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复制链接]

查看: 10281|回复: 32
1#
上几日把一对KEF的3/5A和一套AUAD22胆机出掉了。

圈子内许多朋友痛骂老酒“忘本”,如此好的东西都留也不住。

一位三十刚出头的轻人,要玩全频,老酒问他何故?
他中了香港陈英光的毒,经常看《胆机世界》,印象中是如今的器材“新不如旧”。此仁兄话音刚落,几下功夫就曾这次的“白天鹅”音展,买了一对全频“捞打”的。他用一台比较有名胆机推动,但功率为几十瓦。他兴奋了几天就不觉得是滋味了。忙又马不停蹄跑到香港求师,陈英光的徒弟们对他依书直说,当然是全频的宜配几瓦的胆机为绝妙。朋友忙问用何牌子是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当然是被时尚地炒到天价级的美国西电啦,紧接着是音源不行了,数码味太重,只会毁了哪对全频喇叭,换上LP吧。LP是哪部好呢?...原文再续,书不用接上回,各位都知道这位朋友所走的是一条不归的路。

很多曾经沦海的“烧人”也身临其境感受过这条路。走到最后总觉得是很辛苦,我们要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曾经把大部分的时间、金钱洒在这条路上。发烧是无底的洞,并非夸夸其谈;音响、音乐发烧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但往往把人累成半途而废。发烧是否要理性点?这是一个难以穷尽的思考,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必竞是非常个人取向的事情。老酒觉得事物的无穷无尽变幻,时时刻刻在活动,最后是万变不离其“宗”,循序渐行流向一个依归。这个“宗”很可能是玄妙非常,或许直到老死的时候都寻不着。生活在地球上的都是凡夫俗子,俗务缠绕,包括我们的音响发烧友。很多事情还是有点作茧自缚:我们天天过分要求吃不仅新鲜菜蔬,而且是“绿油油”的,于是不法的菜农拼命往里喷杀虫药品;我们对食物太执着于不仅香、味,而且还有“色”,于是又拼命往肉食加入色素;广东人爱吃猪肉肠粉,因为肉香绵软,不知在何时有人忽发奇想,还需要来个“爽”,于是曾质检人员调转屁股“撤退”后,偷偷地拼命放进“绷沙”…

“宛若魔球般的梦幻…”当然是因为对电子管牺牲了功率力度所营造那种如痴如醉音色无限的赞美。音响发烧友不止于林黛玉那种弱不禁风之娇柔之美,而且还巴不得她会打大鼓,点燃“1812”大炮。于是胆机不断地超越了几十瓦、几百瓦、甚至千瓦…

国人至始到今还没有能制造出使人怀念历史经典铭器,因为他们不懂得或者说忽视线材(钉脚)在整套器材微妙作用 。就是说好比一个人有着优良品格,却往往忽略了守时的行为,始终成就不了一位完美人格的人。

老酒委托一位搞建筑设计的工程师为前级NAGRA PL-L设计了几套用一种应用在航空上有机物料和不锈钢混合的钉脚,那位建筑设计工程师曾经的一番话,令老酒心悦诚服,于是就把这个设计慎重地交给了他,因为此前级在老酒心中是最靓声器材,不敢轻举妄动。多数人用钉脚是使器材“避震”,这个说法不妥。一座百多层的摩天大厦,无时无刻在摇晃震动,如果使之停止震动,可能倾刻间倒塌。所以这个“震”是不能避免的,建筑设计就是对这种“震动”的能包容、能和谐地让其震动互相抵消。而音响的震动就更加复杂微妙。很多人误会了钉脚在器材中的角色是避免了震动。曾有人一不做,二不休,把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器材,认为把有害震动干脆消灭了。但此时器材发的声音却变得干而硬了。其实钉脚是在调节器材固有的震动频率,这叫“调震”;这种调震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准度,犹如每个人对声音的评论异同;恰如其分地把频率震动调整到符合人耳,就是声音所讲改变了。这次设计钉脚的事情,老酒交给搞建筑设计的,算是非常巧妙的“杰作”。音响发烧友本身是狂热的物料主义者。只会往用非洲黑檀木就有黑檀木味的声音;用酸枝木就有酸枝味道…舍弃他们的想法,建筑设计者对音响学的”脚钉论”迷惑已是迎刃而解。老酒强调用一种“应用在航空上的有机物料”,并非在故弄玄虚。这位工程师就看中了这“有机物料”的重量,钉脚的配重(自身的重量)对调节器材固有的震动频率息息相关;与其不同物料不同的声音,不如是物料不同的重量影响着声音,许多人都在这方面想成太玄秒。调试钉脚折腾几天,初见“声”效。

