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发烧"和器材(音响)"发烧" [复制链接]

查看: 5800|回复: 23
1#
音乐"发烧"者, 大多比较理智. 器材(音响)"发烧"者, 大多比较冲动. 而且常常更换器材. 我非常欣赏音乐"发烧"者的理智. 也欣赏器材(音响)"发烧"者对器材素质的追求. 器材终归是用来听音乐的. 过分追求音响效果. 意义不大. 但是器材如果差距太远, 本来很好的音乐, 听来也会让人扫兴, 其实音乐"发烧" 和器材(音响)"发烧" 并不对立, 能量力而行.协调统一者----高明; 走极端者----愚昧.---

"器材发烧者,花大钱在器材上。
音乐发烧者,花大钱在唱片上。
曾见某兄,家中昂贵的机器,每次总是一张CD听听某轨的鼓声,要么就是数数蛙鸣,还没听上几分钟,换碟!此音响发烧友也。
又见某兄,家中一套AIWA台式组合音响,满书柜是层层的正版古典,也是价格不菲,此音乐发烧友也。 "
二者都属于"走极端". 昂贵的机器-, 没有发挥其作用; 层层的正版古典,却没有享受到真正美妙音乐;
因此还是那句话-------能量力而行.协调统一者----高明; 走极端者----愚昧.---


" 发烧了就多少有点不理智吧". 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以我个人理解, 音乐发烧主要表现是;只要条件允许就不会放过现场音乐会, 同时比较爱护唱片. 而且不会放过喜欢的唱片. 不管价钱多少都想收藏下来. 这的确是有点不理智或者让旁人不能理解. 但是这种"不理智"的后果有积累投资的作用. 器材(音响)"发烧"者, 大多常常更换器材. 其后果是消耗投资. 从这一点说( 指常常更换器材). 相对地就更不理智了. 其实发烧路程上总是会更换器材的. 只是不要盲目盲从, 给自己 量力定位 就行.
凡事都不要走极端. 凡事都需要协调统一. 量力定位 , 就是为了更好的协调统一.

"量力定位"后, 对大多数新手来说, 就是投资分配问题了. 以我个人的愚见, 入门级(6--7万或以下); CD:功放:音箱:线材的投资分配比例为;1.5:1.0:2.5:1.0.比较容易得到"物有所值"的效果.

HIFI 音响器材品牌繁多,个性\特点突出的不在少数.只要器材上了一定挡次,了解手上器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是"升级", 也要"制定目标",有所取舍.
首先, 音响器材播放音乐是用来欣赏的. 不是用来满足"虚荣" 的.比"品牌"只能满足'虚荣'. 不一定能够满足欣赏音乐的要求. 从小小"细节"入手, 玩好手上的器材; 多练"内功", 了解器材(电路)原理, 多和"烧友", 特别是有经验的DIY"烧友"交流. 挖掘器材(电路)"潜力", 积累经验, 也是在为今后"升级"器材探索方向. 做到有的放矢.
"烧友"初哥, 完全可以从国产器材人手, 性价比高, 重在练好"内功", 搞不好, 经过一番DIY努力, 收获还真不小. 一步到位, 看起来不错. 但是, 不经过一番"练内功",的努力, 几乎没有"一步到位"的可能. 除非百万元也不当钱看. 据我了解, 投资5---6万元, 甚至超过10万元的音响(系统)器材, 满足不了欣赏音乐的要求. 甚至不如一些价格低得多的系统出色. 就其原因. 主要是不了解器材, 没有做到"扬长避短"的选用搭配器材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 如果不是"参考级" 的器材, 都会有一定的个性, 或者说有明显的某些"优点" 和"缺点", 如果几件器材的"优点" 和"缺点"相互抵消, 当然不错, 但是如果几件器材的"优点" 和"缺点"相互叠加,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听音环境也很重要.但是我不同意把"听音环境"夸张地放到"第一位"的观点.  因为听音环境是无源的, 它不会发出声音. 音响效果的好坏主要还是由器材水准高低决定. 但是听音环境能破坏声音的平衡(反射和柱波). 限制了器材水准的发挥. 只要注意到这一点, 做好消音\吸音\防柱波处理,OK! 反过来. 有了好的听音环境. 低水准的器材还是不能出好声. 我认为只能说; 听音环境也很重要. 它不能放在第一位. 听音环境充其量还是 "环境" . 当然, 以房屋价格来说, 和几万元入门级器材来比, 它的投资当然最大. 但是我认为不能这样看问题.


