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笔记:丁善德之长征交响曲 [复制链接]

1#
丁善德之长征交响曲
[upload=jpg]Upload/200732510243975737.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目前已有六个版本:
  1963年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1978年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作者自己的删节版)(HK 74321-13118-2)
  1983年福村一芳指挥香港管弦乐团
  1987年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余隆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Marco Polo 8.223579)
  麦加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HUGO HRP7105-2)


我自己不怎么喜欢雨果的这个版本。我觉得麦加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缺少一种味道,总觉得弦乐部有些问题,不够紧密。

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TOP
3#

作  曲: 丁善德
  公司编号: HUGO HRP7105-2
  指挥演奏: 麦加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
  
  全曲共五个乐章19小节,具体如下:
  
   第一乐章.踏上征途   
  [1]  柔板   
  [2]  快板但不太快   
  [3]  火热的快板、进行曲速度   
  [4]  稍慢   
  [5]  稍快   
  [6]  进行曲连度   
  
   第二乐章.红军 各族人民的亲人   
  [7]  慢板   
  [8]  快板   
  [9]  深情的慢板   
  [10]  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   
  [11]  急板   
  
   第四乐章.翻雪山 过草地   
  [12]  稍慢的慢板   
  [13]  稍慢的慢板   
  
   第五乐章.胜利会师   
  [14]  稍快的快板   
  [15]  火热的快板   
  [16]  有活力的快板   
  [17]  火热的快板   
  [18]  有活力的快板   
  [19]  急板
TOP
4#

借砍柴图片。
[upload=jpg]Upload/20073251042980659.jpg[/upload]
TOP
5#

附:田力的乐评。

         第一乐章《踏上征程》,描写的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了保存力量被迫离开根据地,踏上漫漫征程的情景。乐曲采用严格的奏鸣曲式,漫长、阴沉的引子烘托出失利的阴云和沉重的心情。主部主题采用红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刻划的是红军队伍的形象;副部的两个主题分别取材于云贵及福建民歌,描绘出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渔水情深、依依不舍的感人画面。作者在主题的呈示与变奏中,机敏地将小鼓齐奏贯穿其中,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逆境当中的刚毅品格和抖擞精神,成为第一乐章精彩的一笔。

  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描绘的是红军通过兄弟民族山区的特定场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合了瑶族歌舞、云南民歌、云南花灯和藏族堆榭的曲调,通过变奏、复调等创作手法,使得这一乐章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尤如一首红军与各族人民情深意长的壮丽赞歌,真切感人。

   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是任何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都不可忽略的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它既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也表现出红军的果敢机智。选用谐谑曲表现这个乐章,体现了作者的机敏,形式恰当得体,加上创作手法的丰富变化,使得整个乐章充满生动的戏剧性和表现力,仿佛当年那生死悠关的雄奇场面浮现眼前。

   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是整个作品中最为感人的一段,也是最能体现红军伟大人格力量的一幕。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疯狂的敌军围追堵截,红军将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超越凡人的人性伟岸,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壮歌。作者在这里没有落入单纯表现英勇精神的俗套中,而是大胆地把重点放在了人性魅力的烘托上。通过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生命禁区的可怖,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气氛。独奏小提琴的深情歌唱尤如一首生命的赞歌,饱含着对被吞噬的生命的缅怀,和对战胜恶魔的生命的讴歌。如丝的旋律此时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奋力冲出昏暗的云层,奔向蔚蓝的天空。高尚的生命和伟大的人性,升华了全曲的意境,整个乐章虽无英雄主义的激越轩昂,却更深刻地揭示了英雄主义的灵魂内涵。

   第五乐章《胜利会师》,气氛热烈奔放 ,色彩壮丽辉煌,是整部作品的总结性乐章。第一乐章引子的再度出现,性格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陕北民歌的汇入,更为沸腾的场面凭添了几分亲切的气氛。
TOP
6#

d9 在 2007-3-25 11:55:34 发表的内容
前两天收了张长征组歌,却没有那么幸运,快进的还是比较多,惟有那首"过雪山草地"让我一遍一遍.


