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High Fidelity的绝对与相对性 [复制链接]

1#
音响High Fidelity的绝对与相对性

我们经常提及的High Fidelity “高保真”, 简单地说就是以极小的失真,换得与现场一样的真实声音。想达成这个终极目标,许多经济力量宽裕的朋友,认为自己的音响系统未能满意,就一掷千金的频繁地换器材,但始终似乎都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一些经济实力较差的朋友,会通过各种相应的调音手段,不厌其烦地左摆右放,可是回放出来的声音依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那么,这真实的“高保真”声音真的如水中明月,镜中鲜花般的没有办法成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要弄清声音重现与现场的关系问题。

现场真实声音

我们聆听到的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由于震动频率的不同,所产生声音的高低也不同。震动快的发出的声音就高,震动慢的发出的声音就低。而物体震动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内耳,并震动我们的耳膜,使我们听到声音。由于声音受环境影响非常大,因此,同一物体发出的频率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环境中聆听会有明显的区别。自然界中绝对真实的声音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通过与音乐有关的乐器来举例论证:

小提琴的声音是大家最熟悉的,可是假如自己想得认真深入些的时候,却不能说出小提琴最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假如在空旷的、没有任何遮挡的广场上演奏小提琴,即便手上握着的是一代名琴斯特拉迪瓦里,恐怕也难发出甜美、润泽的声音来!但自己却不能说它发出的声音不真实!因此,在不同的环境里聆听到的真实声音,也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说明了在不同的环境里聆听到的真实声音存在着相对性。

世界各地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厅,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卡内基音乐厅、悉尼歌剧院等等,由于它们的建筑结构不同、声学处理不同、残响时间不同,所以同一把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音乐厅也同样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也是许多音乐爱好者在评论音乐厅效果好坏时,有各种说法的原因,可你能判定哪个小提琴在哪个音乐厅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呢?所以,绝对真实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在现场你听到的声音也是相对的。那么,以现场听音作为声音的评判标准是否也会有失偏颇呢?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故此,发烧友在关注音响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还有最重要的东西——音乐。

另外,发烧友还要避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对高档(High End)器材十分崇尚和响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不错,音响器材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制品,在它们身上往往体现着现代电子技术、制造工艺、声音科学的最高水平。高档器材往往选用最新、最优质的元器件,手工制造的成分很大,加之产量不会太多,所以价格令人咋舌。这种高档(High End)器材的价值评定,也不能仅仅以声音音色的好坏去论价,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工艺品的因素,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高档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表现,一般都会比较全面,声音重现的失真极低、细节也十分丰富。不同的品牌会有它们的许多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声音特色。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高档器材肯定比平价器材有更好的表现力与潜力。但是,关键的重点在于组件之间的搭配与较调。发烧友假如仅从某一次音展或演示的表现里,来随意评判高档器材的回放水准,事后会觉得自己的判断过分草卒。评判高档器材的回放水准,必需是经过细心品尝、搭配、挑选、调试……有时我们会发觉:良好的中等价位的音响系统,往往会超过粗心挑选和调试的高价音响系统;反过来说,高档音响经过调较搭配后,回放出来的声音效果,却是中档器材难以企及的。这就是音响系统器材档次之间的相对性。

发烧友经过聆听音乐的历炼后,较调自己的音响系统的手艺也必定日趋成熟的。由于个人喜好的听音环境、音乐风格、声音取向不同,发烧友会创造或建立了具有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的、特色的声音。

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往往被发烧友划分为「英国声」、「美国声」、「日本声」等等不同风格。事实上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说明了不同国家的音响器材,每一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音染,它是与器材生产国的文化背景,欣赏习惯相关的。

当我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取向,选择好响应的音响器材和唱片后,不是随意堆放、按下PLAY就能发出理想的声音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视听空间的特点,确定好摆放位置,按照一定的声音处理流程驾驭器材,逐渐将其较调出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别人喜欢的声音取向而改变自己的欣赏习惯,不能说你的音响发出的声音与别人的不同,就怀疑自己的器材不够好、较调的仍然存在缺点。而应该冷静的问问自己,这是否就是自己喜欢的声音呢?只要是能够树立正确的音响发烧观,在发烧之旅中不断积累必要的音响、音乐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调音技巧,勇于在实践中摸索、不盲目迷信专家、迷信杂志,你便会发觉在聆听自己的音响系统时乐在其中。

