,这种浪漫是很含蓄的,不张扬的。这就是我认为的人类最高境界的美。
现在最让人扼腕的是舒伯特,他死的太早了,如果他能活到50岁,他的成就将不亚于贝多芬。他的“未完成”交响曲,已经大致摆脱了贝多芬的主题性交响曲,转向一种更大更宽广的纯音响和谐的无标题交响曲。他以后的瓦格纳开创的交响诗,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大型交响曲,我认为无不以其为宗。。。
分享 转发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2#

拉赫玛尼诺夫的确也是一代大师,他的音乐中极度的浪漫和瑰丽,史上无出其右,但是我现在认为他太过情绪化了。二十世界的钢琴家,我现在最喜欢霍洛维茨还有格伦·古尔德,这两人是属于天才型的,有些人弹一辈子都无法到达的境界。有部电视剧叫《天道》,是说发烧友的,王志文演的。里面对宗教和音乐研究颇深,讲到人身上的“造物留下的烙印”(大概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是无法抹去造物留在你这个个体身上的东西,也无法增加造物在你身上没有留下的东西。
但是人如果善于思考,不断自我审视并不断扬弃,觉悟会日高,会慢慢的改变,最终可以会量变转换为质变(但是这些也是上天的)。
说到底,作品即人。所以有人喜欢这样的有人喜欢那样的,其实喜欢什么音乐那是表面上的,实质上是人性的趋同。
如果仅仅是听音乐、烧硬件,乐趣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要读音乐史、哲学史,知道来龙去脉,最终知道人是怎么回事,这才能使人对音乐持续热情,也能不断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甚至指导自己的人生。
有个老头子叫“辛丰年”,他写的音乐随笔非常好,比那些名声在外的什么大作家如肖复兴等,要深刻有趣的多,推荐。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