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喜盈身_维瓦尔第荣耀经RV589及其他宗教音乐 [复制链接]

1#

维氏宗教音乐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如与他同时的威尼斯作曲家Benedetto Marcello(勿与其兄Alessandro混淆),Marcello的经文歌集Estro poetico-armonico(文本都出自圣经中的大卫诗篇,故又名Salmi Di Davide,简称Salmi),集中共收经文歌五十首,体裁各异,如果完整录音的话,可能也要一二十张CD方能容纳。十八九世纪之间这部集子是最流行的巴洛克宗教声乐作品,据统计,仅歌词(原词也不是拉丁文圣经的本文,而是意大利文译本,这点比较独特)就有法文,英文,德文,乃至瑞典文,俄文等多种版本,便于各国的演出需要,可见其流行程度。直至十九世纪晚期,法国人丹纳(Taine)的名著艺术哲学中,也是以这位Marcello为巴洛克意大利音乐的“最高代表”的。不过二十世纪以来,Marcello的名望逐渐被“起死回生”的维氏等人压倒,以致赫赫有名的Salmi至今也未能有完整的录音,只有不多的几种选集,实在是可叹之事。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4/28 20:07:5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Marcello的重大影响现在还是能看出一些痕迹,比如威尼斯有著名的Conservatorio di Musica Benedetto Marcello(Benedetto Marcello音乐学院)。
TOP
3#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的天主教弥撒只有“慈悲经”的“荣耀经”

楼主此说不知何本?

据在下所知,天主教弥撒仪式从来都是完整举行的,标准的弥撒音乐也至少包括六个组成部分,Kyrie、Gloria、 Credo、 Sanctus、 Beneditus、 Agnus Dei(弥撒仪式当然还有更多的组成部分,但有些部分不用音乐,有些部分只许用素歌),作曲家只写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说明弥撒仪式只举行这么一段,应当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说原本是个六段俱全的完整作品,但不幸散佚;或者这一整部弥撒并非出于一家之手,而是多人灵感的结晶;又或作曲家只完成了这么一个片段,从未正式上演过。总之而言,弥撒曲只有一段的假设是绝对不能成立,因为这不合天主教的传统,而宗教传统是相当严肃的事,音乐家岂能随心所欲。至于两段体的弥撒,也不是天主教的传统,而是路德宗的习惯,路德当年创派之时,出于某些神学上的原因删减了天主教弥撒的一些部分,刀砍斧削之后,剩下可供配乐演唱的仅剩下Kyrie、Gloria两个部分,如巴赫有四首小弥撒曲BWV233-236。

一点意见,谨供商榷。
TOP
4#

原帖由 hofmann 于 2009-4-17 17:19:00 发表
兄台推荐一些Salmi的选集录音吧。

我个人感觉Salmi是很晦涩的作品,与维氏完全不是一种格调,老兄听过之后说不定会失望。
Marcello出身很高,从来就不是专业音乐家,他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所以与那个时代的“时尚”相去甚远。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在十八九世纪倍受推许,二十世纪以后却一落千丈,可能正是因为二十世纪之后的各种媒体的发展使古典音乐更为普遍地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这样一来,群众的趣味也能左右舆论。有人可能会认为古代的舆论何尝不是如此,但我觉得古代群众的意见对舆论(这里仅指音乐评论)的影响力恐怕远不如高度商业化的当代那么强大,话语权可能只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比如按照十八世纪北德的舆论,Telemann的音乐成就高于巴赫,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当代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Telemann的音乐比巴赫轻松,因此更易为群众所接受,如果仔细体会某些历史资料的话,或许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巴赫没什么文化,而Telemann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名流过从甚密,而舆论的喉舌正是这批人,所以荣耀自然归于Telemann。
TOP
5#

至于Salmi的选集

HMF有一张Junghanel的录音,见以下链接,似已绝

http://www.amazon.com/Marcello-Estro-poetico-armonico-Junghanel-Cantus/dp/B00004TYQV

ATMA也有一张,见以下链接

http://www.jpc.de/jpcng/classic/detail/-/art/Benedetto-Marcello-Psalmen-Davids-Nr-15-18-21/hnum/5105685

两张收录的作品形式完全不同,前一张近乎十七世纪初的多声部牧歌,后一张则是乐队伴奏的独唱,近乎意式Cantata
TOP
6#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4-17 17:57:00 发表
也许是我搞错了,我再查一下;谢谢!另,君对杰苏阿尔多的牧歌怎么评论,我听蒙特威尔第的比较过瘾,但听杰的怎么不“入耳”呢?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其实“躁”得很——任何“躁”的音乐——俺都不“感冒”——难道是因为他杀过人吗?维瓦尔第的表面热闹,其内里却安静得很。

仁兄论乐之语深得我国古人之余意,大有“玄味”与“禅味”,这应当也是文艺修养的外在表现了。说得直白一点的话,“外动”即响亮,“内静”即和谐,而“外静”是轻柔,“内动”则是不和谐,文艺复兴的人声重唱在响度自然敌不过巴洛克晚期的管弦齐奏鼓号相鸣,但从十六世纪后半叶起至十七世纪中期,大约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音乐界是盛行不和谐之风的,作曲家(特别是意大利作曲家)非常热衷于使用不谐和音程,制造各种“内躁”的效果,而牧歌又是这一潮流的“重灾区”,除了十六世纪中期最早的一批牧歌之外(代表作曲家如尼德兰出身但供职于意大利的Rore),此后的创作都势所难免了。Wert,Marenzio,Luzzaschi,D'india,以及Monteverdi等人的牧歌无不是如此,就此而言,Gesualdo也是“应运而生”,并非“横空出世”,只是他的身世更为离奇,手法也更为极端,于是后人也就有了“炒作”的素材,而Gesualdo的音乐也显得更富于传奇色彩。据我个人所见,Gesualdo之牧歌所达到的高度未必能超过Marenzio,后者是音乐史上公认的牧歌之集大成者,Marenzio的第九卷牧歌多是依据但丁与彼得拉克的名篇作成,可谓是珠联壁合,音乐的曲折微妙似乎犹在Gesualdo之上,不同于Monteverdi的“激越”,也不同于Gesualdo的“幽愤”,表情细腻,层次丰富,不滥于情而深永有味,“境界”绝高,艺术上大概可以代表文艺复兴牧歌的最高峰。
TOP
7#

回复 41# scfan 的帖子

这段仿佛是新教方面的说法,意在与天主教“划清界限”,未必完全准确

天主教:除了三位一体的
神之外,还崇拜玛利亚,称之为圣母。
基督教:只敬拜三位一体的
神(圣父、圣子、圣灵)。玛利亚就是一般妇女,非神明。

比如这段,从语意上看,似乎认为天主教已将圣母奉为神明,其实并非如此,除圣母之外,天主教东正教还崇拜教会史上的众多圣者,这些受崇拜的对象都是代求者的“角色”,而圣母的“地位”当是最“权威”最“灵验”的一位代求者。
此外新教内部也有差异,英国国教保留了不少天主教的残余,如教阶制,圣徒崇拜等,所以也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04-22 10:02:4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