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日报评<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查看: 1753|回复: 2
1#

大洋新闻2006年11月20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苏蕾

  未上市就有跟风之作

  用耳倾听的《清明上河图》

  本报讯 (记者 苏蕾)去年曾在广州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上宣称一年后登场的中国音画巨作《清明上河图》,前日终于露出峥嵘,我国著名作曲家史志有、国乐名家宋飞亲自到场对这部现代民族乐派的最新力作进行了解读。在现场,作曲家史志有表示对《清明上河图》十分自信,他表示唱片只是起点,这部作品未来还将以多媒体音乐会、舞剧、电视剧等形式与人们见面。而在前日结束的音博会上,该唱片还获得了音像制品特别金奖、音像制品(精装)装帧设计特别金奖等殊荣。

  民族音乐唤醒古都旧事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遗产之一。画中百姓个个传神灵动、素而不俗,风华盖世的古都盛景,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思和震撼。中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史志有认为,对这幅国宝进行艺术再现的最好形式就是音乐。他根据历代名人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说,历时5年,将其画面转化为音符,以18段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对这幅画作进行解读。对中原文化兴致浓烈的史志有,曾在黄河两岸采风长达20年,收集了很多豫剧、曲剧、越调、四平调、民歌素材。他透露,自己将这些珍贵资料融入《清明上河图》的音乐,以中原音乐和语言元素表现出《清明上河图》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质。

  史志有介绍说,《清明上河图》博大精深,自己的同名音乐作品截取了《商队图》、《田园图》、《惊马图》、《汴河图》、《迎客图》、《纤夫图》、《乡情图》、《搏浪图》、《盛世图》、《思乡图》、《远航图》、《看命图》、《寺庙图》、《赏鱼图》、《城关图》、《抬轿图》等多个局部画面,而《序曲》和《尾声》则以时空回转的方式,唤醒古都旧事,为遥远的景致平添新的生命。史志有表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北宋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内容之丰富是一部音乐作品无法完全表现的,自己力图通过音乐表现《清明上河图》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祥和的社会气氛,他不排除创作续集的可能性,却认为即便那样,也不可能完全表现全部画面。

  豪华阵容打造听觉盛宴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双CD音画巨作《清明上河图》,是注重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和音响品质的发烧唱片。作品由中国民族音乐名家王范地出任音乐总监,由中国首席录音师李小沛完成前期录音和后期合成,启用了中央电视台480平方米录音棚中全世界顶级的录音器材,并在日本JVC进行精良的后期制作。为了体现中原音乐特色,声音独特、表现力极强的胡琴家族在音乐中大放异彩。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家宋飞领衔担当了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演奏,其他一流演奏家辅奏乐器,如琵琶、笙、三弦、古琴、古筝等,也有惊鸿一现的表演。此外,整张唱片由“亚洲爱乐”乐团担纲,庞大的管弦乐队、新颖的乐队编制,铺垫了宽厚音场,与唱主角的民族乐器相得益彰。

  在采访中,作曲家史志有毫不掩饰对这部音画巨作的自信,他认为《清明上河图》与《梁祝》、《红色娘子军》、《黄河》一脉相承,是中国现代民族乐派的力作,作品是北宋盛世与当今改革发展的千年呼应,是奏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繁荣昌盛主旋律的盛乐华章。

  同名电音专辑抢先出闸

  由史志有、宋飞、李小沛等名家联袂打造、由星文唱片耗资超过百万元推出的音画巨作《清明上河图》尚未正式问世,就遭遇跟风之作的困扰。前日,在广东音像城,记者看到另一家唱片公司也贴出了《清明上河图》的海报,封面设计十分雷同,更令记者疑惑的是该唱片也印有“宋飞领衔演奏”的字样。

  在接受采访时,星文唱片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最近发现另一家唱片公司也趁势推出同名专辑,虽然对方推出的是单张CD的版本,也不是以胡琴为主的协奏组曲,但是很容易混淆视听,在乐迷中形成误会,对作品的认知度造成伤害。记者问他是否有途径解决,该负责人表示,对方唱片公司十分不配合,而音乐作品不像影视作品,一两年内不可以重复选题,所以只能希望广大乐迷仔细辨别。

