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几首第四交响曲的异曲同工 ―—比较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 [复制链接]

查看: 3992|回复: 12
1#
几首第四交响曲的异曲同工
        ――比较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第四之后的感觉

聆听古典,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倾向性,有时被摧枯拉朽和惊心动魄的雄伟气势兴奋得难以自持,有时被月白风静清幽绵长的诗情画意浸淫得不能自拔,但是迷恋上古典的最大动机,还是那种浪漫色彩所渲染和演绎出来的各种体裁,让我永生难以忘怀。
CD听久了,听觉有提高,但总有美中不足之感。过去在北京音乐厅经常听中央乐团,感受过那种现场的气氛,但近几年很少有欣赏高档次音乐会的机会,听唱片就是唯一的了。在听觉中,会闭上眼睛想象乐器的摆位、音乐厅的氛围、乐手们的抬望眼以及指挥家的娓娓道来和呼风唤雨,幻象久了,便想到了视觉,于是把在海印买的PHILIPS出版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DVD拿出来看,这一看,我又感动了。
被小克莱伯的风度和洒脱彻底征服了之后,这几天突然想到了几首其他作曲家的同编号作品,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这几位大家的第四,都以浪漫和抒情作为人生最美好情愫的宣泄。再把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第四拿了来听,又看了小克莱伯的勃四的DVD,最大的感觉就是,在他们的第四之中,没有对人生、命运、斗争和死亡的探求式的思虑,没有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的深刻的困惑以及对于生活整体性逆反的哲理,没有悲天悯人的悲剧性成分,是几位大家交响乐作品中听起来最轻松最不累人的,在秋高气爽的国庆假期,享受这种春光明媚的优美放松,实在舒服得不得了。

1.贝多芬的第四
贝多芬的第四常常被人们忽视,因为夹杂在英雄和命运的光芒万丈之中,它只是一朵余辉。无论是题材还是创意,它都被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雄伟气势吞没了。但是,哲学太过于沉重了,人们并不总需要革命和抗争,生活本身还需要情感,让生活充满柔情蜜意,也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作曲家们的一个命题,从这个角度去玩味贝四,感同身受的不仅仅是旋律,更重要的还有乐章中流淌出来的恋情和沉醉,它是贝多芬最美妙的语言,是一个伟大人物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的真诚的独白,是气宇轩昂的贝多芬一个温柔的侧影。
贝多芬的性欲非常旺盛,尽管他邋遢得可以,但他在征服女人的时候却很少失过手,而且他所爱过的女人都是维也纳的名门望族,他一生中与许多女人狂热地发生过每一次都是短暂的爱情。从这个背景去欣赏贝四,我就有一种可能是荒诞的以下的解读。
第一乐章的引子,弦乐和长笛单簧管的和风细雨之后,乐队全体所迸发出来的抑扬顿挫和嘎然而止,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如同‘英雄’和‘命运’般的咆哮?弦乐和木管的三次交汇,每一次都把爱情中迸发出来的火热激情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在这里强烈推荐小克莱伯的DVD,83年的他正是炉火纯青,他在第一乐章的手势如同热恋中的狂舞,潇洒倜傥得令人叹为观止!一个鲜靓的第一乐章中亢奋的主题在他的挥洒中活生生地呈现出来:我是男人,我需要爱情!
第二乐章的柔版,没有第一乐章的气势,但这个慢版乐章在酝酿。贝多芬又有了一个新的相好,他在投其所好,尤其是长笛吹奏出明媚的春光之后,贝多芬在伯爵的宫殿和花圃间被这个高贵的女子吸引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关注都由乐句表露出来。吸引力的磁场折射出无数个感染力,典雅和妩媚登场了,作曲家成了仆人,他被她征服了。
    在第三乐章谐谑的过程中,第一乐章乐句的影子依稀闪现,它是恋爱中男女的心理走向,也是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支冰淇淋。旋律充满了快乐和活泼,音色洋溢着浮躁和调侃,它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过渡,便把贝多芬对女人的情欲升华了。
    第四乐章不长,它的快速,我以为是贝多芬无数个失败了的恋爱的恶性循环的一个缩影。尽管它被爱的快意和激情笼罩着,但都是短命的,弦乐群和木管群在痛并快乐着的心境中互相争斗,最后虽然我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理念占了上风,但收尾却显得苍白,可能爱情永远不会像英雄的命运那样迸发出汹涌澎湃,所以浪漫在这里变得局促不安。不过,我毕竟从这个乐章中感到了一种意念,或许是一种感悟,这种并不辉煌的结尾反倒让我叫好,爱情交响曲的尾声就是应该和严肃命题的有所区别,让人在缠绵中昏昏欲睡那才好呢。
个人所藏版本:
①小克莱伯/巴伐利亚国家管弦/ORFEO  82年现场演奏版  32分钟
②卡拉扬/柏林爱乐/DG金版  85年演奏版  30分钟
③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EMI  87年现场演奏版
④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EMI  95年现场演奏版   35分钟
⑤瓦尔特/哥伦比亚交响/SONY  放在李源那儿,还没去取货
⑥小克莱伯/巴伐利亚国家管弦/PHILIPS  83年演奏版 (DVD)
⑦卡拉扬/柏林爱乐/SONY  83年演奏版 (DVD)
感觉小克莱伯的ORFEO版出类拔萃,音色通透纯美自然,尤其是第一乐章的朝气蓬勃被他展开得淋漓尽致,弦乐和管乐都很出色。激情时肆意宣示,舒缓时绵绵流长,最让我爱不释手的就是贝多芬所设计的第一乐章里的壮丽空间被指挥家营造得云蒸霞蔚,动中求静的惊人效果极其明显。第二乐章里可圈可点,被刻画得几近完美。卡爷版也很好,弦乐尤其酣畅,第一乐章的解释可能就是贝多芬本人的原创。切利的版本只捡了95年的来听,87年一直束之高阁,从引子开始就缓慢得叫人着急,也许这就是大叔的一贯风格,非要把作曲家最深邃的意境参透不可,不过到了乐队齐奏的时候,终于让人能痛快一把。抒情作品如此演绎可能符合抒情的本意,但在演绎其他作品时的这种缓慢,有时真令人不止一次在心里催促:快点行吗?
听完看完这几个版本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舒坦!
    DVD版中,卡爷的看过一次就没再动过,因为喜欢小克莱伯的贝四,所以画面可以倒背如流。