待续
TOP
3#

关于录音

百多年以来,录音技术就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刚刚录音技术发展初期,是还没有模拟录音机,当时的录音是记录在钢丝上的。声音的产生或是回放都是受环境影响的,而音乐厅是建筑师根据声学原理,结合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建造的。每个音乐厅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建筑设计师的风格,保留了建筑师对声音、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而一部音乐作品从作曲家创作完成后一直到首次演出,必须经过演奏家的排练、指挥家对该曲目的独到理解、歌唱家等等的二次创作。这种二次创作的完美性,完全取决于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刻程度……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对同样的音调和节奏保留着那么多不同的演奏或演唱方式,而听众同样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再度揣摩音乐的内涵,描摹出自己心中的音乐图象。假如从音乐的演出或音响回放的角度来看,应该再加上演奏或聆听环境里,建筑师对声音的处理因素。因此,我个人认为:音乐从开始诞生的一刻开始,就派定不断地布满了人为的烙印了!

假如是使用过录音机录制演唱或演说的音响爱好者,会发觉自己所记录下一些珍贵片段的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录制的声音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假如是在安静的环境录制还好,差别只是录音话筒摆放的远近,造成录音电频大小的差别吧了;如果是录制的声音来自分散在一间屋子的各个角落,回放出来的声音往往显得特别嘈杂,与录音话筒距离差不多的声音音量大小几乎一样,分不清主次。由此可见,录音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按理说,现场的一个拾音话筒,应该是最近似我们的一副耳朵,在音乐厅里也是一个拾音的点。可什么我们可以在乐器齐奏时清楚的分清各种乐器的声音,甚至可以分辨出一件弱奏乐器发出的旋律呢?那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大脑,对各种听到的声音信息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可以忽略其它同样响亮的声音而着重聆听你希望听到的那件乐器发出的旋律。但录音机没有我们大脑的这种功能,只能如实的记录下所有的声音,因此在回放时显得嘈杂不堪。

如何将各种发声方式不同、声音响度不同的乐器组成的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和谐、平衡、清晰、准确的收录下来,是录音成败的关键,也因此产生了录音师这一种职业。现代录音技术往往采用高保真的拾音话筒,采取多话筒、多声轨的录音方式,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采集声音,然后经过录音师的重新混音,平衡各音轨的音量,使各种乐器以一种和谐精准的状态展现出来。

录音的技巧性很强,在乐队中,小提琴的声音肯定比不上小号发出的声音嘹亮,而定音鼓肯定比小军鼓来得更有气势,如何既保证各种乐器的原有声音特点,又能使每种乐器的声音清晰分辨,还要听起来更如现场般真实的确非常不易。如果没有专业、熟练的录音技术技巧、没有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理解、没有经验丰富的录音师,是无法制作完成一部复杂音乐作品的录音工作的。当今还有许多发烧录音公司推出的录音制品,录音师在录音时还要增加一定的音响效果,以突显其穿墙破屋的震撼力,准确、清晰的定位感和拳拳到肉的真实感。

另外,录音是可以反复录制的,因此无论是乐队、歌手还是录音师都可以对不满意的地方删除而重新录音,直至满意为止。而现场演出则不能够这样,它是属于一次性的买卖,如果演出时有瑕疵、演出场地有缺陷也无法弥补。因此,单就录音来说,好的录音效果可以超过现场是不足为奇的。

待续
TOP
4#


音响回放

利用音响器材播放音乐录音制品的方式,产生了音响发烧友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谁叫你喜欢上经常想聆听音乐这样的嗜好,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不会天天有音乐会让你去欣赏,想经常可以聆听音乐的话,就只好自己拥有一套音响器材播放音乐系统了。但是,经过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与真实的人声、乐器发声方式不同,因而的的完美性当然会差异,也就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近似声音的回放。

音响器材发声简单来说是通过音源:如收录机、LP、CD唱机、SACD、DVD-AUDIO,将记录在磁带、黑胶唱盘、激光唱盘上的模拟或数字信号读取出来,通过电子管或晶体管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推动扬声器各单元的纸盆振动发出声音。它是一种电与声的物理运动,与自然界由于有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大不相同,人类耳朵的敏感性、大脑里储存在案的认知标准也大不相同,总会觉得推动扬声器各单元的纸盆振动发出声音,不太自然。

