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克莱默顺利进阶第五层 [复制链接]

查看: 2528|回复: 5
1#
正值天寒地冻,克莱默送来春天,及时,为此嘉奖,晋升一级。

正如午间休息时碰到Dufresne所言:柏林和扬松斯的旋风之后,的确该来一场十分适宜的小憩。
克莱默协波罗的海弦乐团带来的春天。这不是简单的甜点,是一场奇幻而灵动的篝火。

从爱沙尼亚当代大家Part的作品开始,神秘的异国精灵开始蠢动。之后的一部长篇分很多乐章,似是巴罗克与现代风格的拼贴,稍显冗长,有些昏昏欲睡,也不错,当眼睛瞳孔开始放大的时候,整个光感都灵异起来,伸个拦腰,打个哈欠正是冬日发春梦的美事。还好,有个休息,于是出去透透气,和诸多朋友不期而遇。

回来便是Nina Rota的一部弦乐协奏曲,由克莱默担纲第一小提琴。熟悉电影音乐的应该耳熟能详此人的惊世骇俗之原声大作了。不过他的古典作品张弛自如,味道很正,很清,很新鲜,一举打消我的睡意。而《永远的春天》则姗姗的来了,这是个绝有趣味的组合,克莱默亲自将一些描绘春的片断组合起来,从远古到他乡到现代,十分可口:
小提声部切切搓搓轻声划出维瓦尔第的春天,让整个作品不经意的开始,之后颤音琴带动整个乐队异常奇幻的色彩吹出春天的第一道季风....贝多芬的春钢琴被乐队替代成了第二小协......从贝多芬的断奏忽而过渡到<春之祭>的少女之舞:最有趣的是木管被低音提琴的拨弦替代,打击乐甚至被移植到演奏家的左腿上,他们用力地踩着地板,不知道斯特拉文斯基当年是否有想过,不过那种强势的节奏从未因此消减一分....祭奠的高潮被德斯亚尼科夫Kesyatnikov的《主日》所接替,其选自作曲家的《俄罗斯的春》,有点维瓦尔第秋的掠影,但描绘的不是收割而是播种时的酣畅,还让我想到凡高的麦田...播种完毕来到异常美丽的溪畔,异常甜美的米约的《春天》.....伊萨伊的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曙光”使主人公终于有了唯一一次施展绚烂技艺的机会.....最后当然是舞蹈,围着篝火跳探戈: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春》...结尾维瓦尔第轻轻的返场告别。很有温度的音乐,从头顶热到脚底,不过感觉不烫,刚刚好。

加的第一首似叫什么:Panavilion的曲子,甘甜,舒畅,舞蹈之后来的甜点,最后一首大概有来自阿根廷的皮亚佐拉,而且颤音琴被推到乐队最前面,看着打击乐手十分High的自得其乐的舞弄着手里的4根“筷子”,我觉得他们更像勺子,如果这个叫Pushkarv的小伙儿头上带一定白帽子,那么就俨然是在做番茄炒蛋,我的经典名菜之一。

总之,最后油料很多,很有味,吃得很舒服,很温暖。于是新得一结论:音乐会若可以取暖,(或者当饭吃),可谓第五层是也。


放上菜谱重温一下,其实厨师里面不乏美女,可惜没带相机,留下一憾:

1. Pärt 帕尔特:《兄弟》
(为小提琴、弦乐及打击乐而作)
Fratres for violin, strings and percussion
Gidon Kremer violin, Kremerata Baltica Chamber Orchestra

2. Auerbach 奥尔巴赫:《圣母悼歌的对白》
(为小提琴、中提琴、颤音琴及弦乐而作,取材自佩格莱西 “圣母悼歌”)

3. 尼诺· 罗塔:《弦乐协奏曲》
前奏曲: 如歌的、有节制的快板
谐谑曲: 自由的小快板
咏叹调: 近乎柔板的行板
终曲: 极快的快板


4. “永远的春天”联奏(为小提琴、打击乐器和弦乐队而作,基顿· 克莱默汇编)
"SEMPRE PRIMAVERA" Compiled by Gidon Kremer for violin, percussion and strings

4-1: 波利瓦亚:《暖风》
4-2: 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4-3: (选段,普西克拉夫改编为小提琴与弦乐作品)
4-4: 斯特拉文斯基:《春的预兆——少女之舞》
(《春之祭》选段,普西克拉夫改编为弦乐与打击乐作品)
4-5: 德斯亚尼科夫:《主日》
(小提琴与弦乐作品,选自《俄罗斯的四季》)
4-6: 米约:《春天》
(普西克拉夫改编为小提琴与颤音琴作品)
4-7: 伊萨伊:《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曙光”》
4-8: 皮亚佐拉—德斯亚尼科夫:《春》
(小提琴与弦乐作品,选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
最后编辑daraja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