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 乐 味 与 “ 二 十 要 ”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镁声绕梁 于 2012-3-4 14:04:00 发表


    玩音响很多年了,但近一年时间我的音响观起了很大的变化。适逢坛子里掀起“二十要”之争,认真学习了双方的发言,收获良多,也让我对自己音响观的变化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思考。为了避免被贴上“挺刘派”“倒刘派”的标签,刻意沉淀几天,待尘埃落定,才尝试着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一来就教于

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高档HIFI器材上截然不同的味道,这只能说明至少有一套器材重放软件根本不合格,只是这个不合格能得到某些人的喜欢而已,我认为如果音乐味不是软件该有的那种而是靠器材出来的“音乐味,那仅仅是有味(当然也能让一些人陶醉),与演奏者想表达的音乐无关。借对岸论坛的一段话表达一点意见。我的观点是音乐味是演奏者在现场所表达音乐意境,录音与重放越是接近现场就越有音乐味。
我常使用『錄音藝術』一詞,其實我真正的意思就是『正確錄音』,只是不使用這一詞免得爭議;既然小葉敢開這一討論串,我就不客氣了.... 來分享一下:我為何『掉進拼命追求『正確錄音』的深淵』.....

為什麼我敢宣稱存在著『正確錄音』呢?

話說,朱宗慶打擊樂團,應該很多人聽過現場演出;
某家知名發燒廠製作的發燒唱片,播放出來朱宗慶樂團,嗯嗯.......
某個錄音實習學生,不小心隨便錄下了朱宗慶樂團的演奏,又不小心被高手拿出來轉成CD,又讓我聽到了.......

結果我發現,只要一萬元的音響系統,就可以發現台灣的實習學生,錄的唱片比知名發燒唱片公司還要更高傳真!.....

從此我開始發現我先前的一萬張CD,除 EMI FRANCE之外幾乎都是錯誤錄音;市面上的發燒片幾乎都是錯誤錄音,音響界公認的發燒片更是百分之百的錯誤錄音.......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最后编辑LCX800 最后编辑于 2012-09-21 21:04:2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3/4 18:46: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