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发烧(66)--“平衡”的体现。 [复制链接]

查看: 12097|回复: 82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3e2dcc01019b7h.html


假设:一个密闭的听音室,它的长宽高比例大小和容积是固定的。

1. 高中低频量感的平衡。
   体现在金字塔分布上。
  
2. 密度的平衡:重量感。
   密度高到一定程度,是否出现爆满现象?是否出现呆滞感,活生感下降?好比一杯水,当满了就会往外泄?
  
3. 音场结像的平衡:音场位置、宽度、深度、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平衡。
   结像过大,大到一定程度,结像是否出现重叠?  
  
4. 速度和控制力。
   速度过快,是否音乐性下降?控制力过强,是否声音会偏紧?松容度欠缺?
  
5. 音箱摆位的平衡。
  
6. 器材的垫材和线材使用的平衡。

7. 器材配搭的平衡。

8. 音乐性和音响性的平衡。
...
“平衡”=“恰到好处”,“够用就好”,“物尽其用”,“钱用在刀口上”,这些关键词才是我的发烧理念和行动准则。

周末拜访一烧友,主人为追求高密度,用了两对喇叭线(最多时同时用了三对),并重新摆位,密度的确提高了很多,但音场全打乱了...,密度的过足,音场失去深度,乐器,人声没有了前后分离的距离感!同时失去了空气感。主人的环境和器材已够高班的了,见这: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3e2dcc01011zkz.html

显然,当水杯已满时...,物尽其用、够用就好!

音响的调校,音场的营造放首位!正确的音场归根到底还是个“平衡”的问题,需诸多方面的配合。


1.音场形状:

    音场是指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理想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


2.音场位置:

    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
    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至于整个音场的高度?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


3.音场深度:

    与「音场宽度」一样,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END !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8-17 17:18:44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谢诸位博士、博士后的认同。

共勉!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8-18 14:47:15
TOP
3#

原帖由 巴士佬 于 2012-8-18 22:50:00 发表
[理想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
怎样才能知道录音时的音场是怎样。


我想任何人都无法准确的回答这问题!因为录音时我们没在现场。


我们只能多看现场,心中有个大概的乐器分布图,对交响乐团的组成有一定认识是基础。
你可以参考以下链接(有图解):

交响乐团乐器介绍及其位置分布: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3e2dcc0100ymkr.html



交响乐团(管弦乐团)可分为双管乐团和三管乐团,通常由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四大声部组成,小规模的交响乐团一般有20-30名乐手,大型的三管乐团演出阵容可达百余人,甚至几百人。
    


弦乐组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基础,它的音色给人以亲切感,所以一般席位排在舞台的前面,最靠近观众。


木管组乐器种类较多,音色突出,需要分门别类的将其排列在弦乐组之后,乐队的中间部位。

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音量宏大,并富有刺激性,所以他们排列在乐队的最后面或后侧面。

竖琴和其它弹拨乐器经常排在乐队的左右侧。

另:有些碟片,包装里有介绍当时的一些录音情况,包括:乐器分布,摆咪位置,单咪录音还是多咪录音等信息,音响调校时,可作参考!


Br/Maler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8-19 10:21:10
TOP
4#

原帖由 金音符audio 于 2012-9-1 16:35:00 发表
本人最不喜欢DIY音箱,因为DIY音箱在有限检测音箱技术和设施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声音的平衡,很难做到声音三段音响曲线平真且平衡,很难做到声音精准的音场;单元越多,越难调整声音的平衡;在听音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在不平衡状态下,听较大型的交响乐如chesky《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罗马三步曲》和《七纱舞》等曲目是否会失真较大,是否还能听下去吗?这样听音乐实属不应该的,视同浪费时间和浪费金钱;我们听音


兄的连续两贴非常有见地,很认同!
同时对成品箱加超高或超低的玩法,同样值得商榷...欢迎探讨。

Br/Maler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9-01 17:28:10
TOP
5#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9-4 4:16:00 发表
    平衡的根本在于播放系统能否中性再声录音信号,即音箱放出的声音是否正确。房间处理和摆位是下一步的工作。
        事实上,当前商品器材都做不到中性回放,不够高保真,因此也无法实现真平衡。


“平衡”永远都是相对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没绝对...,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而已...,方向对了就好!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9-04 09:04:23
TOP
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6 15:45:00 发表
终于有网友谈 “ 平衡度 ” 的正确性认知了!赞楼上各位网友的见解。

多种 “ 平衡度 ” 的要门大家也谈到了,还有几项非常关健的平衡度没谈及,请大家继续:

1、音箱各单元发声的斜率关系和音箱与听音环境的综合性斜率关系的平衡度;

2、声波从音箱传递到耳膜的过程中,会受空气的温、湿度所影响,波长与各频段声波运动的一至性综合关系的平衡度;

3、音箱和各单元的发声面,在听音环境里


张兄对音响“平衡”之理解,让我望尘莫及,实感惭愧,定当多学习...感谢赐教。

Br/Maler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9-06 17:22:57
TOP
7#

原帖由 pchifi007 于 2012-9-13 18:13:00 发表
博客里面的几个家访。客观,公正。理性。学习了好的经验。避免了别人走过的弯路。顶。多谢了


感谢您的认同!

在此,一并感谢参与本贴讨论的同仁们,是您们,使得本帖更富技术含量!

当中,我学到了很多....谢谢!

Br/Maler
最后编辑maler 最后编辑于 2012-09-14 07:57:01
TOP
8#

原帖由 金音符audio 于 2012-9-15 9:15:00 发表
本人在此贴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向Maler兄致歉,无奈自己喜欢此命题,比较实在,相信听得入的发烧友,会多多少少有一点收益和启发,少走弯路,理性发烧 ,确立良好的音响理念,谢谢!


金音符兄,能者为师!

实感惭愧,定当向大家多学习。

Br/Maler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