++待续,赶写中。
分享 转发
TOP
2#

续前。国庆自驾出游,今晚赶写出来以下内容。

2.勃拉姆斯的第四
    相对于贝多芬的第四,这首成熟时期的勃拉姆斯第四,少了很多爱意绵绵的活性因子,但它是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富有浪漫激情的杰作。由于勃拉姆斯的沉稳和庄重,尤其是他的怀旧和尚古的风格以及回顾性的想象力,人们将他视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难怪马勒将和勃拉姆斯同时代的瓦格纳视为心目中的神祉,将布鲁克纳视为半神,而对勃拉姆斯却不屑一顾。不过,尽管勃拉姆斯完全尊崇古典大师们的传统并且亦步亦趋,但为什么人们并不否认他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浪漫主义的大师呢?就是因为他有着浪漫的天性,他对感情有着强烈的难舍难分的依恋色彩,只不过在他那个时代,喜欢张扬的瓦格纳成为瞩目的焦点并且跃上了登峰造极的神坛,勃拉姆斯只有压抑和隐瞒自己的情感。等到瓦格纳和他都双双作古了,他那有着愈久弥坚的永恒的艺术之美的旋律就被后人们充分认可了,特别是这首第四交响曲。
    个人特别喜欢这首第四,越来越觉得它可以和贝四,布四和马四归类于同一个情感化色彩较浓的篇章。
    第一乐章共有两个主题,评论家门往往称第二个带有抒情色彩的主题最为优美,但我还是最喜欢它刚开始的那个所谓的第一主题。它韵味十足,当初第一次听勃四的时候没有任何文字的解说,轻柔的第一小节的弦乐从音响中舒缓地流淌出来,我马上就迷上它了。诚然第二主题美妙动人,但当年第一主题把我一把攫住的深刻记忆,使我永远难以忘却那种沉湎其中的感怀。第一主题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被扩充了四次,特别是当它被乐团的扩奏之后尤其令我振奋,每一次我都没听出惆怅和忧郁,相反,对于发自内心的那种充满爱心的情感,让我迷恋它到不能自拔。
    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铜管和木管,继续着轻柔和抒情的本意,弦乐为它添油加醋,给起性较慢眷恋十足的似乎带有夕阳的留恋添加一些活泼的节奏,但是,轻柔的命题却本性难移,还是希望潺潺流水,弦乐再一次引诱它,并且施展出弦乐群体的妩媚和沁人心脾的穿透力,柔情好像屈服了,又好像做了一次以进为退的让步。每听一次,都会被第二乐章的流畅和抒情沉浸得忘乎所以,如同小溪的缓缓,又如白云的悠悠,舒展开一片旖旎的山水,飘散着无数幻想的梦境,这真是一个令人留连的慢版。
    谐谑曲的第三乐章由弦乐群发出准备欢乐的信号,圆号等积极地予以相应之后,由小提琴们奏出的那段柔美的第二主题告诉我,尽管开始手舞足蹈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只是情感在积累之后的一次总爆发。勃拉姆斯在这里把情绪的快乐升华到狂欢的程度,令人有些躁动并想到了欢乐之舞。
    第四乐章同样最动人的还是弦乐群,尽管有时有些郁闷的念头由单簧管引发出来,但理智的勃拉姆斯在这个乐章里刻意阐述的并不像他的第一和第二那样对于落寞的彷徨和对于孤独的无助,而是一种进取和克服的精神,我竟然在第四乐章里听出了一个知天命的老者对于浪漫理想的孜孜以求,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欲情的渴求吗?
