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听马勒第八 [复制链接]

查看: 4702|回复: 25
1#
[upload=jpg]Upload/2006532324073444.jpg[/upload]

九五年在大连的一个音像制品展会上,瞄准了四款高价的马勒,我收下照片上的三张并强烈建议同去的友人WY拿下美国业余指挥家卡普兰指挥的马勒第二(伦敦交响乐团,编号DPCD910)。其中那套双碟的索尔蒂版的第八,人民币350大元,放在今天李源大侠们见了,一定会惊愕到用广东人叫做白话的粤语说:你痴腺(等于:你有病)!  

十多年了,每年只听1~2次,因为不知道马勒说了些什么,原因可能和第一乐句就开始的激昂人声和几乎通篇的歌唱以及难以分辨出几个乐章并且没有休止符的独特格式有关,所以它一直不是我的最爱。前些天看了砍柴兄以前的一个关于马勒的一个帖子和很多回帖,见教了很多版本上的马勒和理解上的马勒,我便又想到了索尔蒂,想再次尝试一下马勒的描绘和阐述,这一次聆听,我似乎漫步到马勒的境界门口,从这个春天开始,我喜欢上它了。

马勒在飘逸着氤氲云烟的沃特湖畔创作了我很愿意反复品味的第四交响曲,同样在淡远无尘的这个湖畔,他又创作了我以前难以理解和难以喜爱的第八交响曲,相同的湖水,不同的折射,对于我学习和理解马勒的这个行为来说,我不知道如何能给自己一个舒服的解释。  

而在仍然没有充分悟彻第一乐章的六个部分那好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颂歌般圣诗的今天,从那徐徐铺垫的第二乐章的柔板开始,我认为,马勒交响曲的伟大,在这里又铺就了一个富有深刻寓意的构成。老实说,我到今天还是不喜欢由那么多管乐、打击乐、弦乐、独唱和合唱相加相乘的第一乐章,当然结尾部分那几声雄伟的庄严除外。但第二到第四乐章,我有一个追悔莫及的后悔,为什么以前不深刻遁入其中反而浅尝辄止呢?今天的钟情,莫非是年龄抑或人生的境遇让我靠近了马勒,还是马勒早就设计好了这些空间与轮回,让我永恒地去领会玩味,直至达到物我两忘的旷达境地也未可知。总之,最近反复从第二乐章开始品析,我深刻地为我以前的失误而懊恼,以前我听的次数,实在是过于少了。

(未完)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一乐章的赞歌《降临吧,造物主的圣灵》之中,‘赐我恩典,给我安慰,给我崇高的智慧’等等大约一千年以前的某位大主教撰写的圣诗与第二三四乐章所要表述的内容相隔的时空过于浩瀚和渺远,尽管它们所阐释的‘灵魂的降临’和第二乐章‘灵魂的救赎’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呼应,但我总感觉千年的距离感难以把握(所以,第一乐章我至今仍然不太感冒),这样去平衡一下,就给我断章取义的倾听方式找到了一个让我自己可以信服的理由。

第八交响曲的第二部分,把三个乐章一气呵成组成索尔蒂的56分钟,如果不是看着曲目导读,最初的时候,很难比较准确地领悟和体会,因为马勒把歌德12000行诗句《浮士德》谱写成了中国人比较不擅长的西式宗教所谓精神归宿的圣咏。浮士德在被魔鬼引诱到丧失了人生所有的喜怒爱乐之后陷于一无所有的悲惨世界时,忽然大彻大悟了人生最真实最深邃的定义:生命需要完整,人生需要自由。浮士德的顿悟,尤其是被上帝的拯救,这是马勒刻意所要表述的他在本世纪初期对于人类的迷茫和混沌的救赎,尽管它是用管弦乐和独合唱的方式,但对于擅长驾驭繁杂庞大的乐器系统的马勒来说,我理解他可能是要通过这些庞杂的架构来讽刺人生的翻云覆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利欲熏心,在庞大的天地间搭建起一个舞台,让浮士德的彻悟,宣告出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在《索尔蒂回忆录》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个名版,索尔蒂的文字却很短少,‘从某些方面来讲,第八是一部看不到却可以想象到的宏大的歌剧’,按照歌剧的理念去歌唱,恰好是人们宣泄意识的抒发,此时也许只有歌唱,才能炫示出思想的裸体和灵魂的无形吧。这个乐章,我按照这个思路去听了几次,总体感觉这个思路,还是对的。

