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复制链接]

1#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看起来舒存兄对中国音乐界目前状况的不满比远甚于我啊。;P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我既不同意商隐兄对现在民乐流行通俗化的一些看法,也不同意舒存兄反对民乐改革发展的看法。糟糕,好像被夹在中间了。;P
TOP
3#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与商隐兄的不同意见在商隐兄的帖子里面已经有些,这里先对舒存兄说说吧。
我单刀直入,舒存兄莫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舒存兄认为“今之乐非古之乐”,反对民乐搞大合奏。可史料记载唐明皇搞的万人歌舞演出,其乐队规模达到了1200人以上;就是在出土曾侯乙编钟的同一个墓室内,还有其它乐器数十件,规模超过了今日许多室内乐队。
舒存兄反对吸收西洋乐,比如反对引入大提琴类的乐器,可是羌笛、胡琴、琵琶、唢呐、古筝、扬琴都是外来乐器。
舒存兄觉得民族乐器不能改,那如果不加改进,五声乐器如何同十二平均律乐器协调,编钟又怎么样在乐队中奏响。
TOP
4#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编钟音乐死不了的。现在还有厂家在做编钟,要没有需求,他们怎么凭这门手艺吃饭。至于听到过的人少,一是现在去听音乐的人本来就少,听民乐的相对更少;二是编钟造价高又不便搬运,辐射覆盖范围就小了;三是需要数人配合演奏,占地又大,没有办法在民间普及。
TOP
5#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舒存兄还是太偏激了,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上去了。任何艺术要生存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没有继承当然不可,但固步自封、自我僵化也是死路一条。就舒存兄的2个回帖拢起来说几条讨论一下。
1、所谓民乐交响化是民乐大合奏的一种发展形式,后者发端于民国时期的“大同音乐社”而非解放后,我相信华人世界中知道并喜欢“春江花月夜”的一定大大多于那首“欧盟盟歌”的。怎么能说“无法解决声音的“粗糙”“浑浊”“刺耳”等这些基本问题”?
2、音乐和书法、绘画、文学等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是一门和活人紧密结合的艺术。对民乐发展现状的不满要仔细分析是乐的问题、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怎么能一股脑的都怪罪到民乐的发展创新上。再多说点得罪人的话,现在国内的西洋乐队又如何?依照其演出水平是不是可以说西洋音乐搞交响化是错的,应该通通退回去只搞中世纪甚至是希腊罗马时代的音乐。
3、如果真的要全部恢复到以前的民乐上去,那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拥有哪些。钟鸣鼎食的帝王贵族音乐、国家仪式的礼仪音乐、舞蹈戏曲的伴奏音乐、文人墨客的书房音乐、释道宗教法会音乐、市井娱乐音乐、山歌俚曲劳动音乐,看起来好听的不少,可其中有没有或者说有多少贝多芬的时代英雄、马勒的生死求索、巴赫布鲁克纳的宗教虔诚、斯美塔那西贝柳斯的民族自豪,这里面有社会的问题也有乐队表现能力的问题。
4、“十二乐坊”只不过是借用了民乐元素的流行音乐而已,正如同陈美不能说明西洋音乐,甚至都不能说明小提琴一样,对民乐她们什么都说明不了
TOP
6#

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5、提到了何占豪,据闻去年末(07年12月),国内某杂志全文发表其一篇一万五千余字谈创作梁祝的始末,据说最后一段文字颇有“意思”。也许对全面认识那个时代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一些新视角,对我上面说的第2点也算是某个解读吧。(不知道有没有哪位朋友能把这篇文章贴上来)
6、“如果能有一种民族乐器替代大提琴不好么”。能有当然好啊,不过这个问题在唢呐、琵琶等进入民乐的那个时刻也一样可以问,只要把大提琴3字换一下就可以了。今人掌握的声学知识远远超过古人,究竟是不能、不为,还是无必要。另外,引进也并非僵化的一成不变,中央民族乐团(或者可能是其它民族乐团,我不是记得很清楚)的大提琴不是变过形的嘛,不管声音如何,至少从视觉效果上更民族化了
7、“中国民乐最辉煌的时代,就是彭修文所处的那个时代”。说老实话,那个年代更像是拔苗助长。今天倒是中国民乐最广泛走向世界的时代,一大批民乐人才都到了欧美日发展。这又是对第2点的另一个解读吧。
这几点都是想到那里说到那里。最后我的看法总归还是那句话: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