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乐趣之换钉,换线,换管的最高境界是换耳朵。。。。。 [复制链接]

查看: 13740|回复: 77
1#

我给一位烧龄20年以上的朋友听门格尔伯格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于1937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他回答说:噪音为何那么大,LP转录的速度就是慢,KRELL功放最适合播放贝五。听君一席言,我无语,胸闷至今。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6# 中山张 的帖子

这事对我而言是的教育,以后开声之前先听人说几句,掂量一下再作决定。自找屈辱之事少犯,我想说,其一:上述版本的速度慢不是LP慢,更不是转录技术问题,而是把我们在孩提时代的引路人—卡拉扬版本作为标准,相反将稳固的节奏和根据不同乐谱演奏的录音版本视为异端,其二、其三就不说了。
TOP
3#

回复 38# 中山张 的帖子

拒绝,胆管挺贵的,点完难找,呵呵。
TOP
4#

回复 42# rostal 的帖子

是啊,古老的唱片现在听来居然有定音鼓的弹性,炒豆声一点没有影响我聆听;先生那张黑胶是魏茵加特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1936年录音)。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6-05 23:07:11
TOP
5#

音响器材首要目的是还原音源信息;比如,钢琴属于击弦乐器,因此某一音高的音符弹奏完毕后音量是逐步减弱,这样就带来旋律的歌唱性的困难,然而演奏者会对各小结强弱变化和主音的特别强调与关注,以达到节奏的律动性和音乐情感起伏的变化,如此歌唱性就可体现出来,音响器材的“折腾”必须建立此音乐之耳基础之上。当然,更换器材、胆管、辅件以取得器材之声和基于前者的系统调整都能给烧友带来心情的愉悦,二者在高兴程度的量上没有必要分高低,但对于烧友自身听音乐层次和境界的提高,久之听其言便知其功。
TOP
6#

系统调整过后,我会将LL弹奏的老柴钢一唱片取出,站着播放第一乐章最后十几小结,用于测试“云雾”手下系统的速度和功率的充沛性,就像高速公路上测试大排量下的操控性,仅此而已;完毕,慎重的取出Ivan Moravec(伊万.莫拉维茨)演奏的肖邦唱片,坐定聆听其弹奏的第一叙事曲,里面有:圆润的高音,厚重的低音部,不同触键带来的钢琴音色变化,有控制力的弹奏重复部产生的音量高低从而形成的音乐层次感,以及和鲁宾斯坦截然不同的乐曲处理方式。
TOP
7#

回复 52#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回先生,我的观点是辅件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三大件,而不是相反;我情愿输在财力上而造成的器材之声缺陷,不甘败在听音方向上;呵呵。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6-06 13:20:12
TOP
8#

回复 54#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交学费不要紧,发烧必经之路;但愿金钱代价和时间浪费过多;就像我们都知道弹奏莫扎特的女性钢琴家中有丽丽 克劳斯、哈丝姬尔、海布勒、内田光子,然当我听过尤 菊勒录制的莫扎特降E大调第22钢琴协奏曲时,那个“最”字需要慎重使用了。
TOP
9#

回复 57#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先生所言情况在现实中存在不少,故此我来本帖说几句;我以前多用“告知”方式,现在则用“自责”方法,言语也少了许多。挫折能带来反思,将可贵的时间多用于珍宝的探寻,发烧之路无尽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