不经过电子转换真实乐器的声音,完全是纯物理的振动发声,是以琴弦、鼓皮、簧片等振动,通过琴腔共鸣发出声音。音响器材系统中的扬声器的发音单元,只能通过纸盆的不同振动频率、使声音在音箱箱体产生共鸣,各展其才(不同厂家所设计及采用材料各自不同)地最大限度的模仿真实乐器的音色去还原它。现代扬声器性能,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表现的异常全面、出色,基本上可以较为真实的、将真实的声音以最低的失真还原出来,甚至连同种乐器间细小的差别也能显现。

但事实上,一件乐器的诞生是乐器制造者经过选料、烘干、定型、油漆等许多精密的工艺、积多年的制造经验才能完成的,它的声音表现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小提琴会有瓜奈里、斯特拉迪瓦里这样价值连城的名琴,也有学校里学生乐队中百元、千元的普通乐器了。钢琴也一样,既有各大音乐会显身露脸、享誉世界、价格不菲的斯坦威,也有寄居普通家庭的珠江牌。这些超级名琴哪个赶不上天价发烧器材的价值?世界上有多少乐器厂家、乐器工匠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百年都无法制造出同样或超过这些名琴的新作品,因此,怎么可能指望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器材鸣放出与这些各个种类的、价值连城的名琴一样的声音呢?因此,想经过电子转换回放出来的声音,真实乐器的声音近似也是相对性做得到吧了!根本就没法做到绝对!

这样说来,是不是可以说追求“高保真”已经丧失意义了呢?回答却是否定的。因为假如没有对“高保真”音响的不懈追求,就不可能取得声音回放、声音还原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烧友在音响发烧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住追求“高保真”这样一个发烧真谛,我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当重要,但千万不要贪婪地去追求极至,更不能追求极端!否则期望越大失望会越加大!

世界上没有任何音响、音乐不受诸多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也没有任何音响是万能的,制作者在设计制造它时,如果想表现出色的小提琴还原,就肯定会牺牲其它乐器的还原,如果说它表现全面也仅仅是相对的。所以,评价一个音响系统的「好」、「坏」,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仔细想想:自己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和喜欢音乐的风格究竟是什么。

论述已经说明,真实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真实,因此,我们在器材的选择方面也就不必苛求它能十全十美,在软件方面也不必感叹录音师在录音过程中搀杂了个人理解与技术处理等相关因素,否则很容易偏离发烧的目的,陷入不断升级、不停扬钱等自寻烦恼的事情。其实自己那套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改进,所具有意义仅是在音乐性上的意义。发烧友们想到的音响越少,你享受的音乐就越多。
TOP
5#

csdam 在 2006-1-17 1:57:25 发表的内容
作者:不详                          
编辑:Indeed Hi Fi Lab


这是刘汉盛先生所写的<音响20要>,请参阅下面的2帖子: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6170&ntypeid=10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6828&ntypeid=10
TOP
6#


软件录音

信息的源头来自于录音,时下的软件录音各出奇谋地要做到保真率、希望更能接近模拟录音的回放效果!CD→24/96→24/192→XRCD→XRCD2→HDCD→XECD24→SACD→DVD Audio→LPCD→LPCD33→LPCD45…

谈到录音,就不能不提录音的内容与录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这方面我只能认外行,所说的是从读报导上的理解来分析:首先录音必然牵扯到一个录音空间,既然是空间就必然有反射上的特性,除非是无残响室!如果是以无残响室作为保真率的测试环境,那么这个测试值,也只能对在无残响室中的使用者适用,因为一牵扯到现实环境的条件,原始无残响室的保真率还有多少的参考价值?如果是以一般空间来做保真率测试,那真是抱歉!这个实验一样只能适用在单一环境中!而且测试的不保真率(注意不是失真率!)也就随着空间与无残响室的差异而改变!您在家里调成一米外可以听到拟真的玻璃破裂声的系统,事实上正包含某一部份的不拟真条件,换一个环境,就不再具有意义!这样说来似乎可以调校出一个自己的拟真系统?

录音或回放空间既然有反射上的特性,相同频率声音音波就会有音波重迭或音波抵消的现象,致令录音或回放空间的声音音波频率产生强调或衰减的能量相位相加或抵消,令到录音或回放的音乐讯息必然的漏失?!