有位大师的话令老酒如今还记忆犹新“当我们知道的事物,能够解释的,就是科学;我们生活的圈子非常小,当用科学都解释不了,就叫迷信吧。”

有时候为求证一件事情,在别人眼里显得很傻。曾经欣赏一个音乐会,之前和音乐厅的小经理混得挺熟,经老酒诚心诚意恳求下,他“网开一面”,使我能溜进音乐厅静静地独自聆听那位小钢琴家在音乐会前的练习,他反复地在弹奏肖邦的即兴曲。这位“小钢琴家”如今已是红透天的“大钢琴家”。当人在未成名时候,无论每件事情是加倍努力,或许对于每个音乐家而言,这时期弹奏的音乐是最动听美妙的,因为每个观众总在欣赏时是鸡蛋里挑骨头。老酒带着发烧友思索问小钢琴家,到底现场的声音与器材的声音区别。“是声音的密度!”小钢琴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紧接下来弹奏了贝多芬的“月光”,来显示他绝对权威性。一切要出乎老酒的意料之外:在发烧友权威的字典里,定位、音场、空气感这些是使他们非常主观,不容置疑;而现场真实的声音是强调“密度”!(当然定位、音场、空气感与密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点像佛家的禅释,无明之雾遮蔽,被一语揭开。其实小日本早已洞察此玄机。当众“烧人”莫明其妙小日本们蜗居于不成“黄金比例”烧窝里待候那对障板如墙的大喇叭时候,就是在寻求哪种声音密度;寻求哪种丝丝入扣、无处不在地强劲包围着声音气氛缭绕。小玩境里在优良器材强大声压下,强劲的声音密度终于“粘”到现场氛围的边儿。

此举足以使老酒自豪不已。有人会骂老酒是“窃书不算偷”臭老九式的嘴叼。
因为老酒的SPENDOR SP-100在不足二十平方的烧窝,高人们断言“无药可救”,哈…但有小日本烧人的玩法--小屋“斗”大喇叭,会使老酒感动一段很长的时间。日本烧人强轰猛炸大喇叭的“优良器材”,多是以古董的自居。

相处NAGRA PL-L前级已有一段时间了。人到中年长了不少经历,当然眼泪也不会随便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后一段“爱之死”(DG版),相爱却不能厮守终老震撼场景,是NAGRA  PL-L前级配GOLMUND JOB500后级推动SP100使人催人下泪,不仅是老酒,还有两位“烧毒”甚深“久经战阵”的汉子,QUAD22和LS3/5A“挤”不出这份感动。但有人抱怨DG版的“呆纳”,`是否在使用的器材问题?如果一旦堕入音乐旋律中就不需要太多的音响性,老酒觉得此话有点不现实,有点阿Q吧;但是音响属于越来越少数人的玩耍此话真的不假。

