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417|回复: 215
1#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http://bbs.hifi168.com/bbs/nboard.asp?ntypeid=10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这个结语中,曾经许下诺言——既然批判了,就应该再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取代。初步构思的题目是:《音响系统鉴赏参考常识》,待草拟好提纲后,会不会修改,还不敢作定。虽然说是常识,可是差不多将一些音响系统牵涉及的名词、形容词…等都囊括进去了,可以说它是一册精简了的HiFi词汇集。

实际上,虽然说是经我手「再写」,却已经不是个人的创作了,它是建立在原来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基础上的洐生物,并且经过批判后网友讨论总结的集体作品了。

再加上我在「HiFi乐趣」栏发表帖子收集到的资料:

2004-10-26 10:52:54 quanlong转贴的「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2292&page=1
2004-12-12 21:13:59 上帖子「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5082&page=1
2004-12-30 10:21:08 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http://bbs.hifi168.com/bbs/nboard.asp?ntypeid=10
2005-1-8 12:24:21 的「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

我将会将它们综合起来,适当地融合到《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这册子里。这样一来,内容是充实了,恐怕不一定三数十万字可以表达得了,变成巨大编撰了真的怕自己能力有所不逮。

初步的编撰提纲如下,希望大家提意见。

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
上篇 音响器材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昨天晚上刚做了部份提纲,随即就发现有缺憾、不够全面,于是决定先发帖,再构思一个晚上修整后再发。我现在补充修正如下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第一章:声音 音乐 音响系统
1声音
2音乐
3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3,1讯源
3.2前置放大器
3.3后级(功率)放大器
3.4音箱
3.5 附件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
1 聆听环境对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1.1 聆听环境的黄金比例
  a 驻波
  b 活与死
  c 硬与软
1.2 声音的折射影响
  a 反射
  b 漫射(扩散)
  c 洐射
1.3 聆听环境残响
1.4 影响声音的音像凝聚的因素
2 音响器材 聆听环境的协调
2.1 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a 反射的利用
  b 扩散的利用
  c 洐射的利用
  d 活与死、硬与软的适当配合
2.2音箱的摆位
2.3残响时间的调整
2.4频率响应范围的拓宽
第四章  结语
TOP
3#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计算机已经普及,加上有了速度高宽频,人们的信息丰富化了,HiFi网站遍及全世界,交流聆听音乐的经验体会,变得轻松容易。我在这里想将自己五十多年在HiFi上汲取到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亨。

首先我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所喜爱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由于科学研究上仍未有确实定论,因此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尚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增加或增大,求知欲也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却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在经济条件日渐宽裕情况下,对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改善的构思,就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庸俗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就足可以立即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

为了不想花枉钱,我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设法厕身于音响杂志写手行列,那么,接触音响器材、音响系统的机会就会增加了。在自己努力下,我成功地成为香港<音响世界>杂志一名写手了。

这个阶段花钞票换去那些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目前已经七十多岁,偶然踫上机遇,「心瘾」仍然会发作,去年(2004)11月,一下了就买了万多元黑胶唱片。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见智了。其实聆听音响发展到这种High end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聆听景界。
        
我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惩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能够具体,他们就愈会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我觉得假如音响爱好者能「修练」到我所说的「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时,其实他已经修练「正果」了。他们会不在乎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究竟是好是坏,像音乐家、挥家般迷醉在音乐美妙的声音里。
2005-1-10 10:27:52
TOP
4#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電腦已經普及,加上有了速度高寬頻,人們的資訊豐富化了,HiFi網站遍及全世界,交流聆聽音樂的經驗體會,變得輕鬆容易。我在這裡想將自己五十多年在HiFi上汲取到的經驗體會與大家分亨。

首先我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所喜愛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由於科學研究上仍未有確實定論,因此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尚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增加或增大,求知欲也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卻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在经济条件日渐寬裕情況下,對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改善的构思,就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庸俗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就足可以立即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

為了不想花枉錢,我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設法廁身於音響雜誌寫手行列,那麼,接觸音響器材、音響系統的機會就會增加了。在自己努力下,我成功地成為香港<音響世界>雜誌一名寫手了。