丁善德在描写雪山草地肃杀场面时,在低声部弦乐和飘在上面的木笛所构成的织体中,加了几个钢琴和弦。几个清冷的音色如冰块滑落,却落在听者心头。实在高妙。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7#

总体评价: 《长征交响曲》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表现力最为出众的音乐作品之一。规模宏大,线条清晰。旋律优美,织体精致。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非常成功,使得听来具有亲切感。但乐曲最后响起的“东方红”的几个音符,还是让我觉得难以接受。

我对这个作品的长度没有意见(70分钟)。我也喜欢标题音乐。但是我听了数遍之后,觉得长征交响曲所体现出的长征,还是浪漫有余,艰难困苦的表现不足。尤其是第二乐章中一个舞曲接着一个舞曲,太欢快了。这是否就是这个作品的一个缺点呢?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732510272459105.jpg[/upload]
TOP
9#

我这几天听得此曲数遍,汇报一下听感。

这第一乐章还是很精彩的。这里要塑造的是红军的英雄形象,并没有单纯以红军英勇进军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体现一种豪迈气概和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主部主题所采用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旋律,作者采用了类似“波莱罗”的处理手法,将这个旋律渐强渐快, 非常具有力量感的宣示了伟大的奇迹开始了。在主题的呈示与变奏中,巧妙地将小鼓齐奏贯穿其中,成为第一乐章很有特色的部分。乐章最后又反复了主部主题,以及结束时的漫漫飘起来的木笛,渐行渐远描述了队伍的远去。

第二乐章,充满了很好听的少数民族的曲调和舞曲节奏,多姿多彩。这里结合了瑶族歌舞、云南民歌、云南花灯和藏族堆榭的曲调,通过变奏、复调等创作手法,使得这一乐章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同时也穿插了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就是在描述一种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意象。

     被人认为很精典的第三乐章,我倒不觉得如何。音乐中一个急切的弦乐部描写一个战斗场面。我认为长征中这么具有标志性的战斗场面,音乐表现力不够。一开始怎么听怎么象一群游击队员穿梭在青纱帐里。个人意见音乐轻快有余,厚重不足,没有最大限度的使用各种音乐语汇来描述长征史上标志性的沙场。
TOP
10#

江山处处埋忠骨,多少春闺梦里夫。
丁师不谱英雄泪,滴滴尽诉孟姜苦。

——李商隐长征交响曲随想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11#

我最最喜欢的是第四乐章,这是一个个人认为在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中国乐章之一。一个漫长的足足6分多钟低声部弦乐群衬托着木管,来描写群峰尽壁白雪皑、春风不渡人踪绝的肃杀场面。在描绘风雪时,作者借鉴了印象派的手法,使音乐十分生动形象。这里没有激烈的战斗,但音乐成功的让我感到了不寒而栗。最后弦乐渐强,并逐步转到铜管乐器上。只这一个乐章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就在黄河钢协和梁祝之上了。乐章最后小提琴凄惨的音色和孤独的木管,如泣如诉。

最后一个乐章当然是胜利的场面,一切结束了,成功了,高兴了,辉煌了。音乐也是这样子的。里面用了“高楼大厦平地起”的旋律。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12#

[upload=jpg]Upload/200732510431127925.jpg[/upload]
TOP
13#

谢谢关兄支持。
TOP
14#

“交响曲《长征》是我1962年完成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从开始酝酿到在谱纸上写完最后一个音符,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在谱写这一作品的漫长日子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始终是催促和激励我努力写好这部交响曲的强大动力。”——丁善德
  
[upload=jpg]Upload/200732510381310186.jpg[/upload]
TOP
15#

背景介绍:


“我想介绍一下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这部作品在技法上还是比较干净的,因为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就是他指导了《梁祝》的创作。他的作品表现长征的一些片断,我要给大家听的一段是“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一个谐谑曲。这个作品一共有五个乐章,一个来小时的时间,相当长。批评他的人说,《长征》就是太长了,有点罗嗦的地方存在。这个作品八十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唱片的销售评比中,被列入了欧洲的十大畅销乐曲。第一个是霍洛维茨演奏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二个是贝多芬的交响曲,第三个是莫扎特的交响曲,第十个是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它是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畅销市场的作品。我们现在听一听他的“飞夺泸定桥”中的急行军的段落。为了写这部作品,他去长征路上采访,收集民间曲子,他也运用了当时的红军歌曲。(放“飞夺泸定桥”)通过这个片断,可以看到我们的交响乐的创作无论在技法上也好,还是表现上也好,都是有所前进。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罗忠*F的《第一交响曲》在技法上比较突出地代表了交响曲发展的一个时代。”

梁茂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近代音乐史教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