好的音响真的很贵价。要道“音乐味”自然使人想起英国器材。“音乐味”是怎样的味道?内容很广泛,今天所言的音乐味,老酒想绝大部分英国音响器材声音只是打着“音乐味”老牌号,其实只是一种陈词滥调腔子,感情泛滥,蔡琴的“老歌”搞到“血盆大口”,满口陈年糖味,不要说质感、空气感,琴姐成了没有体形的大肥婆,的确久而久之有些腻。而近几年音响的声音进行大革命,倡导无限伸张的高频,丝毫毕现的析力,于是集体减肥成功,最后却流于东施效颦丑态。适得其反的效果是使那些尘封在仓库多年五、六十年代电影院系统复活。而英国的NIAM(中文名为“铭”)为何总让人津津乐道,不仅是她简练的外形,独出心裁的线路设计,而且是她在糖心般的英国声里找到蜜味般的丝丝质感;(只能用这样来形容她活生生的质感)同样道理美国的CELLO放大器成为典范之作,是在粗犷无比美国牛仔声里难得溶入英国声那股甜味。说出了是极容易的事情,但要真正做出这样的艺术品是设计师对音乐的最深刻的体味理解;但老酒更欣赏是瑞士器材的再添上的一种淡淡的雅致。音响是追求一种平衡。

音响是一种色彩味道。人的审美是追求色彩搭配协调平衡、中庸,音响的美都有同样的道理。
R0010819.JPG (, 下载次数:180)

jpg(2007/12/18 22:19:41 上传)

R0010819.JPG

最后编辑酒神 最后编辑于 2007-12-29 12:47:33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多谢大哥鼓励,马马虎虎而写,勉强交了作业吧
TOP
3#

回复: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在这个贴写了“钉脚”的事情,上几天在家电写了对线材的感觉,再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或许有些可能比较偏颇,但无论是关于钉脚、线材都是在十几年来花掉不少时间、精力,甚至花掉十几万给JS发烧历程点点滴滴,老酒希望发烧能理性点,但还是很难做到。全文如下:

论"鬼上身"与"捉鬼人"之说(关于线材)  

本文的“鬼上身”与“捉鬼人”是二种人。

坚持线材有用论者当然是“鬼上身”,何解?在“捉鬼人”的角度,这些人似乎是神经过敏,因为把线弄得神出鬼没、神乎其神,最终搞得“捉鬼人”神志不清。“鬼上身”是伪科学的表达者,于是“捉鬼者”勃然大怒,开坛作法去“捉鬼”。显然,这种坚持线材无用论者,理所当然成了“捉鬼人”了,“捉鬼人”便成了神,纵观历史,神与鬼是对立。JD论坛几年来都是“鬼上身”与“捉鬼人”大斗法之地,孰胜孰负,是难分难解,谁占不了多少便宜,李逵与李鬼,疑形换影,真假难辨。因为“大师”都是些学识渊博的“神”和“鬼”。无论如何,这种线材鬼神论,不属于世界,也不真正存在于其它发烧的论坛焦点话题,是独树一帜的JD论坛的话题,成了怪事。

线材鬼神论,以前总认为是极之低劣的笑话。但有些事情还是放之论坛,让“鬼上身”和“捉鬼人”彻彻底底争地争论,越辨越清楚,真理往往是这样出来了。为何音响不能有共识?多姿多彩,百家争鸣,可能是音响音乐魅力体现。线材鬼神论,以前总认为平和心态处之,因为地域差异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接触与聆听的器材不同:有的为他的百万器材,可以一掷千金,七、八万一条的电源线、信号线,司空见惯;有的算是穷风流饿快活,一条名不经传小小花线就陪同他美好的音乐时光。诸多经历的不同,形成坐的井就不同,青蛙观天就自然不同了。但有争必有论,天地之距,仍然循规有序而行,有理可依,有据可证。如今线材鬼神之争,泛泛之理,却是超越大海广阔,天马行空;而执细之处,往牛角尖里精雕细刻,使物理学家都心惊胆怯。这种“学说”在JD论坛再继续发扬光大,只有是“新手上路”登场挥刀捉鬼去了。