这个阶段花钞票换去那些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目前已經七十多歲,偶然踫上机遇,「心瘾」仍然会发作,去年(2004)11月,一下了就買了萬多元黑膠唱片。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種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见智了。其实聆聽音響发展到这种High end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聆听景界。
        
我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懲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能夠具体,他们就愈會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我覺得假如音響愛好者能「修練」到我所說的「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時,其實他已經修練「正果」了。他們會不在乎音響器材回放出來的聲音究竟是好是壞,像音樂家、揮家般迷醉在音樂美妙的聲音裡。
TOP
5#


多谢剑鱼、一个人的咖啡、吴准笑几位的热心的支持。我会尽可能将它写好,但一个人的咖啡兄的要求「简单点,实用点,可操作点」,其中「简单点」较难做好,因为重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需要澄清一些在「XX要」中已经确立在发烧朋友脑子里的概念,我想,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可以办妥。非常抱歉!

提纲已经草写出来,以后会以它作引导,写好多少就会连续地在这帖子发表。希望大家经常多多指出错漏之处,希望能实时更正。
TOP
6#

[
第一章:声音 音乐 音响系统

1声音

振动的物体能使邻近的空气分子振动,这些分子又引起它们邻近的空气分子振动,从而产生声音(Sound)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递,这种传递过程叫声音辐射(Sound Radiation)。由于分子振动产生的声波的方向与波传递的方向相同,所以是一种纵波(Longitudinal wave)。声波仅存在于声源周围的媒质(media)中,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可能有声波。声音不仅可在空气内传递,也可在水、土、金属等物体内传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5℃时)。
声波在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称为频率(frequency),单位赫(Hz)。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整个范围是20至20000Hz,一般把声音频率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频带。听觉好的成年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常在30到16000Hz之间,老年人则常在50-10000Hz之间。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空气层的密、疏会依循着一定的方向放射移动。由于空气的赋有弹性,上述那种疏密的压力变化,将依次向四方面传播,辐射出一系列有规则的波。声波的波长(wave length)就是这一段路程的长,构成音波的一个密和一个疏循环。波长与声源的振动频率,与声音传播的速度有关。波长:C=L•f(式中,C为声波的传播速度m/s;L为声波的波长m;f为声波的频率Hz) 。
声音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客观存在的能量,意义上它可以感染、剌激人的心灵,产生很多感觉。于人们对聆听到的声音总有一种天然的感应,能够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情调,或是一种感情……能使聆听者感动。但这种对聆听到的声音,人们的感染、剌激和感动的程度每每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是随着个人的文化程度、性格修养、当时的心情状态……等主观因素或条件而变化,因此往往对那瞬间聆听到的声音认知上有不同的见解。

有关声音,在http://www2.sfu.ca/sonic-studio/handbook/Sound.html网站的定义里牵涉的问题很广,英文程度好的朋友可以逛逛,保证能增广知识,我在这一章里仅重点地多花篇幅谈谈声音的音色(timbre),因为音色对评定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决定性意义。

a 人的听觉的系统

人的耳朵有两个功用,第一,它们是听觉器官,第二,它们能感应头部的运动及位置。在这里,让我们先谈论它们的听觉功能。

人类有两个耳朵,每只耳朵都是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外耳的耳壳部份是在头部的两侧,负责收集声波。人类的耳壳一般也不能活动,所以在分析声音来源的位置的功能方面不太有效。但是,幸好由于人类有两只耳朵,若声音来源的方向是从左边来的,左耳听得声音较右耳快一些,如此类推,就是这样,人类也能分辨声音来源。

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最后便会震动耳膜(鼓膜)。鼓膜是一片很薄的膜,将声波转化成震动。由于鼓膜与一块耳骨连接,它的震动便会使该耳骨震动。中耳内有三块小耳骨,它们一块接一块,震动便由一块传至最后一块去。耳骨非常有用,它们将震动扩大超过二十倍之多。耳骨将震动传入内耳的耳蜗,耳蜗的外淋巴受压,产生震动,外淋巴的震动传进耳蜗的中央管道内,使里面的内淋巴受压。它的震动便能刺激中央管道里的感应细胞,那些细胞便产生神经脉冲,于听神经传送至大脑。
[upload=gif]Upload/200511020515545206.gif[/upload]
TOP
7#