刚刚谈过空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看录音的过程必然的不完美:首先,世界上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麦克风,因此,录音的开端就含有妥协与缺憾,也就是说,想100%的原音重现是无法企及的!专业录音器材无论多么专业,却未必像音响迷所幻想的完美无缺!何况有时候,录音过程会采用一些必要的衰减与压缩,使的录音成为可能,响应频宽的增加与信息量的收集,在模拟与数字媒介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当成努力突破的目标,当然,前提是必须与商业目的相契合,因此这是第二个妥协!录音母带与消费者手中的录音媒介,在信息量与失真程度上,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比起与原音的距离,大概也可以被忽略!距离原音最接近的母带,竟然还无法保证保真,对于追求原音重现的音响迷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这就是录音或回放的音乐讯息的相对性。

「原音」的标准是客观还是主观的?

如果原音重现的标准是客观的,似乎我们还有坚持致力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原音重现的最终裁判依据又在哪里呢?音响迷的原音重现,只不过是重现一己对于原音的认知,期盼与记忆!

也因为原音重现的最终裁判之不可得,才会让TAS之流的HIEND发烧榜单风行音响圈,试问,评断一张发烧片录的好的依据是什么?因为它比较接近现场?那试问是接近「录音的现场」?还是接近他「平时所听到的现场」?一位听遍世界各地音乐厅的评论员,也未必听过录音时的那一个空间/乐团/指挥搭配!就算听过,也不是录音时的原音,而是他记忆中的声音!更何况录音时的现场在观众席盖了什么布毯,放了多少吸音或扩散器材,现场演奏会录音时观众席满座或坐了几成?即使熟悉一个空间的评论员,因为您不是录音师,您无法掌握录音时的变量,所以要评断录音好坏,似乎是很滑稽可笑的? 这就是「原音」的相对性。

追求原音的还原是梦想还是迷思?

现实里人的大脑对声音的判断,所要上需要依据的信息很少也很多,「很少」的意思是指只要部份的信息量,人耳就能判断出声音的来源,例如从电话中分辨某个人的声音,或手提音响中听出某一种乐器;「很多」的意思是指在于人耳也一样可以因为极微小的情报差别,而判断出声音的异样,因此「原音重现」的困难极大,但是回放(注意不是原音重现!)所能获得的满意机率却显得相对的高!

要求音响挖掘出更多情报量,表现的更接近音乐本身所该有的声音特质,是无可厚非的,否则卡拉扬也不必亲自参与制作录音,制作了几辑HIFI Karajan唱片,只因为他是一位注重录音效果的指挥!

但是,接近音乐本身所该有的声音特质,并不等于已经达到那样的水平!

我们可以要求器材发出的声音符合自己的判断标准,但是那却未必就是「原音重现」!或者说,原音重现在主观的角度来看是可能的,因为他接近于「个人对音乐/声音的聆听经验」,所以这样的结果是「对的」!但是这个人化的自己的经验,却是没有普遍标准的,因为听觉的个人化,因为听感的个人化,每个人的「对的」的状态可以是南辕北辙各不相同!

在以上的讨论中,也已经谈到了人的多元化价值,如果在玩音响听音乐的过程中,还依赖着一个现成的指标或榜单,还抱着快餐的心态,希冀抓住一根客观上让自己安全的浮木,以为跟着前人的脚步就能安全的到达自己的音响音乐天堂,那真是一件危险不过的事,你将会永远的迷失!

聆听的主体不同,怎么会有一样的标准呢?如果真要有一个标准,那便是大家心里、或者更贴近一点,大家耳朵与脑袋里的那一把尺罢了!前人的故事可以启发,可以借镜,但是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耳朵长在自己脑袋上,自己想,自己听,才是到达自己目的地的途径!