以前有一个演员名叫古月,他的特定造型是演毛泽东,去演其它的角色就不像了。壮家汉、高清这批“鬼上身”的志士,虽是壮志未酬,但仍旧矢志不移,是线材有用论的“代表作”也。反而他们如果突然“改恶从善”,不谈线材威力无穷,转个弯儿,畅侃贝多芬的交响曲,倒有些不像样,哈….这名为天生我才吧。但是,酒神虽为“神”字灌顶,必竟还是酒力尝浅,在线材鬼神里上下徘徊苦苦求索,最后还不能凌架于鬼神之上,最终总结不出惊天动地的伟论,老酒不能修成正果,只能在凡夫物欲的线材中“意淫”,自寻快感。曾经在“极品沙龙”发表劣文“无线胜有线”http://www.jd-bbs.com/viewthread.php?tid=1468231&extra=page%3D2境界之高已超越泛滥的线材鬼神争论。哈…胜败都是在于萧何,线材能使音色改变!!!线材就成了声音的瓶颈了,既然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对待线材,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选择符合自己取向的线材音色来调节系统的声音了。所以有人总爱吹“中性”,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费话!明白线材的特性,线材是盐,是油,是糖,是调味精,选择更无限于接近、更“忠性”于音乐;更符合自已口味的线材,才是正道。

一套四平八稳,庞然大物的器材的声音却被一根气若柔丝的线所左右,虽有四两拔千斤之说,但也难以克服心理上巨大落差。先敬罗衣后敬人的这种观念作崇,已断定线材无用论,是富人附庸风雅的玩耍,于是对线材就有更多的似是而非。长于坐而论道而笨拙于操作实践,这是“捉鬼人”永远是捕风逐影技俩。“捉鬼人”往往习惯强调的“心理暗示”,是凭空而言。老酒每天都要聆听音乐,调换不同的线材,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始钻研在前级里换用不同保险丝来聆听不同版本的歌剧《茶花女》,常常把酒“盲听”,验证取舍不同的线材,“盲听”使人进入高潮,如家常便饭,夫妻性生活一样频繁。“盲听”不是什么样新鲜大不了的玩耍。纵然是老酒在不断地为自己“心理暗示”,那是太可怕的事情了,玩音响听音乐是一件自然畅通的乐事,习惯于在烧窝独自袒胸露乳,(有人是一丝不挂)溶解在音乐高潮之中,一气呵成。再哪能有太多“心理暗示”附庸风雅,取悦于人呢?玩音响听音乐一晃是十几年,由十五寸低音的“珠江”听老柴的“1812”,震憾到“血肉横飞”;到屈身于烧窝,用SP-100,充满小资情调聆听奶油小生“无病呻吟”的口水歌,历程真是波澜壮阔。虽然当不成DIY高手,物理学家、音乐家,但不断努力挣钱,循序渐进地接近拥有自已心仪的器材。发烧友最大的高潮快感莫过于器材升级;而线材的用处,只不过是发烧门槛的东西,1+1的事情罢了。首先承认线材的存在,是一种态度,与“金耳朵”、“木耳朵”是无关的。态度不端正,国人又岂能造出像“VDH”的哪些典范之作呢?

但在“鬼上身”的战斗队伍中,所擅长的把高深的物理学、电学活灵活现于其中,登峰造极也使物理学家为之汗顔的阐述,的确是有些故弄玄虚,使人不快。

纵观JD论坛上下几年关于线材的论断,渗透着哪些高深莫测物理学、电学、心理学,都是比比皆是,言必有据的东西。但最后还是理不服人,战火纷纷。坚持“有用论”的人还是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称之为“神棍子”“伪科学”。有人称线材是“玄学”,就让它“玄”吧。音响就是很“玄”(说老酒是唯心论吧),并非一张简单的线路图而已:纵然用尽天下最补的电容电阻,就是调教不出别人的效果,这个就是音响永远不能达到共识的原因,充满变数,牵一发动全身。既然言传身教不能服人,就稍稍沉默吧,让别人多些听听,深扎在心底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潜移默化地改变;有时习惯性的思维变成今天的线材鬼神论无稽之争。喝普洱的人会懂得,同一时间同一道茶用宽口径的杯子比小口径杯子来得纯厚自然。这样会使人往杯子的瓷质里拼命研究。其实喝普洱茶的最好水温在85度左右,而大口径的杯子散热比较快。或许对于线材的思考,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可能是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无论坚持线材有用论、无用论的同志们,再往那些如同嚼蜡的“分子变动”“...定律”牛角尖学说里钻,只会画虎不成,便成了猫。
TOP
4#