20-40 Hz极低频,能达到这段音域的乐器极少,钢琴、低音巴松管、管风琴、土巴号等音域,声音却没有方向性,是音响器材最难表现的声音频段。真正的低音,定音鼓、大鼓、低音提琴、管风琴等助最低部份,加上音乐台、音乐厅的谐振。把它们抽出来单独听,它们类似马路上大货柜车大巴土行走时所发生的物理振荡性低音。
40-80 Hz低频的音高(pitch) 比较极低频高了一个八度(频率每增加或减少一倍时就是一个八度),进入了低音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土巴号等音域。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

80-160 Hz中低频低频的音高又高了一个八度。此频段是最容易产生房间驻波的频段。

160-1280 Hz为中频频段,横跨了320 Hz、640 Hz、1280 Hz三个八度,这中频段是所有乐器与人声出现最频繁的音域,也是音乐的灵魂之处。

1280-2560 Hz亦是升高了一个八度,这是中高频。大部份的二路分音喇叭将分频点设在2500- 3000 Hz之处,也就是说,往上的频率要给高音单元负责(高频、极高频),而往下的频率则为另一个单元负责,这是中高频以下的广大频段。

2560-5120 Hz为高频,到此为止,几乎所有乐器所能演奏的「基音」音高都截止了,我们
靠乐器的演奏来分辨高、低频段的能力,也到此为止。

从5120 Hz以上的极高频频域,我们所听到的都是乐器的「泛音」、「余韵」,或HiFi友口中所说的“空气”之顶端(在音乐厅里,每件乐器在演奏时,我们都可以听到包围着这件乐器音色的“空气”)。基音给予固定的音高,而泛音则是乐器不同音色的来源。在这极高频的泛音范围中,任何人都无法由乐器演奏的基音。

8000 Hz或是16000 Hz频域除非用信号产生器发生基音才能测出,但那已与音乐无关。一般乐器的基本周率,约止于400 Hz,只有电子乐器和管风琴的基本周率能扳高申8000 Hz。但是,5120 Hz以上的频率却是造成「声音甜美」、「弦乐有光泽」、「透明感十足」等等形容词主因。所以,我们以「不够透明」、「没有光泽」、「粗干尖锐」等来描述音乐时,它所代表的就是「极高频不足」。

读者们若要记住音阶与频率的数字关系,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以中央 A音为准(即La音),中央 A音是 440 Hz。往下一个八度的 A音就是 220 Hz,再往下就是110 Hz。而往上则是 880 Hz、1760等等十分好记。这也就是一个音响评论员,往往很容易就能指出某种乐器大概是演奏几 Hz音高的原因。

70年代却拚命向超高频方向拓展。很多时,你觉得它高音多的体系,真正的缺点可能是低音弱。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它已经超越了扬声器品质所能够控制内范围,要借重听音室音响效果去配合了。

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些许的政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高音低音拓展理论 录音素材里,本来是合有余韵、残响和空气的。要把它们原原本本回放出来,就可以再造出迫真生动的音乐。但由 HiFi的第一环唱头唱臂唱盆(还有接线)开始,余韵及空气的特性便有所改变及损失。质素越高的Hi Fi,回放余韵及空气的传真度越是高,音色自然生猛。缺乏余韵表现能力的组合,便是生硬死实。
超高音单元是改善音色的基音和各阶次的谐波,因为它们的频域延伸到无限,现在市面的超高音单元最高能达到35k Hz而已。除非能买到空气离子的超高音单元,才能冲击这个极限。我现用的两对超高音(ESS和Pyramid,均是美国制造的) ,价格每套都超过万多元港币,它们的效果很好,物有所值。

