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Knappertsbusch -《帕西法尔》(Parsifal)1951 Bayreuth [复制链接]

查看: 2012|回复: 7
1#
[upload=jpg]Upload/2006651252331678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512531476873.jpg[/upload]


(转载)

众里寻她千百度——与1951年《帕西法尔》录音的一段情缘
作者:张佳林

久仰这套《帕西法尔》有7、8年了,当年它还是由华纳出版时候,我只在上海九龙唱片行见过一次,但当时我对瓦格纳还敬而远之,对其乐剧录音版本也知之甚少。后来开始喜欢瓦格纳,听说克纳佩布什51年拜伦伊特的《帕西法尔》是极品,这才后悔当初有眼无珠放过了宝贝,而此时华纳版早已绝版了。后来买了卡纳佩布什1962年的philips的版本,觉得张力十足但相当沉闷,想必和作品本身有很大关系。Philips版就如此精彩,那号称“好得多”的51年版岂不是无与伦比了?不过我对于一些瓦格纳(不光瓦格纳,也包括巴赫、马勒、布鲁克纳……)狂热者的言论一向有修正的本能:夸大其实、以点代面、主观感受代替客观判断是这些可爱的偏执者言论中常见的,所以我也提醒自己:对这版神话般的《帕西法尔》,不要报最高的期望。

过去一些大名鼎鼎的歌剧录音,如肯佩的《罗恩格林》、富特文格勒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EMI)、托斯卡尼尼的《茶花女》,我都是怀着膜拜的心情开始听,而听完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失落。而这套《帕西法尔》,我原本打算分三天听完:一天一幕,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可是从一开始,音乐中的动力就使我前所未有的接近这部我本不太喜欢的作品,特别是弦乐声部一涌一涌的乐句处理,放在其他作品里肯定显得造作,可是用在这部作品里,却有着抓人的效果。这本是一部宗教意味很浓的作品,但瓦格纳对于宗教的理解却很有其个人化的独到之处。正如《指环》中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帕西法尔》的英雄主角帕西法尔也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二愣子。但和齐格弗里德略有不同的是:齐格弗里德还有一个半人半神的身份,而帕西法尔能够成为拯救者则仅仅是因为他的“单纯”和命中注定的奇迹;齐格弗里德的使命是个人英雄事迹的实现(由此而导致的神界的混乱和他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帕西法尔一出场就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位护教者,虽然他的护教行为一开始不是出于意识而是出于神奇的本能,但他在这出戏剧里的作用就是拯救者。瓦格纳将这位拯救者塑造成一个完全受本能和神秘力量支配的白痴,也许正体现出他晚年对于宗教和道德的认识。瓦格纳在婚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他用“神圣的本能”来开脱自己的“本能爆发”也许并不一定是附会。换句话说,瓦格纳(也许还有其岳父李斯特)认为宗教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本能与宗教理想的重合与统一,而不是依靠意志的控制和修炼。而所谓本能肯定不会是一个安静的意识,其中必定还会包含欲望,尽管这些欲望无论如何必须是要“洁净的”。而克纳佩布什所营造出的这种波浪式的涌动,正暗合了这种欲望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们,《帕西发而》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出于同一个作者。

拜伦伊特音乐节的乐队虽然都是临时组建的,但从录音中我们可以感到其绝好的音响平衡和可塑性。很多突弱突强的幅度和音色显然不是依靠严格的排练可以固定化的,而演出中的即兴成分也正是克纳佩布什的特点之一。乐队铜管声部既不刚猛也不虚弱,恰到好处的气势很好的张显出音乐的力量感,但又不给歌唱者制造过多的“麻烦”——相信瓦格纳歌手如果赶上波士顿或者匹兹堡那样的铜管,非拼到吐血不可。乐队低音走向清晰而坚实,仿佛旋律一般富于抒情性。几位歌唱家的表现也几乎无可挑剔。我唯一觉得不是特别“可心”的就是温德加森的帕西法尔。他的音乐和技巧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音色方面我不太喜欢,其演唱中的e、u母音发音位置都比较靠后,音色偏暗,到是很有些像费舍尔.迪斯考的音色。当然这种唱法和音色都不是错误的,瓦格纳男高音基本都是音色接近男中音的,也许是我太喜欢和习惯于麦克乔尔那百年不遇的完美音色,对温德加森德过于苛求了。穆德尔的孔德里在二幕后半段由于疲劳嗓音有些嘶哑,但这不仅情有可原,而且也可以被解释为塑造人物的需要:被巫师催眠的、企图在肉体上占有帕西发尔的孔德里,一再被拒绝之后,其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仅仅是矫情的附会,但穆德尔的“纰漏”至少没有带给我任何遗憾的感觉。乔治.伦敦的阿姆富尔塔斯、露德维西·韦伯的古内曼兹的音乐表现也都极为传神,充分表现出每个人物在每个时刻的心理状态。