回复: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今晚的确喝大了。
与二位艺术家在一起喝酒,一位是国家级搞摄影的无穷无尽兄,一位是搞建筑设计,曾参与许多国家级设计麦生,与二位谈话,正是最高境界,登峰造极之际—正当八分似醉非醉时候。
他们提出了音响论正是人性争论,为何?
当一种发烧友处于温饱阶级,其实冬茹与鲍鱼,无闲顾及,咸鱼白菜一样好味;当一种发烧友住进一千万别墅的时候,器材高档了,别有一番天地 ,别一番精彩,境界就不同。
二种人的争论,其实是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可能达成共识,只能默默感受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没有对与错。
心态平和点,就是玩吧,不必太认真。这个“玩”,就需要对生活的大彻大悟。
TOP
5#

回复: 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原帖由 music169 于 2007-12-27 16:29:00 发表
好文!另,有朋友推荐我NAGRA+Krell 400CX推劲浪,不知道如何?

未曾尝试过这样的搭配,但是NAGRA属百搭前级。估计问题不大吧。
TOP
6#

回复: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由于上段时间“菊展”联系业务之便,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大家爱称他为华先生。趁一次共进午宴时候,与他倾谈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也是一位对音响非常热爱的“烧人”,年轻时随父经营二手音响业务,曾经在瑞士、德国做音响生意,近年音响业惨淡,华先生改行酒店用品贸易生意,当然在业余闲情逸致仍然不忘“发烧”,与他交谈堪为投机,话题比这次二菜一汤的工作餐丰富。

美国人的发烧充其量是背景音乐而已(他有点轻描淡写),没有亚洲人的执著,他特别强调“亚洲”,因为正当货柜船把沉睡在仓库多年的二手音响器材,如西电、剧院之声、JBL(影剧院系统的东西)销往亚洲(特别日本,然而中国已渐渐成为销量冠军),被玩家奉为至宝,市场的定价被翻到几倍以上,西方业界感觉到不可思议,华先生有点无奈,相对而言现代的音响设计制造已非常疲于奔命。国人喜欢“补品”,五六十年代的电阻、电容其实是已经变值;西电机器用来绕变压器的低N铜线如今古为今用,但要承认金属疲劳这个事实,用久了的保险丝会把音色变得劣性。欧美工厂的音响机器用件没有补品的概念,假若真的用到了你们认为的哪些“补品”,不是很刻意地使用来取悦于发烧友,是为调教音色而已,飞利蒲、威马这些是很普通的电容。设计师日常注意力则重于机器内的无件线材如何布局、电器件的极高的配对性。在其它厂去订购一千粒同样规格的普通电容,但再进行挑选只有误差只有千分之五的,其它就放到垃圾桶去了,亚洲的厂家难以做到这点。只有瑞士的音响能够坚持。(昴贵的价格主要在这方面,他们强调是关系到声音的优劣)瑞士人做音响当是制造手表一样精耕细作的认真,FM、NAGRA为节省成本,曾经把面板、外壳送到去亚洲的厂家加工订做,但不良率太多,不符合瑞士人的要求;而且亚洲的厂家要产量大,才可以达到瑞士人的成本要求。但瑞士的作风是精益量少。他们只能把机箱面板拿到劳力士表厂或宝马车厂加工制造。NAGRA PL-L前级面板的表头非常精密,功能很多,但成本就超过一千美金。

老酒有一念头忽然油然而生,很多天价级的音响器材,还有已经在仓库积压久远的所谓古董铬器都是被亚洲人买掉的,假如当有一天,我们(特别是亚洲的烧人)音响发烧感觉到非常疲惫不堪的时候,可能正是音响业走向衰退的时候,古典音乐的衰落是最好的例子。

此贴曾发表于家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