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多年没出过录音?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29 9:13:00 发表
老烧友常说:听威尔金森的音场,听范恩的细节。我们在琴房里听老师指导学生说:这几小节是作曲家对亲密的恋人内心表白,按键必须富有歌唱性和倾述性,琴声是柔和清晰的;我们实际听到的是触键颗粒感和琴腔共鸣以及钢琴发声在琴房里形成的残响,这就是音场和细节的展现。
这里尚未涉及演奏风格和诠释方式问题。


所以我个人一向认为,钢琴独奏是一个系统最明显最直接的“照妖镜”,即使是录音久远的那些历史录音,比如schnabel的1930-40年代的录音也可以在低音部分充分显现出钢琴应有的形体感。现代数码钢琴录音更是不用说了。一般来说,相当一部分dg公司的现代数码录音钢琴独奏,如果系统内听不到踏板活动和琴锥敲击的话,不是自己从来没有留心注意就是系统还有欠缺。


如果音场和细节都能充分反应的话,那套hyperion应该以音场表现为佳,特别是伴奏弦乐的低频部分,滚滚而来。音平的确要比其他版本感觉低,可能与注重音场的录音方式有关。
分享 转发
TOP
2#

拉三版本实在太多了,我就有五个,但是老实话说听到现在也没感到哪个版最佳,哪个最差。说一句要被嘲笑的话,可能有点修炼的演奏家只要手指够长体力足够,弹奏拉三大概就不会烂,除非不听指挥的话,与乐团不和节拍。
TOP
3#

手指够长体力足够是有点笑话,但是拉三的版本都还不错却是真话。
TOP
4#

可能我对某些作品不是太敏感,也可能是这些作品本身不太依靠演奏者的理解,比如拉三,拉二,贝五钢协,我有的版本都觉的良好。但是莫扎特的钢奏和钢协,不同演奏者的区别却相对要大。一家之言。
TOP
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29 14:47:00 发表
我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在特殊时期的一部钢琴协奏曲,首先作曲家的音乐语汇和性格特征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其次如何演绎这部作品对于钢琴家和指挥都是巨大的考验,年轻者往往流于技巧展示达到血脉膨胀的“震响”感官刺激,老年者体能无以应对“高强度体操运动”,即前者力到心不到,后者心到力不到,诸多因素迫使许多钢琴家对此望而却步,是为明智。故此这部艰深的钢琴协奏曲优秀版本未见多。




拉二应该是rach在特殊时期的作品吧,也就是他“发病”时,拉三是他为了美国之旅而做的,按照rach自己的说法,他想在美国挣钱买一辆车带回俄国。心力和体力的确是要在一起来对付拉二三。earl wild的这个录音是在1966,他正值中壮年,在他晚年2005年时接受了纽约人杂志访问,谈到朗朗的时候,他把朗朗比作是j-lo of piano playing,j-lo就是jennifer lopez,知道她音乐风格的人都知道wild这句评论既幽默又”刻薄“,一针见血。不过所有评论家都承认朗朗的技巧无比,随着年龄变大,应该会不断成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