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文章
================================
近日看到不少讨论, 很多人不单是不了解SRC的作用, 更曲解了SRC的存在意义. 这里, 我尽量以最浅白的方法跟大家解释一下SRC之一二事.
SRC的功用
在数字领域的运算, 要求输入的数字讯号采用指定的取样率. 倘若输入讯号的取样率与运算所需的取样率不合, 就得转换取样率.
以下是一些需要使用SRC运算的应用:
- Wave-table音乐合成
- 数位混音
- DSP特效
- 3D定位音效
SRC的存在与否
很多人都在谈声卡是否有SRC, 并把有SRC的声卡定义为"不理想"的选择. 这是完全曲解了SRC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 要让一些功能(Wave-table音乐合成, DSP特效, 3D定位音效)有效地以硬件运算, 声卡就必须拥有硬件SRC. 因此, 在没有硬件SRC的声卡, 实际上还是会使用软件SRC. 倒是在欠缺硬件SRC的声卡, 那些功能也得靠软件进行. 无论如何, 在实际使用上SRC根本不可能避免的.
软件SRC不是比较好吗?
理论上, 软件SRC是要多好有多好的东西. 原则上, 任何精度的数学运算都能以软件完成. 不过在实际应用上, 太慢的运算也会影响播放, 因此「实时」的运算速度是必要的. 在Foobar 2000的SSRC, 就是高精度软件SRC的一例.
然而, 在Wavetable音乐合成、DSP特效、3D定位音效等, 并非单纯进行两声道的转换. 视乎它们的规模而定, 需要数十组SRC甚至超过100组的SRC. 如果以软件SRC应付这些应用, 根本不可能采用SSRC等级的软件SRC.
SRC对质量的影响
具体一点的看, 在Photoshop中缩放图片也是SRC的一种. 采用不同的缩放方式, 如Nearest Neighbour、Bi-linear、Bi-cubic... 缩放图片的质量也有差异. 在音响的情况也差不多, 不同的SRC运算方式对输出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SRC的质量, 直接地影响了Wavetable音乐合成、DSP特效、3D定位音效等功能的输出质量.
声卡是否可以跳过SRC
又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如果声卡本身在用48kHz主频率, 跳过SRC直接在播放44.1kHz的讯号, 声音速度会加快, 频率也会升高. 因此, 跳SRC其实不是大家想要的.
那么大家一直在谈的"跳SRC声卡"其实是指甚么
那个其实是指声卡的主频率(Master Clock). 由于CD是以44.1kHz取样, 大家一直在谈的其实是可以把主频率设成44.1kHz的声卡.
声卡的主频率, 就等于LCD屏幕的本体分辨率. 以一般的17吋LCD屏幕为例, 本体分辨率为1280x1024, 把桌面设成1280x1024就有最锐利的画面了. 反过来看, 把声卡的主频率设成跟要播放的音讯相同, 就有最佳的播放效果.
不可切换主频率至44.1kHz的影响
如果声卡不可切换主频率至44.1kHz, 播放44.1kHz音讯时便会受其SRC的质量影响. 在高质量的SRC下, 播放质量较高. 只是播放2声道的话, 原则上用Foobar 2000的SSRC可以补救硬件SRC质量不足的问题.
欠缺硬件SRC的影响
欠缺硬件SRC的音效芯片, 一般也不会具备处理Wavetable音乐合成、DSP特效、3D定位音效的硬件DSP. 全数功能均以软件进行. 当中比较麻烦的是3D定位音效. 因为3D定位音效一般都是在游戏中使用, 要跟图像及物理运算等抢资源来提升质量并不可行.
SRC以外的影响
除了SRC外, 影响声音的因素其实还有不少. 网上也有不少的讨论. 当中, 有些说法是真的, 有些是被夸大了的, 有些是以讹传讹的. 如果没有确切掌握一个说法背后的理论及论证, 还是保留一下, 不要尽信比较好. 音响啊, 不要单谈理论, 实践及经验才是最重要, 请相信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