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里赫特新碟(2011年8月10日)——极为震撼的发布!!具体见内 [复制链接]

1#

从艺术品质上说,阿劳确实无法与李赫特相比。后者的许多诠释,特别是贝多芬,不仅是有股雄辩的说服力而且还让人耳目一新。
VENEZIA这个厂牌我一直怀疑是日本人为了逃避版权弄的李鬼俄罗斯发行。价格低廉而且善于挖掘稀有录音,很多录音发行要早于一些廉价厂牌。压片一般,但质量和价格相配,配套说明书忽好忽坏,有时小本,有时两页纸。就是曲目搭配有点差,总是以作曲家打包。要是能以Doremi看齐,系统的为李赫特出集子,倒是让人能省些银子。
分享 转发
TOP
2#

首先说,我对阿劳没有偏见,反而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奏家。我不太明白录音数量和艺术品质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我不能意会您的意思。Richter的艺术成就早有概论,这个概论出自哪里、得自何人,是公论?我认可李赫特,一方面出自于偏爱,另一方面也是得自李赫特对艺术的整体表现,即使是具体录音具体分析,我也没有感觉到他输于哪点。正是由于他的全面,我才敢放言。把对艺术的表现力上纲上线,划系划片,很可笑,难道说除了和德系学派有渊源的人,就没有表现力、说服力了。那以后非德国人都不用演奏贝多芬了。就算是最有"偏见"的企鹅,给予贝钢奏最高评价的是吉利尔斯和科瓦塞维奇,不是所谓正宗的德系吧。对于见仁见智我认可,我们谁的观点都不需强加于别人,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同好更有戚戚感罢了。
TOP
3#

又干又紧,这是得自所谓经常比较录音效果的人的行话吧,竟然还和发音联系在一起。听过李赫特现场的人都惊艳于他完美的音色,有关与此的历史报道,不愿罗列。有多少名副其实的演奏家诟病录音,罐头式的音乐,经过剪辑修饰。你所说的刻板仓促的节奏,正得自现场演奏的即兴和灵感。这种音乐更自然和浑然天成,也出自于李赫特不愿重复自己和锐意突破。反而我很赞赏源自于此的激情。钟情于四平八稳、完美修饰的阐释,这样的艺术不真实、并且缺乏新鲜和活力。我很讨厌把自己的观点无痛无痒的泛泛的强加于人,西施只可能是音乐,而非刻意的挑剔选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