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见LZ PP)听音室原尺寸8*3.6*3.1m ,长了点,装修风格:吊顶50CM穿孔板,内有?公斤吸音材料,两侧墙10CM穿孔板+?公斤吸音填充物(不同位置量和材质不同),地面抛光砖。经过试听(没有仪器参与,基本频响测试也没进行。)屋主决定再调整、加料。
前、后墙窗户没有挂窗帘,初步摆位,开声,衰!难得一见屋主脸色乌云密布------声音散、干、燥、控制力也差,比在老屋里没专门处理的环境效果还差,不会吧?!@#¥%……&*(
不急,看电压,低了快10V,有办法,调整到正常范围,再来,控制力出来了,凝聚成型不少。再看屋主乌云依旧,要下雨了,不知道是大雨还是暴雨?对不住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和抱着那么多的甜蜜蜜的希望。
慢着,再摆位、加料调整:
条件1、声音先聚起来;
条件2、声音要自然;
条件3、人声要清晰;
条件4、音色和音质要平衡;
条件5、声场要出来...
都是相对的,除非器材特别强。
调整间,宁聚力与自然度在某种状态下会冲突,人声的清晰度与声场在这里也有冲突,还有质感要跳出来,不许被那种太表面的音色所包裹,提升质感的比例等等。整个平衡和谐的点很难把握,取舍变得更重要。针对调整后的结果是很满意的,主人感叹:超出原来对听音室的期望值,低频的某些问题暂时没弄明白房间与系统 2 因素各占多少比例?待高手、大烧来人来物鉴定(有机会听下回主人讲解)。期间加入线材、窗帘、沙发、地毯、调音道具调整,前后墙的两扇玻璃窗在挂了窗帘后结合音箱的摆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过程省略。
最后,每件熟悉的器材特性都能明显觉察,音箱小范围的移动音色变化明显,线材道具的对比结论更清晰明确,整个声底调整过程一直围绕系统的特性进行,最终在自身范围内求得宝贵的声底醇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