    一个热爱生活的成熟的男人,当他的人生观在音乐里渲染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在每一个乐章给你留下一段令人感怀的优美乐句,这也是我酷爱勃四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人说在秋天更不适合听这首第四,是因为秋凉的悲怆色彩,还是瑟瑟秋风的无可奈何?可能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各个层面不同的感受吧,我坚信勃拉姆斯的第一第二充满了惆怅和不快乐,但却觉得秋高气爽时,听勃拉姆斯的第四,抒情的成分远大于忧郁和凝重。尤其是今年国庆休假之际,驾车出游,在河岸旁的遍地河沙上,扎上帐篷野炊小酌之后,独自一人走出帐篷,在四周万籁俱寂看不见一丝灯光的秋夜,戴上CD随身听,仰望‘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浩渺星空,尤其是卧看如同幻觉般的银河,此时的所有感觉都和这沁人心脾的旋律天衣无缝般融合了,这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一次聆听,也是最难忘的一次体验。
    连作曲家本人都没有过多地强调这是一部悲情行者的苦思冥想,当年理查德・施特劳斯曾说在慢板的第二乐章中,他看到‘送葬行列在静寂中,穿过月光照耀的高山前行着’,对此,勃拉姆斯根本不予理会连作曲家本人都没有感受过的苍凉意境,相反亲自指挥首演。始终没有把友情提升为爱情的异性知己克拉拉认为这部第四交响曲矫揉造作,如果过分强调它的灰暗和怀旧,似乎矫揉造作这一词汇不是阴冷和忧郁的化身吧,所以我还是把勃拉姆斯的第四和贝多芬布鲁克纳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恭敬地在置放在一个浪漫的平台之上。
    个人所藏版本:
①小克莱伯/维也纳爱乐/DG  81年录音
②朱里尼/芝加哥交响/EMI  70年录音
③卡拉扬/柏林爱乐/DG  78年录音
④克伦姆佩勒/爱乐/EMI  57年录音
⑤莱纳/皇家爱乐/
⑥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EMI  85年现场
⑦小克莱伯/巴伐利亚国家管弦/PHILIPS  96年现场 (DVD)
       可能偏爱小克莱伯,喜欢他的几乎所有的能搜罗到的名演,尤其比较了他在81年的录音和相隔15年后的现场DVD,81年维也纳爱乐比96年的巴伐利亚快了7分钟,尽管DVD的音场偏薄,但还是更喜欢他的现场演奏版,没觉得巴伐利亚的乐手比维也纳逊色多少,在第二乐章的弦乐部分也可以和著名的维也纳一比高下。96年的克莱伯比83年指挥同一乐团演奏贝四的动作老多了,是老道还是老练没分辨太清晰,但我还是喜欢83年的那种放任飘逸和挥洒自如。克伦姆佩勒和克莱伯同样洗练,没有拖泥带水。第一乐章的演绎还是喜欢朱里尼,穿透力较强。切利的版本只听过一次,印象平平,可能跟录音有关系,也许会找时间再听,就会有新的感受。卡拉扬的速度也快,和小克莱伯的几乎只差几秒钟,但柏林爱乐的的质素真的高超,把抒情部分刻画得很完美,我觉得。
    瓦尔特的哥伦比亚版正在搜集中。

