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算DIY矿石收音机听电台的经历,真正摆弄音源、功放等器材听音乐,那时60年代末的事情了。沾了学校广播室的便利,拥有中华206唱机、钟声601?开盆录音机、上海250瓦电子管扩大机等当时的利器;每天听的大都是样板戏,由于文艺演出,反复播放《红色娘子军》的全剧用坏了10几盘带!还到电影院、电台去录下国产、朝鲜等电影的录音回来欣赏,像卖花姑娘一类的。当然,也曾偷偷地找过一些“资料”唱片或录音带来听,留下印象的是艺术学院的钢琴、弦乐器“教学用”录音带,记不起是那位大师的作品了。呵呵,打引号是当时的一种技巧哦。
爱乐的早期就是这样起步了,以后基本上一有新的载体问世就跟上,70年代的盒带、80年代末的CD和LP,90年代以后更多的接触西方的各类音乐体裁,95年在广州待了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器材、唱片的推介活动,大开了眼界和大饱耳福,也花了不少买碟的钱。第一次听现场的交响音乐会的经历是最深刻的,那是80年代在北京听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德彪西的大海等曲目,李德伦指挥,民族宫礼堂就来了100号人左右,前排的票就5块钱吧?
现在器材、软件都丰富了,但更关注的还是各种题材的音乐本身,以多听广收为主。硬件方面以量力、适用、求新为原则,近几年也及时跟上SACD、蓝光机(歌剧、演唱会、音乐会)、网上购买高采样率的原版音乐文件等。
168注册不久,但已是常客,能学到和交流很多东西,尤其是从一些专业人士那里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