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24bit/96khz, 192khz音源的一些疑问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6-19 1:42:00 发表
传统的cd采用的是16bit/44.1khz的音源格式,而增加的bit深度可以提高信噪比,增加的采样率可以提高带宽。
而事实上人耳可以听闻的频段22khz足矣,
那奎斯特告诉我们44khz的采样足够了。
人耳可以区分的信噪比也就是80~90 dB,
而16bit可以达到96dB,完全可以达到要求。
我不太明白这些24bit/96khz, 192khz音源对于终端听众到底有什么优势,我希望能


--奈奎斯特准则是数学模型相关的,而音乐回放品质是心理模型相关,比如还可包括掩蔽效应,预加重处理等等;还有生理因素,比如人类的鼓膜听小骨结构,处理高频类似于(常用的频域分解),而低频和超低频端却倾向于时域分析。
心理模型不能完全由量化模型(比如简单的频域分解)来解释,而个体的差异(比如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可以轻易分辨22khz以上的基频)更是让统计学层面的音质评价变得意义不大:一句话,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
补充一句就是,对于小部头的乐器录音(比如室内乐规模以下的,主要是单乐器),CD的信息量(对绝大多数人)似乎足够了(90年代以后的录音可以证明这一点),而对于大型录音(交响乐,歌剧,合唱)多声道更多信息的音源才够(有点像高清3D视频和普通DVD的区别,只不过人类对于音质的记忆水平远远低于视觉敏感度)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9/20 11:12:4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