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另类的HiFi富豪型发烧友 [复制链接]

查看: 23399|回复: 86
1#
另类的HiFi富豪型发烧友

这篇访问报告原贴在另一个网站的,现在该网站倒闭了,而这坛子里一些网友对阳江十八子集团的音响系统颇感兴趣,因而将它转贴:

一周前就预约约好了要在05年3月12日星期六,造访这位闻名已久的另类的HiFi发烧友。因此当日尽管下着滂沱大雨,天气预测语今天气温会骤降到10º C,一行八人,还是风雨不改的、冒着强风与剧变气温、仍然丝毫没有降低点滴兴致,按照计划赴约。估计车程约需2.5小时,车厢里挤着八名大汉呼出来的热气,璃凝结成水气黏附在车厢里的所有玻璃上,简直没有办法看到车外环境。驾驶员前的大玻璃这边刚抹拭完,那边立即又凝结上,把坐在驾驶员身旁的队友忙个透,所有的纸巾差不多要用完。后来后座队友给他递上一迭旧报纸抹拭,情况马上改善了,加上前侧玻璃窗后侧玻璃窗稍为打开一点,将车厢里的人气带走了一些,玻璃上的水气凝结黏附速度逐渐降低了。这种情况维持了不少于100分钟,回想起来也有点好笑。

当我们抵达目的地市镇时,竟然高兴到把路走岔了。这时大概主人家等待得心急,电话来了,恰好替我们紏正了路。

这一路的劳累当我们进入了一个约25 M²的聆听室、看到陈设的音响器材和黑胶唱片的储存量时,什么都抛诸脑后了。这个聆听室由于最抢镜头的是模拟唱盘,笔者暂且将它命名为:

模拟室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1333921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14233292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15060615.jpg[/upload]

VPI厂的HR- X唱盘是世界的第一大高阶的唱盘! HR- X的特色底板是以三层叠片(压克力的-铝-压克力的)体整式空气悬挂构成, 加上一套粹火钢球与特氟隆/Delrin反向的支承复合,达到杜绝98%以上的声学反馈。

一个特别设计的外部的缘周唱片夹子,加上中心转盘唱片压,就可以替代了老式的真空系统吸盘,把唱片稳平地与转盘结合成一体。驱动系统使用二个低功率的24极电动机,以胶带拖动一个12个磅重的隋轮,以 300转/每分快速旋转,惯性力高于25磅转盘的62倍。驱动系统与缘周夹子造成的抖晃和隆振是低于可测量范围,提供了唱盘最稳定的声音拾取。

VPI HR-X唱盘配置的是一枝原厂的 JMW 12.6 唱臂,安装在一个铝质唱臂台上,提供了刚性与足够的可调校性。SDS 电源提供一个纯粹的交流电讯号给磁盘系统。笔者的资料整套的零售价格为US10,000。
分享 转发
TOP
2#

audio 在 2005-8-15 13:16:28 发表的内容

不是吧,你真的要上他的东西啦?


难道有什么禁忌?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58467146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591422017.jpg[/upload]

在Anna唱盘中不可能让谐振像投入池里的一粒石块般,向外360°扩散涟漪,木制的Log是利用大约 20片脂松木料做成的,木纹方向彼此互成角度的黏贴在一起,有助于破断不必要的谐振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引导与控制谐振,就算是微秒级的信息相位,藉改变Log木的长度,它的阻尼作用便不会受任何的振动相位产生谐振。



Anna唱盘的脚有特别的橡皮,对50 Hz马达谐振,起到优良的阻尼。设计者已经尽可能的避免振动影响及转盘,唱臂和唱针接口。Anna唱盘的拉力是一个低功率输出的马达,当转盘边缘移动1/100公厘的话,止推桥承的油产生一个完全变化。转盘是一个重力铊镙般的铸铁,它没有不完全的表面或内部引起它是失去均衡。 转盘中心的金属已经偷空,大部份的重量集中在外部边缘,提供了一个非常很的转轴惯性。这个转盘安装在钴钢的转轴和一个特别的止推轴承上,在铸铁转盘上面,加上了一片25 mm 厚的石墨「垫层」,再加上转盘外围的三条车制的扩展凹环和橡皮圈,构成了总阻尼,杜绝了不必要的转盘/唱针谐振。



Anna唱盘的大小: 长度59 cmx 41 cm 深x 25 cm 高度 (包括唱臂)重量是 44 kg.

主人家认为遗憾的是买不到Nottigham原厂的顶班唱臂,叫笔者替他注意代买。现时用的是两枝SME IV和V,笔者看到想不通为什么两两枝都是SME大炮型唱臂安装在同一台唱盘上。谁这样建议的人真该打屁股!