  作曲家史志有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地表示,那家唱片公司曾找他谈合作,但因对方条件十分苛刻,所以自己断然拒绝。他认为这样的跟风之作是对原创作者的极大伤害,自己今后不会再轻易公布选题。而卷入其中的演奏家宋飞则无辜地告诉记者,她的确应朋友之邀为一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几首曲子,但是当时的曲谱上只有编号,没定名字。“如果我知道那些曲子也要定名为《清明上河图》我是绝对不会录的!”宋飞表示,另一家唱片公司推出的《清明上河图》她只参与了一小部分,那是一张各种乐器融在一起的电音专辑。

  史志有:

  宋飞让我找准创作方向

  本报讯 (记者 苏蕾)前日,在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的首发现场,大气优美的音乐很快征服了众多乐迷,著名作曲家史志有也成为媒体追访的对象。

  记者:您为什么会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创作音乐?

  史志有:《清明上河图》是震惊世界几个世纪的画卷,我去年在故宫展览时看到它,很受震撼。其实,我1988年第一次到开封就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我认为一幅《清明上河图》不亚于一部《红楼梦》,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数次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体会、检验自己的作品。

  记者:您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坚持的精神是什么?

  史志有:我的原则是雅俗共赏,注重大众感觉。

  记者:《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现代民族乐派作品,它与以往的民乐作品有什么区别?

  史志有:《清明上河图》是以胡琴为主奏的协奏组曲,使用了传统音乐元素,表达方式十分亲切。整个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技法是传统民族调式加上西洋元素、现代手段,即便是和《梁祝》、《黄河》相比,它在乐队编制和表演形式上也有很大不同。

  记者: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史志有:《梁祝》、《黄河》等经典作品采取的是正规乐队、古典编制,而《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崭新的编制,我们将乐队中重复的音色去掉,弦乐部分加大了40%,加入了古筝、古琴、琵琶、笛、萧等民族乐器。

  记者:《梁祝》、《黄河》之所以没有跟风之作的市场,是因为其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在作品推广方面,《清明上河图》是否考虑举行现场音乐会?

  史志有:一定会,唱片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清明上河图》的音乐是带有描绘性的,时长80分钟,正好是一台音乐会的长度。《清明上河图》多媒体音乐会原本计划10月在故宫太和殿首演,但是因为故宫整修,所以目前暂定年底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此外,《清明上河图》的舞剧也已经开始设计方案了。

  记者:《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胡琴为主,您是如何选定宋飞领衔主奏的?

  史志有:我的创作很现实主义,河南民乐以拉弦乐器为代表,尤其是坠胡。宋飞是我国民乐演奏的代表人物,她的多种乐器均达到国内演奏的最高水平。唱片和影视剧一样,是讲亮点的,宋飞就是我们这张唱片的亮点。其实,不是我选择了宋飞,而是《清明上河图》选择了她。宋飞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她从小就兴趣广泛,并一直尝试接近以往民乐大师的音乐轨迹——擅长演绎多种乐器。她的双轨式发展和这张唱片的民族特色结合西方元素不谋而合,其实,我真正找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方向,也是因为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宋飞的独奏音乐会《弦索十三弄》,受到了她的启发。

  记者:近年来,您的创作,如之前热卖的《国色》等,都以历史为题材,这将是您未来一直坚持的方向吗?是不是因为畅销才一再尝试呢?

  史志有:不是的,我认为音乐作品不应该着眼我们未知的东西,而历史却有挖掘不尽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将更多历史财富挖掘、保存下来。我的创作其实有3条线,《清明上河图》属于长线作品,一般几年才出一部;《国色》、《鼓动心弦》属于中线作品,每年都会出一两张,而一些影视剧主题曲、晚会主题歌则属于短线作品,其影响力往往更为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