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波利尼终于录制完成了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 [复制链接]

1#

总算完成了,去年还一度传出身体不佳,还真担心完成不了,现在终于落地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7# morefeel 的帖子

有包子了,共八张,李源380,蓝铁矿等几家都是420
TOP
3#

原帖由 chopin 于 2014-12-2 10:44:00 发表
这10张cd中,有三首(第11,第17暴风雨和第21黎明)在不同时间段录制过两次,估计8张套的包子就只能二选一了吧。


单张收齐,应该是11cd吧
TOP
4#

原帖由 chopin 于 2014-12-2 14:41:00 发表
严格的说来是11张,2003年出版的那个是个双张,附赠一张波利尼同曲目的现场录音,23和24奏鸣曲,这样算下来,应该有5首是两次录音了。




兄台正解。
TOP
5#

原帖由 chopin 于 2014-12-2 14:41:00 发表
严格的说来是11张,2003年出版的那个是个双张,附赠一张波利尼同曲目的现场录音,23和24奏鸣曲,这样算下来,应该有5首是两次录音了。




我还差一张晚期的28,29号单张,厚盒的5首和单张的30、31、32经常见到,唯独28,29这张没看到。
TOP
6#

可惜不出塑料盒的包子
TOP
7#

波利尼的整套录音效果,也并非都是完美的,部分DDD录音也不是说完胜ADD。录音技术是进步了,但录音质量不一定就是成正比例关系。比如:贝多芬早期的的几首录音质量就不算很好(记得是2003年左右的录音),声音较为单薄,电平也是很小,我使用的是CD唱片,其他是否这样就不得而知了。我觉得好和不好,还得具体问题具体看待,只能说不同录音和转制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从声音的角度来看,历史录音也比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50年代左右的单声道很多还是不错的,不但是声音质量有保证,而且那时的钢琴质量也高,不同于现在的玻璃音色,更显得有颗粒感,圆润结实,比较木头的声音。
最后编辑yudeanwu 最后编辑于 2014-12-05 10:33:04
TOP
8#

看来,不同系统、环境差别还是蛮大的,而且听音也是很个性化,确实没有绝对的东西。前面两位兄台谈到问题,比较喜欢钢琴的“钢”,那么现代钢琴确实是这么个走向,这就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关于说到颗粒大,含糊、钝的问题,就是人见仁智和重播大效果问题,至于钢琴的颗粒多大适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而且每部钢琴都不一定就相同,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的,只有自己喜欢的,所以这个话题还是按下不表,回归波利尼的音乐主题,说到器材和唱片是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多挖掘演奏家的音乐内涵可能更容易达到共识。
TOP
9#

说的也没错,不过如果录音考虑了,还得考虑用什么器材播放,考虑谁听,所以真的讨论起来往容易脱离了音乐性的范畴,这是我不想过多说的原因,因为不同器材播放,差别是非常大的。
TOP
10#

原帖由 贝多芬的乐迷 于 2014-12-5 17:29:00 发表
我一直还是 听 肯普夫 的 单声道  全集。


这个在下也常听,不少单声道都不错的,而且是越来越喜欢历史录音了
TOP
11#

我也晒一个
TOP
12#

其他都不重要,自己喜欢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争个是非对错。就像东北人跟海南岛的人说冬天下雪,这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是比较难体会的,因为大家所处位置角度不同,肯定会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喜欢的是波利尼的钢琴艺术,这才是我们共同的欣赏点,要说真实,只有去现场聆听了,录音和重播都是无法还原原貌的。
TOP
13#

原帖由 tearme 于 2014-12-7 20:0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4-12-7 13:16:00 发表
其他都不重要,自己喜欢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争个是非对错。就像东北人跟海南岛的人说冬天下雪,这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是比较难体会的,因为大家所处位置角度不同,肯定会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喜欢的是波利尼的钢琴艺术,这才是我们共同的欣赏点,要说真实,只有去现场聆听了,录音和重播都是无法还原原貌的。 [/quo




赞同兄台的意见,也很羡慕兄台能近距离聆听波利尼。在下也没感觉波利尼的冷,倒觉得是清纯奔放。所以不管你是什么音源体裁,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特点个性是比较鲜明的,是带有个人标志或者时代烙印的,是无法用现代科技后期加工出来的,当然正确的录音和回放会更接近艺术家的表达,但什么是正确和更加接近其现场演绎?只有像兄台这样有过近距离聆听经验的朋友才能有更多的体会。
TOP
14#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4-12-8 16:16:00 发表
音响器材要还原真实的钢琴,感觉是比较难的,即使象咖啡厅那种普通的三角钢琴也非常难。我听过几次威信重播钢琴,感觉非常不错,但价格也比较贵了。听音乐多年,最终的想法还是应该软件,硬件比翼齐飞才对,有可能还是应该搞好一点器材。前天听马勒,家里器材不给力,因此对器材耿耿于怀啊。 [/quo



两手都要硬,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