一口气听了两幕,意犹未尽,准备晚饭后一鼓作气一举拿下,但因为临时有事必须出去一趟,就只能第二天再说了。今天中午刚醒,稍做清醒便又打开音响,开始听第三幕。第三幕音乐的沉闷是著了名的,除了那段“神圣的星期五”以外,基本上都是大段大段的宗教说教。由于克纳佩布什将音乐中复调的内容巧妙的与朗诵调、合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51年拜伦伊特所特有的激昂气氛(在合唱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个别歌手甚至出现了唱“冒”了的情况,虽然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却表现出一种感人的饱受压抑后的热情和放肆),使得这一幕出乎意料的“很快”就结束了。听完全剧我又翻出了穆克1927年的选段继续不能自拔,自己都惊异于我的兴奋和良好的体能。

对于《帕西法尔》我这是第一次能够投入的欣赏,对于克纳佩布什在瓦格纳作品上的成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当年的无知一瞬变成了“睿智”,看来“愚昧就是力量”还真不是瞎说。

专辑曲目:

Disc 1
1.Vorspiel (ERSTER AKT)
2.He! Ho! Waldhüter ihr (ERSTER AKT)
3.Seht dort, die wilde Reiterin! (ERSTER AKT)
4.Recht so! - Habt Dank! - Ein wenig Rast (ERSTER AKT)
5.Nicht Dank! Haha! Was wird es helfen? (ERSTER AKT)
6.O wunden-wundervoller heiliger Speer! (ERSTER AKT)
7.Titurel, der fromme Held, der kann't ihn wohl (ERSTER AKT)
8.Weh! Weh! (ERSTER AKT)
9.Nun sag! Nichts weißt du, was ich dich frage (ERSTER AKT)

Disc 2
1.Vom Bade kehrt der König heim (ERSTER AKT)
2.Verwandlungsmusik (ERSTER AKT)
3.Nun achte wohl, und laß mich seh'n (ERSTER AKT)
4.Mein Sohn Amfortas, bist du am Amt? (ERSTER AKT)
5.Wehvolles Erbe, dem ich verfallen (ERSTER AKT)
6.Enthüllet den Gral! (ERSTER AKT)
7.Wein und Brot des letzten Mahles (ERSTER AKT)
8.Auszug der Ritter - Was stehst du noch da? (ERSTER AKT)
9.Vorspiel - Die Zeit ist da (ZWEITER AKT)
10.Ach! - Ach! Tiefe Nacht! (ZWEITER AKT)
11.Ho! Ihe Wächter! Ho! Ritter! (ZWEITER AKT)
12.Hier war das Tosen! (ZWEITER AKT)

Disc 3
1.Komm, komm! Holder Knabe! (ZWEITER AKT)
2.Parsifal! Weile! (ZWEITER AKT)
3.Dies alles - hab' ich nun geträumt? (ZWEITER AKT)
4.Ich sah das Kind an seiner Mutter Brust (ZWEITER AKT)
5.Wehe! Wehe! was tat ich? (ZWEITER AKT)
6.Amfortas! Die Wunde! (ZWEITER AKT)
7.Grausamer! Fühlst du im Herzen (ZWEITER AKT)
8.Vergeh, unseliges Weib! (ZWEITER AKT)
9.Vorspiel (DRITTER AKT)
10.Von dorther kam das Stöhnen (DRITTER AKT)

Disc 4
1.Heil dir, mein Gast (DRITTER AKT)
2.Heil mir, daß ich dich wiederfinde! (DRITTER AKT)
3.Zu ihm, des tiefe Klagen (DRITTER AKT)
4.O Herr! War es ein Fluch, der dich vom rechten Pfad vertrieb (DRITTER AKT)
5.Nicht so! - Die heil'ge Quelle selbst (DRITTER AKT)
6.Gesegnet sei, du Reiner, durch das Reine! (DRITTER AKT)
7.Karfreitagszauber - Wie dünkt mich doch die Aue (DRITTER AKT)
8.Du siehst, das ist nicht so (DRITTER AKT)
9.Mittag. Die Stund' ist da (DRITTER AKT)
10.Geleiten wir im bergenden Schrein (DRITTER AKT)
11.Ja, Wehe! Wehe! Weh' über mich! (DRITTER AKT)
12.Nur eine Waffe taugt (DRITTER AKT)
13.Höchsten Heiles Wunder! (DRITTER AKT)