松香味 电子邮箱:YS--ZXB@163.COM
最后编辑松香味
分享 转发
TOP
2#

recorders

要了解器材的特点还是比较困难的,除非身边有一位很好的老师和足够的金钱。
“又见某兄,家中一套AIWA台式组合音响,满书柜是层层的正版古典,也是价格不菲,此音乐发烧友也。”这并非极端,只是不对器材的追求,而且老款的AIWA台式组合音响还是比较平衡的,比起现在很多说好的器材表现音乐更为准确,起码不会扭曲音乐。  
基本同意.
正因为如此,  才提出来讨论.
TOP
3#

还是lichen 在 2005-10-3 0:56:38 发表的内容
有点意思。





是否想说些什么?
TOP
4#

SMERT 在 2005-10-7 22:53:56 发表的内容
爵士鼠 在 2005-10-7 22:02:21 发表的内容
不错的帖子!
CD:功放:音箱:线材的投资分配比例为;1.5:1.0:2.5:1.0;攻放是否能投资大些呢?


按照这个比例,功放只能用胆机了
    


CD:功放:音箱:线材的投资分配比例为;1.5:1.0:2.5:1.0;  这个比例只是一个参考的投资分配比例.   他考虑了CD:功放:音箱:线材目前发展的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品成熟度等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  CD是"源头".   但其20多年来,  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品成熟度等发展迅速,   已经相当不错,  功放----我们要求尽可能达到"无损放大"的目的.   但其(模拟放大电路)发展的历史已近百年.  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品成熟度等已接近完美.  从重视"源头"的角度出发.  . 建议 CD多投资一些.  
近百年来,  音箱的发展是最慢的,  请参考<高保真音响>等相关杂志关于扬声器单元发展介绍方面的文章.   其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品成熟度等方面发展最慢,  也是最"薄弱"的.  主要表现在频率响应不够宽;  不够平坦;  失真大等方面.  与CD\功放比,  上述指标至少差了两个数量级.  但是他又是音响系统的"终端",  举足轻重.  为了尽可能保证整套系统的总体水平,  给以了"最重"投资比例的建议.
TOP
5#

54888 在 2005-10-9 14:37:06 发表的内容
speed8888 在 2005-10-8 23:05:36 发表的内容
确实有些人说起器材头头是道,对作曲家,演奏家却知之甚少,


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器材也好,音乐也好都是靠学习积累的。难不成生下来就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相信存在"天赋".  但是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TOP
6#

嚼食用櫈 在 2005-10-8 17:29:48 发表的内容
比较少人用“音乐发烧友”这个词说自己的,我是位败碟主义者,最近发觉一直亏待自己的碟才稍微割肉升级。



同意"比较少人用“音乐发烧友”这个词说自己的"说法.  但是我身边的确有“音乐发烧”这类人.  他们购碟不少(还有大量的盗版古典).  就是器材较差,  用VCD播放,  一天也能听上几个小时.  
我想,  他们也该"割肉升级"了.
TOP
7#

speed8888 在 2005-10-8 23:05:36 发表的内容
确实有些人说起器材头头是道,对作曲家,演奏家却知之甚少,




“音乐发烧”这类人的确太少.   音乐"发烧" 和器材(音响)"发烧"  能量力而行.协调统一者比例更加少.  
器材(音响)"发烧"-----凭个人爱好\兴趣\财力投资,  OK!   玩法多多.    
音乐"发烧" -----需要个人文化修养\接受教育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背景的影响\适合该"文化背景"生长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条件.  
我国的情况不说大家都清楚.  “音乐发烧”这类人少是自然的.  将来一定会多起来.  
从我们做起.  努力提高我们个人的音乐\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为迎接一个"文化\艺术"复兴的新时期到来共同努力....
TOP
8#

recorders 在 2005-10-3 0:57:45 发表的内容
要了解器材的特点还是比较困难的,除非身边有一位很好的老师和足够的金钱。
“又见某兄,家中一套AIWA台式组合音响,满书柜是层层的正版古典,也是价格不菲,此音乐发烧友也。”这并非极端,只是不对器材的追求,而且老款的AIWA台式组合音响还是比较平衡的,比起现在很多说好的器材表现音乐更为准确,起码不会扭曲音乐。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  请recorders兄再谈谈"只是不对器材的追求"的"发烧"乐趣.  或者观点.  再下洗耳恭听.
TOP
9#

zjize 在 2005-10-8 9:55:23 发表的内容
支持!






谢谢支持.  还请赐教.....殷切等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