听到飘逸细致的高音如铜钹、三角铁、小提琴泛音、竖琴拨弦的尾韵…尽管声音很薄但非常清晰、玲珑、透明…这是一种高级享受的景界…我的印象中,只有自从我拥有了Consequence这对音箱后,才从新进入过这种景界,是在回放Virgin 编号V2402的Ennio Moreicone电影原声黑胶唱片时,其第二面声轨中的飘逸铜钹声,真是令人陶醉(它们能够把弱音的迅态回放细致的表露无遗)。由此,我认识到超高音单元对音乐的聆听的重要性,没有它,聆听音响就存在缺憾了。我拥有的Consequence音箱已经有超高音单元,但我额外再连接上一对外置超高音单元后,整套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氛围充沛了,人、乐器的声音显得更真更自然,对外置超高音单元从此便永远的再没有可能将它们卸下,否则聆听起来,你会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说不清楚究竟缺少了些甚么,完全不对劲!

通常高频的气息比较能体现贵气,延伸好,泛音足并且质感细腻。」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的看法完全一样!音频的高次谐波是声音音质的灵魂,人声、各种乐器声以中央C为准,各自发声时都是261.6Hz,为甚么我们能丝毫不误地分辨听出来:那是邓丽君、这是腾格尔;这是横笛,那是法国号…的声音?这完全是因为附着他、她、它们声音的泛音及高次谐波不相同之故,令我们清晰地将它们分辨出来。所以说:能回放出来泛音和高次谐波,对HiFi质素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选择器材时要注意它们的重播音域必需广阔!我选择的器材就是这样:前后级的频域是:10-100K Hz以上,远远超越人的闻域。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本来已经有超高音单元,但是加上了ESS或Pyramid超高音,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显得更加完美丰盈了。

这就是为甚么现在出厂的新型音箱多数都增加了超高音单元的原因。其实Dynaudio的 Consequence已经有超高音单元的,并且有了一对无以伦比的中音单元,因此,它们都是声 音特别诱人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甚么在谈音响贵气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倡发烧友朋友们多增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的原因,它也是音响「贵气」所不能或少的要素之一。这一段文字里所提及的一些聆听音乐时的技术词语,不也是不可或缺的吗?朋友们不难也会发觉近几年来推出市场上的音箱,不少也附设了超高音单元吗?
TOP
8#



b 耳朵能听见的声音范围

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高纸与强度都有一定的范围,声音太低或太高时无法听见,而太弱或太强时则很难区分。人的听觉系统能够接受的声音频率是每秒10至200,000赫兹(Hz)。但接受能力随年龄而异,年轻者可接受较大范围的音波,年长者逐渐失去接受高频率音波的能力。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高低和强弱都在我们能够听到的范围之内,而且音域非常狭窄,所以人类耳朵的构造能够顺利听到人所发出的声音。

HiFi20-20,000 Hz?这种说话至今只有一半对,音响体系应该在可能范围里,回放出人耳听觉的可闻周率范围,回放条件是保持声音平衡度(balance)准确。20-20,000 Hz频率响应范围里,任何部份都不应比讯源有所强调或衰减,即必须保持线性质素(Linearity)。判断频率响应范围的比例平衡性,就必需运用脑子里贮存了的真实音色,去与实时所聆听到的声音作比较。通常把音域分成高、中、低三段是不足够的,把它微分成极高、高、中高、中、中低、低、极低等七段就勉强够细微比较。

C 音响频域分段

频域:
极低频:  20 - 40 Hz
低频  :  40 - 80 Hz
中低频:  80 - 160 Hz
中频  : 160 - 1280 Hz
中高频:1280 - 2560 Hz
高频  :2560 - 5120 Hz
极高频:5120 - 20000 Hz

这里所作的音响频段,完全以乐器的音域,以及音响上描述频段的习惯来划分.主要的目的能藉借乐器的音域,去判断频段。
[upload=jpg]Upload/200511020553273879.jpg[/upload]
TOP
9#

相当于拍完电影后的剪辑工作,数据齐全的时候,辑录剪接自然会是速度迅捷的。请大家不要过份恭维,否则轻飘飘的写作起来便不踏实了。谢谢各位大力支持,更希望能多提意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