笔者对这些SME大炮型唱臂有偏见,这里我不作详细解释了,否则言多必失。

Tonearms 唱臂

[upload=gif]Upload/200581513595941847.gif[/upload]

Nottingham所有的唱臂正式推出市场前,做了最后阻尼和刚性的调整,用较好材料努力完全地校订所有的唱臂。Anna唱臂(10" 和 12") 是Nottingham结合目前所有阻尼和加刚固技巧于一体的、完全地是无疲劳的回放音乐的真谛。



其实所有Nottingham的唱臂听起来像是一样的声音,要十分认真的去聆听才会发现很微细的分别。Anna唱臂与同厂其它唱臂的差别将会非常敏感,分辨最值得花时间的,是否要决定买一枝顶班的Anna唱臂,就必须长达数小时之久不断尝试比较了。 Anna唱盘定价9.269,00 欧元;Anna唱臂2.317,00 欧元。



待续  请大家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是一篇颇长的报导,这里大概写了1/10。



黑膠唱片寶庫:



看到了這些珍藏,令人不禁這樣想:「有錢易辦事!」名符其實的,這位才在2000年新世界始,開始發燒的,才五年不夠,就能夠有這樣豐富的收藏,不是水到渠成的典型示範嗎?大家不要忘記,這位發燒友的「入行」,已經錯過了黑膠唱片的黃金時代很久,現在收集到的,只不過是一些舊的二手貨吧了。

「我現在每天不停的在洗黑膠唱片!」這是主人的感嘆,能夠有黑膠唱片洗,而且又是兩萬多元的機械去寫的人,能數得出有多少?

主人的另一番感嘆:「現在不把它們通通買回來,過後想買也買不到了!」不管它好壞,好聽不好聽買回來再說,有殺錯、沒放過的心態,是標準的有錢人的處理態度。
TOP
4#

右角上就是下图的洗黑胶唱片机,架子下面的是一瓶瓶的洗黑胶唱片用的清洁剂,据主人家说,他都把该香港公司的存货都买光了。對,黑膠唱片這樣多,的確要用很多清洁剂。

[upload=jpg]Upload/200581515563394796.jpg[/upload]

黑胶唱片清洗机。

[upload=jpg]Upload/20058151557228996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5583745099.jpg[/upload]

ATC音箱

这里刚是一个起点,主人家在这里沏了上好的茗茶、果仁,一边聆听以两万多元买来的、洗黑胶唱片机洗净的黑胶唱片,一边品茶。
TOP
5#

audio 在 2005-8-15 13:24:17 发表的内容

嘿嘿,你喜欢,不过有人的PP就别上啦:)


我搬凳仔看热闹。

我只听到ql向你提过不要泄秘。什么是pp?
TOP
6#



[upload=gif]Upload/20058151346569051.gif[/upload]

这枝JMW 纪念唱臂管内部的唱臂引出导线、与在唱头壳和唱头的接线都是暴露的。导线非常细腻由非常纯的铜 64绞绕而成。唱臂轴承点非常锐利,安装时必须十分小心。

JMW 纪念唱臂上没有附设一个内建的循迹压力规。却附设一个垂直循迹角的调校装置(见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47615344.jpg[/upload]

经应该首先松解锁紧旋钮,然后调校直循迹角旋角,调校好后再弄紧锁紧螺旋。

随着唱臂附送的调校用具倒是笔者首次看到的新设计:如下图这个校准规,仿似唱针位置里有一个足够大的洞,让唱针整个穿越了,唱头才能够与这个校准规紧贴在一起,清清楚楚的唱头与校准规的方格完全平行和垂直。

[upload=jpg]Upload/200581513475467009.jpg[/upload]

JMW's 唱臂的横向平衡,不像其它的单点支承唱臂,将配重铊向唱臂的后端移动。配重铊的位置改为设置上轴承箱的底部周围,重量增减放置在低于支点下面。这样下面质量的增加,可以令到单点支承增加唱臂的稳定度。ANTI-SKATING:



反侧滑:



人们对唱臂上的反侧滑力动作的了解是最少的。侧滑力由唱针和唱片之间的摩擦产生,是一个向着唱片中心的分力矢量。在一个平坦无唱片坑纹的唱片上,放下唱针唱臂将会向唱片的中心移动。历年来唱臂制造厂商不断尝试着去补偿这一个力,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个力在不断地变,随着音乐和线速度不断地变更和变化。



