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人声极品——廖昌永《情释》 [复制链接]

1#
索乐O7 巨献,世界华人首席男中音廖昌永首张跨界惊世之作
“金牌”制作人邹铁夫大胆挥刀制作
                                 ————《情释》
[upload=jpg]Upload/2007261141444949.jpg[/upload]

●世界华人首席男中音廖昌永首张跨界惊世之作
●崭新唱片载体“黑胶王”灌录,兼具黑胶唱片之厚润音色与CD唱片之高信噪比,音效发烧;
●中国Hifi发烧天王廖昌永首张跨界大碟
●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率国家交响乐团倾力协奏

廖昌永个人简历:

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师承声乐教育名家周小燕和男高音歌唱家罗伟;

1996-97年: 先后荣获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
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其中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中获得第一大奖实现亚洲
歌唱家在此项赛事中零的突破;

1998年:应多明戈大师邀请在东京合作举行新年音乐会;
与卡雷拉斯联袂为新落成的上海大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

2000年:美国“肯尼迪中心2000演出季”与多明戈合作的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饰演的卢纳伯爵;

2001年:参与肯尼迪中心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演出;

2002年:参与法国巴黎举行的“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10周年盛大庆典”演出;
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并主演歌剧《玛丽诺•法利埃诺》;

2006年:廖昌永亚洲个人独唱音乐会巡演广州站演出于广州星海音乐厅取得圆满成功。
——————————————————————————————————————
双面黑胶CD,经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如果把唱片工业发展划分为黑胶时代和CD时代,相信广大乐迷朋友都不会反对。黑
胶LP唱片作为永恒的经典,其音色相比后来的CD唱片更厚润、更传神,空间感和声音质感表现力更强。由于模拟信号直接灌录的失真少,因此对声音的收录也更为真实,但缺点就是播放时偶尔会出现“叭叭”的细微声响(行内称之为“爆豆声”),更遗憾的是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不容易被剔除,影响听感。而作为后来者的CD唱片,由于在数码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对声音信号进行调节和修饰,因此能更大程度地剔除“爆豆声”、甚至能消除录音过程中的其他杂音、噪音,因此声音更加清晰,噪音少、信噪比高,从而获得广大乐迷的钟爱。然而CD唱片也有着其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由于CD唱片工艺比黑胶唱片多了一道工序(CD唱片:模拟信号-01数码信号-模拟信号,黑胶唱片: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在把连续的声波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码信号过程中容易出现信号丢失,因而声音质感不如黑胶唱片来得真实、自然。
    而黑胶CD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载体,是将黑胶LP唱片和CD唱片合而为一的创新工艺,既具有黑胶唱片厚润、真实的高像真度,又具备CD唱片的高信噪比。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独立的隔离滤波电源供应,保持声音本身的纯净,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滤波干扰。而后期片芯的压制采用日本的黑胶CD制作工艺,最终实现LP和CD的完美结合,在技术上成功攻克了黑胶时代难以剔除的“爆豆”难题,又达到了CD唱片没有的高保真度和自然感,从而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更优质的音乐载体。
—————————————————————————————
曲目推荐:
01、《月满西楼》:一把从歌剧演唱中练就的浑厚、阳刚的魅力男声,豪华的国家交响乐团伴奏、清晰准确的定位、深广的音场,音效发烧;
03、《红豆》:唱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流行歌,经过廖昌永的独特演绎,独有一番男性阳刚之美,
别具磁性的男中音与国家首席小提琴演奏大师刘云志的伴奏此起彼伏,更添一份大气和
高贵;
04、《天边》:意境悠远而唯美,柔美的声线、扎实的唱功,营造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之丰茂景色。空间感、结像力、口型聚焦,众多发烧元素异彩纷呈、相映成趣;

07、《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廖昌永丰富的歌唱技巧、扎实的演唱功力,使得全曲别有一番歌剧般的诗话美感。贯穿全曲的弦乐交响乐,与大型国家交响乐团的豪华伴奏相得益彰,极具贵族气息!考究的顶级录音,丰富的弦乐配器,人声质感厚润、乐器细节清晰分明;
分享 转发
TOP
2#

呵呵,楼上卡鲁索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啊
TOP
3#

呵呵,有些时候 跨界是很大风险的,虽然有人说“爱听廖昌永的人可能是因为喜欢古典啊话剧啊,转唱流行之后质素如何,可能大家会有疑问;爱听流行的人似乎又未必会喜欢这种学院派的美声唱法。”但其实美声跨界成功的例子也不算少,老帕和他的朋友们那种就很不错!
TOP
4#


呵呵,楼上的居士也去了?不少朋友说起都说唱得好,张弛有度、气度不凡,大师的水准,可惜我没去!
TOP
5#

蚂蚁博士 在 2007-2-8 0:02:21 发表的内容
什么 跨界惊世之作、HIFI发烧天王等之类的庸俗用词,
把这碟和具有实力的声音给玷污了,哎!


广告用词只是站在发行者的角度去作最具炒作性的定位,
我也不会单纯因为 广告写得多牛而买一张碟,诚如当我拿着一张好碟的时候,不会因为它的广告语略显夸张而不去拥有!
既然相信是实力的声音,何必因为一点的瑕疵而挥袖而去。
音乐是一种品质的享受、是一种雅致的爱好,不会因为天花乱坠的广告而改变的吧。哈哈,我的一点小看法,希望上面的朋友别见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