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reed 于 2012-7-13 12:07:00 发表 古乐爱好者是小众,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也很好理解。音乐毕竟是反映社会的,古乐的时代,玩音乐的大都是王孙贵族,其内容和审美情趣与今人相去甚远,所以现在大部分人觉得古乐虽好听,但并不耐听。到古典中后期以后,音乐逐渐平民化,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反映到音乐中来,自然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 |
艺术其实即有夸张更有含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不过在目前的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审美观中这却被当作是肤浅,缺乏内涵。其实仔细想想,如果这不是音乐而是其他形式,不停地表达着黑暗,抑郁或者哭天喊地,要死要活的话会有人觉得这是艺术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高人对古典音乐唱片发展的评价,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量本真古乐唱片发行是因为缺乏六七十年代音乐家;只能“求异”吸引爱乐者。虽然结论我不认同,但我觉得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确实也有些类似: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不下去了,只能吸收或开拓新的领域。所以贝多芬是开拓者也是终结者,音乐有了思想性也是一种无奈的没落!贝多芬的后来者都只看到了贝多芬的上层建筑,没有去看他的基础,现在的音乐发展其实离贝多芬相当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