第二部分引子的那一声疑惑,我感觉象是在临界于天地合一的荒原上由月夜面对人世的凌乱而发出的具有不解性质的试探。拨奏的持续和管乐的舒展,导致了一个富有心灵感应般的神学的构思,这个构思的旋律实在好听得可以,因为它还没有开始忏悔,我把在没有回声的合唱介入之前的这个第一段落反复赏析了多次。马勒尽量把人世间刻画成洗尽铅华、繁花落尽的精神之境,以便让人们在这个相对来说暂时还算安逸的空间里能够首先沉思继而反省,我觉得马勒的细心其实是一个细节,首先把人们引入宁静从而致远,在这个境界中,会考量出很多在喧嚣时设想不出的深邃来。

接着,根据思绪的万千,马勒把轻声的合唱设计成山谷间的回鸣,从而与此时此刻人们的思想一致起来。当男低音颂咏山谷的空幽时,我估计这是一个足以承载万恶罪赎并能确保灵魂升天的云梯,女声小合唱的轻柔抚慰了浮士德升天的魂魄,乐队的礼赞和女声的诉说交织成一首魂灵升入圣母玛丽亚怀抱的赞美诗,幻化得天衣无缝,神圣得雄浑天成。

(未完)
TOP
3#

chopin 在 2006-5-5 12:31:06 发表的内容
没感觉索尔蒂的那张在录音上有什么杰出的地方,我听过的马八至少在录音上胜过它的多了去了。个人比较偏爱西诺波利的。


[upload=jpg]Upload/2006552130818571.jpg[/upload]
尽管腾斯泰特EMI正价版的第六七八屡获佳评,但去年收的这套全集的音场实在不敢恭维,比较了第一到第九的其他指挥家的录音版本,这套全集几乎所有的转录都令我失望。
有机会搞张西诺伯里的聆听聆听。
TOP
4#

jahal 在 2006-5-4 22:23:25 发表的内容
当我再返回头听第一部分时,我恍然大悟:第一部分是人间,第二部分是飞翔(请原谅我不能用更专业些的语言来表达,因为我不是做音乐专业的),第一部分是地,第二部分是天,直到天地间、宇宙中的壮美回响。


老兄的感觉比我透彻!
TOP
5#

audio 在 2006-5-4 22:33:55 发表的内容

原因可能和第一乐句就开始的激昂人声和几乎通篇的歌唱以及难以分辨出几个乐章并且没有休止符的独特格式有关


同感同感,你当年的感受正是小弟今日之同感,甚至错觉人声之嘈吵。

今天的钟情,莫非是年龄抑或人生的境遇让我靠近了马勒


敢问LZ年龄?



惭愧,40多了。
虽然听了20多年,但是168论坛藏龙卧虎,愿意不断向各位学习以便提高。
TOP
6#

MBL1521 在 2006-5-4 12:27:10 发表的内容
嗬嗬,都是好东西啊!LZ将上巴比罗利VS苏褆的听后感吗?搬个板凳先。


因为过去不太喜欢这首作品,所以没有考虑购买其他版本,所以不好意思,不敢造次冒谈苏提的演绎,这篇笔记主要是想描绘一下对马勒第八由冷漠到热衷的那种感觉。
本来对这首大作,抱定了不会去喜欢它的意念,但是今年却不知什么原因觉得它不错,这个听觉的变化,我觉得挺有意思。
TOP
7#

曼弗雷德 在 2006-5-5 11:42:52 发表的内容
第一次听马勒,10年前了,就是这个第八。我当时模糊地知道,我终极的理想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了。我时常对朋友说,第八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当然,马勒的交响曲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最伟大的人类思想遗产之一,况且它还离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接近。时常感慨,心里装着这些交响曲,生命之光多么绚烂啊!


“第八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是曼兄入木三分的认知,虽然我今天仍然不深热爱第一乐章,但是,有曼兄充满感慨的热诚,马勒的世界又会弥漫着一些五彩缤纷。

看到曼兄收藏的9款马8,心中只有两句话:上海有高人,尽在不言中...

