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郎朗签约SONY古典,为了更广阔的在电子多媒体方面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很多对艺术要求高的音乐家都纷纷离开了环球(DG DECCA)和飞利浦。我们可以看看,在今天无论是曲目开拓、演奏质量、录音品质、唱片制作工艺,好的都是小唱片公司。环球和EMI自以为靠历史上积累的大师录音和这些大师为他们创造的品牌就可以为所欲为,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回锅肉都炒成浆糊了,还在炒。在几大唱片公司中,唯有索尼至少在录音质量和唱片制作上仍然还有一个像样的标准。Gidon Kremer在ECM录制了不少经典录音,slomo Mintz等到Avie去了,Anne Von Otto到Naive,这些小厂牌犹如唱片界的Gucci,Hermes.环球,EMI几乎成了金利莱和Jeans West这样的了。他们在录音曲目的设计和尊重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方面都是外行为内行做决定,比方说朗朗、Repin,Maisky三人合作的室内乐就是一个不顾艺术家选择、不顾艺术规律的商业拼凑,把三个名人凑在一起为的是卖钱,私下三位艺术家对这种做法肯定是很无奈的。一个好的室内乐组合需要长久的合作,达到从演奏配合到音乐上都化整为一。这种糟蹋艺术和糟蹋艺术家的可耻商业行为只会导致艺术家的逃离和消费者的唾弃,最后在人们的冷眼中灰溜溜地关门了事。我们看看Alia Vox,Pentatone,Channel Classsics, Naive,ECM,MDG等这些公司做的东西,再回来看看环球和EMI的低劣廉价的砖头盒装,就知道谁是高级,谁是低级的。为那些给环球和EMI公司创下辉煌品牌的大师们惋惜,他们伟大的legacy落在了一群海盗的手里当废品称斤卖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音乐的奉献 于 2010-1-30 9:06:00 发表
看了你的帖子,我仿佛觉得唱片业的2012提前到来。
我倒是希望唱片界的2012年尽快到来,最后幸存那些尊重艺术和尊重艺术家的厂牌。金钱包装和媒体包装的时代即将过去,以艺术和艺术家名誉骗名骗钱的唱片公司和伪艺术家将被淘汰。法拉利满大街都是也就成夏利了,LV进了菜市场也就是帆布书包了,古典音乐就是精神粮食中的绿色食品,承认不承认都是如此。不承认是还没有感受到。音乐家与音乐的关系,是恋人情侣关系,最高境界是人与神的关系,音乐家与听众之间也是如此。今天的商业炒作下,音乐家与音乐及音乐家与听众之间被搞成了嫖客和娼妓的关系(哎!俺宁可与哑巴交欢,也绝不愿听娼妓叫床!!!)
TOP
3#

原帖由 秋天 于 2010-1-30 11:59:00 发表
DG踢走朗朗的主要原因是朗朗的唱片在欧洲销量不好,所以DG在合约期满后故意抛出一个新的唱片收入分成比例,据说是DG艺人中最低的,让朗朗的经纪公司难以接受,知难而退。在古典积淀比较浓厚的欧洲,朗朗一直就饱受批评,像法国的费加罗报和快报等一直把他当成江湖小丑。如今朗朗的经纪公司替他签约sony,主要也是为了固守美国市场。
郎朗的演奏和唱片能在欧洲畅销,那就真的意味着古典音乐寿终正寝了。郎朗的这种表演只会在美国和中国受欢迎,去日本和韩国试试看,可能遭遇比在欧洲更惨。还是那句话,艺术的本质是心心相应,什么样的听众就听什么样的音乐(在这一点上不能用好与坏来区分,也许用高低区分合适些)。习惯了逢场作戏的人自然可以接受逢场作戏的东西。无病呻吟的音乐和演奏与发自内心的音乐和由衷的演奏,听得出的人肯定不会被忽悠,听不出的也不在乎,只要排场做到位就是。看看ECM那张La Scala唱片中Keith Jarrett说的经历吧,小册子第一页里的那段话。人骗人容易,音乐不会骗人,人也骗不了音乐,能骗也只能骗看热闹和听热闹的。我很羡慕郎朗的才能和他捞到的商机,但绝对唾弃他对艺术的态度 以及他对音乐的诠释,他对音乐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儿童时听故事而来的联想和想象,他的演奏除了让我兴奋之外还是兴奋。就其舞台上的行为和对音乐的态度和艺术造诣,我个人认为他不过是古典音乐里的小沈阳而已,对普通听众哗众取宠,对音乐家同行是傲慢和固执----源于无知的傲慢和固执。
最后编辑channelclassics 最后编辑于 2010-01-30 23:28:5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