    马勒第四已经写完,布鲁克纳的第四正在酝酿中。
TOP
3#

山东大王 在 2005-10-8 22:41:51 发表的内容
俺也很喜欢勃四


对了,大王好像介绍过约夫姆的勃四,有卖吗最近?
TOP
4#

3.布鲁克纳的第四

    在作曲家中,恐怕没有谁会比布鲁克纳更不修边幅的了,他的本意也许不是邋遢,但是他与时代和世俗的格格不入,这一与众不同成为人们在讨论他的音乐以外唯一愿意评头论足的谈资。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没有人表示过怀疑,所有的音符从布鲁克纳的手里写出来,旋即五光十色并且五彩缤纷,完全没有木讷的沉淀,鲜活得让人不敢相信它竟出自一个性格并不活跃的右手,难道这就是标题为[浪漫]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是的,听了以后,感觉很是异样,究竟是他的木讷抒发了他的情感,还是他的审美阻碍了他的修饰?一种困惑的感觉在头几次听的时候,时时萦绕着挥之不去。后来,才似乎顿悟了,原来这就是老布的风格和特征,听他的音乐,就不要回想他的容貌,看他的照片,就不要复习他的旋律,这也许是欣赏这部第四交响曲的最好方式。
    刚开始听第一乐章的铜管的时候,还以为它又是仿造贝多芬的与命运抗争,因为里面的铜管吹奏出的主题雄伟气魄,催人奋发,估计它特别适合那种摆脱逆境之后的亢奋。我到现在还没有彻底理解作曲家对于浪漫的勾勒方式,为什么不采取通常惯用的叙事手法逐一发展和再现,而是一开始就提出了振奋的类似军队的号声呢?但是发展部的那几声长笛与小提琴中提琴的唱和,才有了的静谧和坦然的气息,它也为了第三乐章的舞曲提前搭好了舞台。不过,整个第一乐章还是管乐驰骋的天地,管乐是第一乐章的主人。
    慢版的第二乐章,铜管在第一乐章里勇猛地劳作之后,被作曲家命令休息,这里变成了弦乐的世界,但还是没有出现布鲁克纳为这首交响曲命名的那种浪漫,反而,抑郁的哀怨气息想要挥挥洒洒,仿佛告诉人们,这是老年人的固有的郁闷的思考方式。这里虽然有爱情的甜醇和月影徘徊,但更多的是被恋人抛弃之后的彷徨无助的低吟和啜泣。尽管显得悲凉了一些,但这个乐章还是让我一听就难以自拔,因为他让我想起了我的那次失恋。
    第三乐章则是号角和弦乐较量的舞台,它富有激励和策动的精神,鼓吹失恋的男人振作并重新寻找丢失了的爱恋之情,如果把管乐比作男人,它绝对符合男人的生理特征,那么,作为女人的弦乐为了第二乐章对于男人的抛弃明显感到了局促不安和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女人屈服了,所以阿尔卑斯山峦的青山绿水之舞,犹如对于和解与和睦的歌颂,还有对于纯情的渴望和赞美,这是我每一次听布鲁克纳的这个第三乐章的独自的理解方式。
    第四乐章不太快,浪漫的动机通过美妙的弦乐出现了。整个乐章没有了前三个乐章的思虑,显得轻松和朝气蓬勃,听到这里,我才感觉到切中了主题,否则,我一直以为布鲁克纳的浪漫显得那么沉重和负累。第一乐章的主题虽然出现了,但却被管乐过滤掉了忧郁的成分,提炼出富有情感色彩的酵母,特别是管乐的由弱渐强,似乎宣示了一种对于爱意的憧憬。
如果说布鲁克纳的其他交响曲是以他那著名的弦乐打动了人们,那么,这首第四交响曲,它的第一到第三乐章则是以它的管乐,尤其是铜管和木管将我彻底地征服了。第四乐章的弦乐出奇的美丽和动人,它是这首交响曲最让人舒心的。
    个人所藏版本:
①约夫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DG  67年录音
②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EMI  88年现场版
    约夫姆的管乐和切利的一样精彩,但切利的弦乐我感觉比约夫姆的好多了。切利对于布鲁克纳的演绎,正如某位著名乐评人所表述的那样,他是布鲁克纳的终结者。手头只有以上两个版本,不跟造次妄加评论,但还是比较了两个版本的演奏时间,在最富有色彩的第四乐章竟然出现了如此的悬殊:
               约夫姆        切利比达克
第一乐章       17’44          21’56  
第二乐章       16’46          17’35
第三乐章       10’11          11’04
第四乐章       20’05          27’53
    把这多出来的7分多钟送给弦乐,尤其是切利手下的弦乐,你不让它好都不可以。写到这里,我才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切利可能不是诠释布鲁克纳的最权威,但不能不说他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大师,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他不是最好的,在布鲁克纳的领域,他却是一个神话,他沉醉了一大批人,又迷惘了无数智者。
    当然,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如果听进去了,就会欲罢不能,他的第七第八第九也同样精彩绝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