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我的300B後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用交流電供應燈絲。輸出變壓器我也與堅新老吳合力研究,後來也都改進了。我堅持做300B,是因為300B管子實在太棒了,你看它的動態從零到150伏,好的300B在從零到150伏的間隔完全一樣,那有多線性啊,211與845完全比不上。其實以交流供電的300B推力比較大,我有許多朋友用我的300B推B&W801,其他直流供電的就沒辦法。我也想將這台後級繼續活下去,我也會繼續改進下去。
最後說到喇叭。我的喇叭振膜是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的,叫做Honeycone。它同時可以保持高剛性與良好阻尼。德國的Eton也是用這種蜂巢式結構,不過他們不是自己黏合,而是買3M的來壓成型。我們則是買Kevlar、買Honeycone自己去黏合,因為我要自己在裡面加阻尼物,我的阻尼物加在Kevlar與Honeycone之間,最硬的就是我們這種東西。從材料的分析,研究到製程的研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你看,像這個振膜懸邊也是我們自己開發,它是橡皮的一種,不過裡面加很多阻尼材,讓它不會自己唱歌(也就是不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除了振膜之外,你看,這個號角也是我自己做的。傳統的高音單體最大的問題就是碰到鈸或三角鐵這種高能量的樂器時,它沒辦法承受。我曾試過36個傳統高音單體,結果一測起來相位飄移都很厲害,通通都不對。到最後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回到老祖宗的號角上面。號角能夠把大面積的高音忠實的表現出來,所以我現在的喇叭都用號角。我的號角設計也是依循老理論去做的,驅動器則選用日本Fostex,我認為日本的號角做得不輸給美國。
我的號角是用尼龍加碳纖作成的,裡面再塗一層阻尼物質,它有硬有軟。為什麼我的號角不使用木頭呢?我也曾經以木頭做過,阿進仔(筆者註:有名的喇叭箱製造者)一個拿我一萬台幣,但是每一個成品測起來特性都不一樣,因此不能用。
號角在今天幾乎已經被淘汰,並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成本太高了。像我這個高音號角,成本已經算很便宜了,還要六、七千元台幣一個,最主要是驅動器很貴。你看一個傳統的高音單體才多少錢?
像我這對橢圓喇叭箱落地式喇叭一對才賣十二萬,根本划不來。不過我希望我所做的東西都能夠成為經典,永遠保存。你知道這對喇叭的木皮用的是珍貴的紫水杉。當初我是從英國把這段紫水杉扛回來的,它只夠做五十對,用完也就沒有了。
我的喇叭最得意的東西就是這個木拴,它裝在喇叭單體中間。它不能說是擴散器,應該說是近音場抑制器。你知道喇叭的振膜無論多麼硬,也還會自己唱歌。振膜唱歌之後,就會在錐盆中間形成一個小音場。你看,喇叭單體會在生出一個大音場,而錐盆中央也會形成一個小音場,這個小音場能量還頗大,會干擾到大音場。這種現象不是憑想像,而是量測出來的。最早我是憑直覺認為會有小音場,所以就去量它,果然發現它有小音場。後來我又用電腦去模擬,證明真的會有小音場產生。
到底要怎麼解決小音場的干擾呢?我想應該可以將小音場破壞掉,於是我就開始做很多實驗。最早我用錐型,結果用電腦一模擬,發現它反而會產生更強的音場,所以確定這是錯的。後來一直改變形狀去模擬,最後才得到目前這種形狀的拴子。拴子做出來後我實際測量,果然那個小音場被破壞了,聲音變乾淨了,留下來的是很單純的音樂訊號造成的音場。這個拴子最重要的是形狀,而不是材質,只要材料有一些阻尼,不會產生振動就行了。
這些年來,我與工研院從基礎材料的掌握到設計的工具,電腦模擬程式,系統設計的方法都建立好了。坦白講,台灣都有了,就在這裡,就看有沒有人來用而已。除了單體之外,分音器與箱體的設計我也都用電腦解決了,只要用電腦一模擬,我一個晚上就可以設計出一對喇叭。我的分音器全部用四階分音,那是最正確的。一般來說四階分音最不好調,尤其用手工調很困難。但是我的電腦Model建得對,Simulation做得好。只要你移動分頻點,就可以做出不同味道的聲音。一般我會做四、五個分音器,然後聽一聽再改一改。
我的喇叭箱設計成橢圓形,一方面它可以減少箱內駐波;另一方面曲面的箱板振動很均勻,所以我採用這種形狀。
三、在過去那些年,有哪些設計者或產品對您產生強烈的影響?