曼兄的9款马8,让我肃然起敬!
TOP
8#

我按照升天的途径,试图去解释当今我们所面对自然界的沙尘暴和现实中的社会病,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说服到让我自己感到满意。我时常困惑不已,我并不想感叹生不逢时,我宁愿把现在周边的现实设想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类似圈地运动的那种疯狂的掠夺,我们和我们的周围,难道不就是歌德和马勒的浮士德们吗?在五一假期,人们都喜欢远离都市,接近本真,其实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个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的本能,但是人们在本能和现实之间犯下的错误太多了,把主宰生活的大部分权利出卖给了欲望,这一出售的代价是相当巨大的,解除这个不平等的契约有很多方式,马勒的第八是其中一把敏锐的钥匙。我想,如果人们能经常听听这些旋律,至少,省略掉洗礼的皈依仪式和祷告的寄托程序,能不能在精神上做一个信徒呢?

写到这里,我正好听到第六段落的弦乐和竖琴的轻歌曼舞,它让我立即想到了马勒第五的那个著名的慢板,他们是兄弟吗?好像不是;她们是姐妹吗? 也好像不是,他们的面庞是相近的,他们的意图是迥异的吗?至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想法,还不透彻。

还有第八段落女高音的圣咏般的歌唱和男高音的赞美之后,乐队那一段由小号鼓吹起来的冲动的汹涌以及合唱的和畅,简直如同贝多芬第九的那种歌颂,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欢乐的公式,我理解是对挣脱和摆脱的无比致敬和尊崇,也是一种坦然和释然,这一个章节的汹涌和跌宕,着实会鞭策我们想一想潮水,还有群山。

第九段落那间奏时竖琴的琶音,可以朝着曲径通幽处的诗情画意的方向去唐诗化,在天国里,最美的感觉是幻觉,在天堂中,我们除了拥有飘逸,我们仍然拥有梦想。

最后段落的管风琴,号召出一个只有在天国才能享用的真理:‘世界上一切虚幻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幻影,曾经不满足的东西,在这里已经实现,永远的女性将永远吸引着我们’,正如乐队在索尔蒂爵士发挥之下的气势磅礴,这是荡涤了污秽升华了完美之后这首交响曲的最伟大的辉煌,它激动着我们为了那种我们还不太熟悉的西式的幻境,执著,再执著!

在听第八的同时,我在读法国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尼采的福柯撰写的《古典时代疯狂史》,其中‘疯狂和理性是可以互相逆转的’的句子,很符合马勒所揭示的浮士德从沦丧到觉悟的那种精神,至少在语法上,它是非常准确的。

我又想起我在86年买过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的《探索诗集》,那首当年我视为宣言的杨炼的《诺日朗》,‘为期待而绝望,为绝望而期待;太阳等着,为陨落的劫难,欢喜若狂’,对于天地和解脱的思考,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身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一直在持续着。

所以,这首由一千多人才可以演奏演唱的巨著,它不仅是德国的,也是中国的。在马勒的伟大精神的策励之下,若是能在紫禁城的广场衍生并蓬勃出壮丽的万人合唱的史诗,那才雄浑壮阔呢,那些著名的乐团和指挥们,考虑过这个命题了吗?既然马勒说他的第八是呈现给德意志民族的礼物,在信息化畅达的今天,不能把它奉送给地球上人类所有的祖先和祖先所有的后人吗?

我现在听音乐,不但争取听出她的音色,而且尽量分辨出她的颜色,此时此刻,我感觉马勒的第八是银灰色的,但有一部分,相当蔚蓝。
TOP
9#

ludwig2000 在 2006-5-5 23:11:16 发表的内容
我也很喜欢那段弦乐和竖琴的段落。但是我觉得这段和第六中第三乐章的气氛更相似,因为这两段音乐都是属于“暖”的音乐。而马五第四的小行版,虽然乐器上用的也是弦乐和竖琴,但是我感觉却给人“冷”的感觉,和马八的气氛不一样。而我觉得马勒的作品中,除了第七之外,其他的乐曲的“冷”“暖”都是很分明的。


是的,马勒的冷暖分明,其实就是他的悲观和乐观的分明,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除了第四之外,都把人们的欢乐/痛苦/郁闷/失望/解脱等等,刻画得淋漓尽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