汉斯·克纳佩兹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生于德国的艾尔伯非尔德,中学期间便指挥学校管弦乐团,至波恩大学後学习哲学,後转科隆音乐学院,师从史坦巴哈及洛舍(1909-12)。1911年于曼海姆首次上台指挥,翌年参加荷兰瓦格纳音乐节指挥演出。他先在博赫姆市正式担任指挥,然后即调任故乡艾尔伯非尔德(1913-18)、莱比锡(1918)、德骚(1919-22)等地。1922年他接替瓦尔特擢升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终身指挥,在这里他开始以指挥瓦格纳、斯特劳斯和莫札特而崭露才华。他对纳粹恨之入骨,坚决不加入纳粹党,导致他因希特勒的口授旨意而告退休。侨居维也纳後,他常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会上指挥。但是纳粹吞并奥地利後,他再次被迫放弃演出,在欧洲的几个非法西斯国家作客席指挥。此前於1936年比彻姆曾邀请他赴高文花园指挥。德国当局迟迟不给他出国护照,後来他终於到了伦敦并指挥演出了《莎乐美》。战後他重返德国,不久便建立了自己在贝多芬、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和斯特劳斯作品表现上的稳固地位。1951年他於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有口皆碑,成为传奇轶闻。虽然他对战後的许多演出很不满意,但仍继续在拜鲁依特指挥。1954年他重新被任命为慕尼黑歌剧院指挥,但是整整一年他都缺席以抗议市政当局拖延重修国家剧院。米兰及巴黎上演瓦格纳时,都曾请他客席指挥。

克纳佩兹布什是一名指挥大师,其真正才华在歌剧院上能充分发挥。只要他在乐池里一出现,剧院的气氛马上象触了电一般激动起来。梅塔在维也纳求学时也曾多次欣赏他的指挥,一次评论到这位大师的音乐张力时,他说,“就算他以原来速度的一半来指挥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曲,听点也不厌倦乏味,因为充满音乐感。他是位巨匠,也是位瓦格纳歌剧不可多得的指挥。”克纳佩兹布什不喜欢排练,也水远不会因录音而特别讲求准确性。Decca公司的录音师库尔绍在《铃声回响》一书中讲了个故事 ,说克纳佩兹布许有次正在录制斯特劳斯的一首圆舞曲时,跟平常一样没经过排练。一个乐句多次反复之后,有一半人照谱子继续接了下去,另外一半人居然忘了谱子继续反复,结果有四个小节乱了。录好后,他大声问库尔绍:“这个带子行了吧?我们不必重来一遍了,是不是?”库尔绍告诉他实况,他说:“嘘…,小声点!你以为别人知道?”。说来也怪,他在录音室里做的唱片几乎都是成功之作,但最佳唱片还是1951年在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由Decca录音师录下排练及现场演出实况。按罗森塔尔的权威说法,大众普遍认为这次演出是本世纪最优美的,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它捕捉住这次饱富魔力的演出,且一直成为瓦格纳歌剧的最佳唱片之一。克纳佩兹布什于1962年和1963年仍在拜鲁依特演出《帕西法尔》,由Philips分别录制。虽然音效较佳,但仍无法与第一张媲美。他因为不能适应录音环境,终於被索尔提1961年为Decca录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超越。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指挥柏林爱乐为Polydor、HMV和其他公司录制过许多七十八转唱片,包括贝多芬第三、七号交响曲。战后他大多为Decca录制,第一批天皇巨作为全本《名歌手》(维也纳爱乐等),早先是分幕灌录发行,第二幕是Decca发行的第一批LP唱片。其他LP唱片还有布鲁克纳第三、四、五及七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ecca)以及八号(慕尼黑爱乐, Westminster)。但是这些唱片仍然无法再现他在录音室里的那种魔力。

上海九龙爱乐刚收的。德国某小公司“HISTORY”版220619-350,134元。

籍以此帖唤起爱乐者(包括我自己,哈哈)对瓦格纳的兴趣。个人
听得不多,期待各位的精彩好帖。
分享 转发
TOP
2#

HYFC 在 2006-6-5 18:58:19 发表的内容
问一下?飞利浦的版本现在还有卖吗?


不好意思我真不知道。我记得这是张好片也不管什么版本就买了。发帖后才看到狮子DX的文章,他可能知道。这个版本录音不怎么样啊,哎,随便听听。
TOP
3#

HYFC 在 2006-6-5 19:08:39 发表的内容
我一个老烧友拜托我帮他找飞利浦的版本,DECCA索尔蒂的他已经听腻味了。


刚才还见到狮子DX,怎么一会儿不见了?
TOP
4#

这张碟还只听了一小段,还没感觉到转载上说得那么好。录音一般,但还能融入音乐。歌词在能听懂的范围内(当然只是那么一丁点)还是挺清晰的。

小弟不多说了,请各位DX帮忙找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