音响回放的「像真(fidelity)」当然也是有所本的。而这个「本」,当然是进行录音时的现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深的音响迷们一谈到音响的调教、音质音色的判定,就义无反顾的说要「以现场为准」。

「以现场为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到几乎可以被推定为错的程度。这是很典型的把问题「过度简化(over simplify)」,进而「想当然耳」的错误直觉。且先让我厘清一些状况:当我质疑,甚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时候,并不表示我赞成或提倡「不以现场为准」,这完全是两码子的事。

现场是现场,录音是录音,回放是回放。你的回放是你的回放,我的回放是我的回放。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交汇点——音乐,但更多的是不可胜数的歧异。

所幸,作为一种感动心灵的艺术,音乐的回放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心的向度而已。有人用音响听音乐,听的是音乐;有人到音乐厅听声音,听的,也就是声音了。

「以现场为准」如若可能,其基础之一至少必须是录音师为您涓滴不漏、原原本本、巨细无遗的收录了现场的一切,可古往今来从未有此可能性,即或有可能,也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高明的录音师,懂的最多是:取舍、强调、润饰、遮掩......的技巧,而这就像摄影师的采光、取景、控制曝光等等工夫一样。因此,当有人说「以现场为准」,我只能说「谢了!」。

音响之成事,确实该以「现场」为本的。只不过,我的意见是语义上应该精确一点:「以现场为准」不如「以现场经验为准」来得确实,而「以现场经验为准」更不如「以人生经验为准」来得妥帖。

真实的状况是什么?真实的状况是假如我们真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音乐厅中的讯息全录下来,忠实的把数十毫秒的残响、少得可怜的直接音与丰沛的间接音的混响比例......一股脑儿在家里照收照放,以为这样才够真,你会很惊讶于这结果哪叫Hi-Fi,简直No-Fi了。莫说是指挥翻谱声、单簧管按键声、钢琴矮凳的咿啊声没那么鲜明锐丽,连音乐都不免淹没在如潮的轰隆声中。

乐天而论,这当然没什么不好。把「原音重现」、「如临现场」当作一种期盼也好,看作一种理想憧憬也罢,总算是个目标。但假如真相信有「原音重现」这码子事,恐怕就太过乐观了,其结果导致难免误入歧路。有多少人抱着这样的期盼、怀着这样的憧憬,花下无数心血金钱,买这换那、调东整西,终于证得无望、惶惶然不可终日?对芸芸用音响听音乐的人来说,执着迷信于「原音」是没有出路的。

「原音」只能存在于真实的时空,稍纵即逝,与最短暂的青春单位一样,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我们用科技所保留下来的「复本」,其本质已是「伪」,再经回放,无论这重现出来的有多么像真、传真、逼真、乱真,无论如何,终归不可能就是「真」了。这是我们所处的真实物理世界中的逻辑法则,没得商量。

这么说来,求真(原音)既不可得,所以音响全是骗人的,毫无意义的了?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音响确实是「骗人的」——其「骗术」高下有分而已。说不是,则是因为音响回放乃是以假乱真,绝非毫无意义的。这就是「原音」的相对性。

待续
TOP
7#

我这帖子主要是谈一些个人对HIFI的感受,因为玩了HIFI多年,感触的确很多。帖子纯粹是摆事实谈感受,从来没有提高到理论性层面讨论,也不是指导性的文章,目的只是强调HIFI的种种问题是没有绝对性的,有的只是相对性。帖子里也没有否定了些什么,只是提醒大家事物的相对性吧了。
TOP
8#

我们如何能在聆听音乐时求「真」呢?我认为最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本源(origin)到底是什么呢?音乐的「真」在何处?乐谱么?乐谱就是那本源么?

音乐,实在就是心声。作曲家的乐思一开始是始于心灵,创作出音乐,而音乐也终结于在心灵(聆听者的感受)。更妙的是,这整个「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境界,并没有任何物理的度量衡可证其完成度及精确性而这整个过程中涵盖了演绎、诠释与感受。我们聆听者,音乐爱好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灵魂,各自对音乐的感受也不相同。

音乐的「真」在哪里呢?假如我们没有任何度量衡尺度,可证明某某指挥家的感受,就是莫扎特的本意;假如我们只偏爱萧堤这位指挥家,胜过其它数十名家、市面充斥着那么多的《贝九》版本,版版不同的。更为可笑的,假如作曲家自弹、自指的成绩,竟然不如专业演奏家、专业指挥!?这种情况下,怎样能有「真实」可言?所以说,将这个「真」作「真实」解释,是毫无出路的。