只有SONY的R-10與D-10。他們專注、堅持的態度與精神讓我欽佩。可惜因為日本也是東方人,還有他們喜歡的聲音不為歐美所接受,所以在Hi-End音響界一直不如歐美。其實如果日本人在微調聲音時能夠找台灣人參與,一定能夠成功。因為台灣人聽音響的品味折衷,而且講究聽音響的細節。
除此之外就是市場行銷的問題。Hi-End音響市場大概都被歐美蚊型公司所掌握,日本大廠很難打入。歐美許多小廠本身技術不夠紮實,但是又太自我膨脹,這點是我不能苟同的。
四、在過去十年間,有哪些產品是您樂意給予現階段最高技藝成就(State of the Art)美譽的?
除了SONY的R-10/D-10之外就沒有了。對了,我的王盤也可以算是。我敢說在這樣的價格之下,它絕對是經典之作。我有一個想法,就是等我五十歲時(七年後),我要排除商業考量,不計成本的去做出絕對值的經典之作,這是我的理想。現在的產品其實是商業與成本考量之下的妥協產品,不過也已經可以算是經典之作。
五、身為一位Hi-End的設計者,您認為科技與音樂之間有什麼關連?
科技與音樂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你不可能沒有科技的基礎去做音響,例如我所講的材料學、物理學、電子學等。當然,你也不可能不懂音樂而做出好的器材。其實,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科學,那些樂器其實就是科學與科技的綜合體。所以廣義來說,音樂其實涵蓋科技。一個設計師一定要有紮實的科技基礎與音樂品味,才會有比較多的機會做出好器材。
六、當您在設計一件產品時,技術測試與聆聽測試哪一項最重要?
第一階段全部是技術測試。例如失真模式我一定會先做出來,去解決它。技術測試如果沒問題,用耳朵聽起來應該也不會有問題。如果發聲測起來很好,但聽起來卻不好的情況時,我認為那是測試模式出了問題,測試儀器不夠以及不夠徹底所致。
要知道,測試技術不是單一解,我們可以先做出幾種不同的解決模式,再來用耳朵試聽,這就是聆聽測試重要之所在。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測試時,會發現有許多方式都可以解決我們所遭遇的問題。但是,哪一種解決方式會比較好聽呢?這就要靠人耳聆聽來決定了。所以,如果你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解決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這時就反映了設計者的音樂品味。所以,設計一件產品到最後,還是需要人耳來做決定。
七、當您在調整空間音響效果時,哪些是您認為必須優先處理的?
越亂越好,而且要亂中有序。前後牆我想要軟一點,因為前、後牆的反射能量最強,干擾很嚴重,所以先要把前後牆軟化。再來才是側面,把聲音擴散。地板一定要吸,因為它的反射很強。至於天花板,反射與吸收都要有。調整空間時書也可以,紙箱也可以,枕頭也可以,天下萬物都可以用,越自然越好。太貴的東西不要去買它。
八、當您在為新產品作最後的微調時,您喜歡用哪些CD?
經常使用的CD很多,Chesky的爵士用得很多,海汀克指揮EMI版的「魔笛」也是我喜歡用的。海飛茲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我也很喜歡。其他鋼琴當然也有。
九、您的產品有哪些異於別人的特點?
我的產品幾乎都異於別人,可以說是孤島上的人所想出來的東西,與全世界的主流都隔開了。我完全是以我所學為基礎,相當主觀的,沒有主流思想包袱去做。我以相關學問為基礎,該怎們做就怎麼做。我的產品都有我很強的個人風格,其實這也是Hi-End音響的特質之一。在這裡我總結一句話,有個人跟我說:唉!老蔡,如果你是藍眼睛高鼻子,我們大家都會賺錢。可是,我自認我是台灣人,而且很強烈的自認是台灣人,所以沒辦法賺錢(二人皆開懷大笑,笑中難免有點辛酸)。
太多的因素使得外國人無法把台灣與Hi-End音響的形象劃上等號,所以我的產品也很難賣到國外。這些我都不在乎,無論如何,我就是要走過去,既然要走就要好好走,就是這樣而已。
十、 請給予我們的讀者一些建議,好讓他們能夠正確選購音響器材。
聽得舒服就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需求。所以我認為你聽起來舒服就好,不要管別人怎麼講。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忠於自己,你喜歡柔的聲音就去找它,過一陣子不喜歡了也可改變。倒是線材,太貴的不要去碰它,我建議三千元差不多了。其他墊材角錐等幾百塊預算就好,不要去買幾千元的東西,甚至你用杯子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