在最小心的听试验之后,唱臂制造厂商决定尝试聆听每种唱臂,比较那些无机械反侧滑的,与循迹针压非常增加轻微的,看那种较好。发现设置机械反侧滑的唱臂对音乐引起不良效果,因为它们零配件组成能振动的, 唱臂制造厂商只能以自已的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JMW's唱臂是利用唱臂的引出导线,来调校反侧滑力的加或减的。被应用的力度可能被调整,想增加反侧滑力力度的话,拔出Lemo插头展开导线自然的扭,将插头连着导线向反时针方向扭一圈(由于要对准接榫坑槽,Lemo 插头只可以整圈「调整」)。同样地,想减少反侧滑力力度的话,把Lemo插头顺时针的扭一圈便行。这就是做反侧滑的全部需要。

下图所示的这部唱盘是Nottingham顶班的Anna Log,支承着转盘的合成木头柱子,据说已经砍下来储存了超过200年的木板黏合而成,稳扎、防谐振、永不会受潮变形。转盘是石墨、铅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体,重达40 kg,防谐振功能堪称一绝。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58151421204405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421392473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51422019767.jpg[/upload]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58161326158997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613263589293.jpg[/upload]

顺便说说,这个房间约有40 M²,比较模拟室大了多于10 M²,三幅墙都摆放了CD架,偶然也有些间隔大的放了些LP黑胶唱片,看来这个房间的LP珍藏都是高价买回来的,但笔者发现了两套古典珍藏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581613273663365.jpg[/upload]

主人家说在日本买回来的每套10多张,每套仅花了千多元!物超所值,看来是99%新!笔者爱不惜手,只好安慰地说,「它们是日本发行的DGG黑胶唱片」!
TOP
9#

另类发烧第2数码室
这个第二聆声室,主人家称它是「高文Goldmund室」,我认为应该称它是「数码室」更恰当,因为它的重点在于回放数码软件,音响器材的着重点也是数码的处理,尽管房间里有一部令人瞩目的Thorens1978年制造的顶班旗舰、金光闪烁的 Reference 22模拟唱盘,配上Clear Audio 的价格高达六万多元的、顶班的唱头 Reference,但是我仍然认为有点一时说不清的情意结——Goldmund配仿真唱盘的组合,我从来就未聆听到有一套音响系统是搭配得好的。

[upload=jpg]Upload/20058161138522070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611391090328.jpg[/upload]

笔者认为这个Clear Audio 的价格高达六万多元的Reference顶班唱头,或者连同Thorens的顶班旗舰Reference 22模拟唱盘,一起都搬到「模拟室」建立三角对峙的局面更具挑战性,唱盘、唱臂、唱头大比拼的仿真对仿真论战,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吗?

说到Goldmund音箱,据笔者的资料所示,主人家的这对型号是EPILOGUE 1 & 2,外形已经与最初型号改变了。这个名字奇怪在将EPILOGUE 1一个音箱,再加上一个EPILOGUE 2音箱,因为它的老大哥是以多个这样的音箱组合而成的,这个第三小弟弟组合便缩减至只有两个音箱了。见下图的老大哥Apologue

[upload=jpg]Upload/200581611393930453.jpg[/upload]

Epilogue 1是完全金属制的构造卫星式音箱系统。
- 2路分音、 7' 低音单元、半球形Scanspeak高音单元;后设气孔。

Epilogue 2是完全金属制的构造低音单元部份;作为Epilogue 2 + Epilogue 1系统低音部份,但仅是整个Epilogue体系的中音部份的构成;
- 由于 Goldmund的 4 x 21 cm 驱动单元,是以挽式的配置运作的柔软的Kevlar(芳族聚酰胺纤维)锥盆。

- 26 Hz 系统低频截止。
- 内建的分音器为单一放大器系统。
- 可得的可选择的组合结构 (Goldmund Epiframe 1), 把Epilogue 1与 Epilogue 2连接在一起。

主人家认为Epilogue 1+2的低频频段没有达到理想。笔者知道Epilogue 1+2由于上述原因有点先天不足之外,想煲透Epilogue 1+2,的确需要许多天不停的回放音乐,才能够逐渐回放出稍为悦耳的声音来。我们最初聆听的几分钟(主人家实际上已经早在我们抵达之前,早就把每个聆听室的音响器材暖机了),可能是我们对这些高档器材的要求非常严格,聆听到回放出来的声音,却真是感到有点失望。笔者认为主人家不要犹豫去尝试用较大的功率去煲煲这一对音箱,任何的真正系统调校,都必需经过高功率地让音箱回放相当长一段时间,音箱内的单元胶边才会柔软松动,回放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