这样说的话,音乐里的「真」,只能从心灵的、感性的主观领域去寻索,可以说就是「真诚」。因为出于真诚,所以至善可追,完美可臻。或许,更重要的,可以包容不同。

从这样的观点去看,音乐回放是音响器材它们的物理性能,衍生出某种演绎性,当你聆听你的音响时,你的心灵深深体会了这种演绎性。两者(你,和你的音响)能够心心相印,即是幸福,而且,不再是「音响的音乐」,那音乐,真的,就是音乐了。

我可以说是个从Hi-End音响世界「逃」出来的人,当一个人发现前路是一个无底深潭时,他当然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说得好听点的话,我宁愿说这是飘然隐退,放弃了这种无穷无了的追求。

对我来说,所谓的Hi-End音响,不折不扣的,已经变成了一个乌烟瘴气、浮夸喧嚣的无聊派对。简单说,我真的受够了。我得承认,我原来以为「现阶段最高的技艺成就」是需要多年苦心研发,需要时间、心血,然后,也会保持这样一段时间的。我错了。原来Hi-End音响只是金属与硅芯片做成的时装,而我们这些一生追寻着最极致的音乐回放的人,不过是年复一年的买着当令流行的那一件。
TOP
9#

俗话里有有这样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门道看多了会不热闹,看热闹的人不问门道。HIFI需要感觉,需要热情,这是基础。稍微加点门道,让感觉和热情有点方向和规矩,那么这种感觉会更准更深入。并且HIFI这东西还是需要感觉的比例更多点,和门道相比,感觉和热情更重要。HIFI如此,听音乐亦如此。

音乐是灵魂,HIFI器材就是它的肉身之一。外貌越标致,当然美丽的灵魂的魅力也越大。
音乐是本源,如脱离了音乐,请扪心自问你玩味的是什嘛东西?!

HIFI音响只是一堆泠冰冰的机器吧了,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能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目的是用来听音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借助于音响去欣赏音乐,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几万元级的高级音响组合,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是用来验证一下“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不是真实逼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谁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很多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体。音响与音乐其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会对发烧友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发烧器材与其它电子产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物理的技术产品,同时它还蕴含着浓郁的音乐文化背境和艺术色彩。因为音响最终必须服务于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并经欣赏者聆听鉴别而最终获得认可。所以,音响不但是一种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是一种艺术品,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是欣赏艺术的人本身所决定了的事实,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品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而会对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认同。所以,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就算是一套很普通的音响,在他的手里也如同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一套十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要是落在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人手里就只能说明有钱而已,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TOP
10#

我们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不一样,有相当多的人把音乐当成茶余饭后的、让自己耳朵和大脑满意的娱乐活动,这样做的人谁人敢说什么?他们在求真和求美方面都做到了。但事实上也有相当多的人,追求音乐真实的声音,喜欢或者尝试去领悟音乐的本质东西,既然这样,真实是一个必要在一个前提基础上——拥有一套音响器材。

可是,现实里要找一套拥有真实的声音音响器材谈何容易?!我们能够找到的,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十分真实,只能说在真实的道路上走了多远,距离真实有多近……

在走向真实的道路这个一个发烧目标中,发烧者大多数认为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于是,各自选择认为正确的路走、各施各法、各出奇谋、有用土办法的、有用洋办法的、百花齐放……
TOP
11#

发烧者大多数认为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就是因为这样,乱子却是捅得太大了!js利用了这种情况,各施各法的各展奇谋地设计制造了了各式各样的、似是而非的、治标不治本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品」,迎合市场上各种发烧友各自的兴趣,搞乱了整个音响发烧文化。
TOP
12#

“在同等适合和调教好前提下”高档器器材绝对优势!!!在能力范围内追求、接近完美也是发烧友任务(反之当爱乐人士也人各有志。我有听说过一音乐老师听了顶级威卓后感动到流下热涙的事。)

这些话我完全同意,我就是认为我已经寻索到我自己喜爱的声音,才会毅然跳出圈子的。
TOP
13#

Real 在 2006-1-28 0:44:5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28 0:00:56 发表的内容
Real 在 2006-1-27 21:11:49 发表的内容
音响这DD,什么奇谈怪论都有


是啊,所以到这里来,就必须培养自己对问题和各种不同看法、意见的“过滤”能力,吸收精华的东西;有些吃不准的,可以多看看再去“过滤”吸收。多看看,包括各种不同的意见,总是能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的。



================
对!!!!!

请看如下
1,哈哈!!!看来敏强兄弟的系统就比较平衡了。不然老录音是没有人能听到感觉了。 -----------这是什么逻辑
2,最最可怕的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音响神话,使得一大批中国发烧友象虔诚的信徒般步步紧跟着神话般的音响产品,用无谓的金钱购买着并且进入一个又一个怪圈。-----------------------------harvey不知是神话制造者还是受害者??harvey没有用(不知是加/中的)VV箱,而用奇贵的YD。


我不是说了我已经是跳出了发烧界外的人吗!,我用的音响系统大部份已经沿用自1991年,改变很少!
TOP
14#

REAL 在 2006-1-28 22:33:1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28 22:16:22 发表的内容
Real 在 2006-1-28 10:20:07 发表的内容
寻索到我自己喜爱的声音是最值得高兴的!!!



这是绝对没有错的。
如果你喜爱的“声音”又能得到大多数发烧友的认同,那才是最值得高兴的。




==========
在我没听过以前,真的不敢怀疑harvey前辈的系统是否能得到大多数发烧友的认同呀!算我拍马。。。。


半点儿没有拍马,我的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确能够得到大多数到访的发烧友朋友们认同,就是还未达到「有口皆碑」的亏张情况吧了!
TOP
15#

对于自己拥有的音响系统质素高低产生自卑感的发烧友是可怜的,我认为他已经不再可以自称自己是发烧友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发烧友自强奋发永不言败的坚毅精神!
TOP
16#

上这个人相对性帖子,目的主要提醒发烧友们发烧时必须带有警觉的相对性,不要过于主观而迷失了自己。事实上,发烧友们的听感绝对不可能会一致的,各人会有自己的偏爱。以我为例,我喜欢聆听的女声是带有「嗲」劲的娇滴滴声调,因此我比较喜欢的女歌唱家是邓丽君和杨小琳,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什么特别理由!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硬把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也是同样的想,这是辩论不出结果的。发烧这玩意其实是一种寻开心的文化活动,文化程度不同欣赏的深度也不相同。
TOP
17#

崇尚音响器材的发烧友的确为数不少,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设计风格与气质上的差异。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见解,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质素影响取大的组件是前级放大器,因此我在购买前比较试听了不少前级放大器,结果由于它们之间的设计风格与气质上的存在着差异,令我难以定夺取舍,因为几种风格与气质我都喜欢!最后只好用笨办法:决定将选好的两部「都把它们买了」,大乔小乔都在抱还会有错?!

为什么要这样?例如前级放大器德国的Auriolabor的Karr,它的风格与气质是丰盈温暖、有真空管机的韵味、人声荡气回绕余韵连绵…我把它叫做「环肥」,说明她仿似杨玉环;前级放大器德国的Restek Vector,它的风格与气质是纤细致微,晶莹通透,玲珑浮凸…是我想聆听交响乐音乐时的首选搭配,我把它叫做「燕瘦」,说她仿似赵飞燕。

追求好器材的人,当然会有的是想聆听几声蛙鸣,但想聆听更多细致的东西的人会更多。
TOP
18#

monom 在 2006-2-2 12:45:19 发表的内容
harvey兄如何看专业监听箱? 这类箱子回放的正确性应该不容置疑,但烧友为何少问津呢?


专业监听箱是为录音工作室的监听而设计,正如你说的正确性应该不容置疑,烧友为何少问津的原因就是因为正确性过强了,聆听起来比较寡情,缺少了烧友所追求的特殊韵味——一种音乐性的韵味。
TOP
19#

monom 在 2006-2-2 18:16:38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6-2-2 14:06:57 发表的内容
monom 在 2006-2-2 12:45:19 发表的内容
harvey兄如何看专业监听箱? 这类箱子回放的正确性应该不容置疑,但烧友为何少问津呢?


专业监听箱是为录音工作室的监听而设计,正如你说的正确性应该不容置疑,烧友为何少问津的原因就是因为正确性过强了,聆听起来比较寡情,缺少了烧友所追求的特殊韵味——一种音乐性的韵味。



音乐本来就是指有韵味,悦耳的一些声响,正确的回放就应该包含有韵味的成份,可现在最“正确”的箱子却没有韵味,到底是谁错了?烧友,还是专业监听箱?


不是谁错,而是设计的用途不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