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会”报] (新增)王健上海掠影 [复制链接]

查看: 4229|回复: 28
1#
将我先前的帖子一并归入这里,以便连续性。斑竹可将之前的两贴删除。

10月16日,我们2000万的管风琴第一次开个人演唱会由于紧张出现故障,至今尚未妥善解决。

今晚来自奥地利的管风琴家卡尔-格哈德先生为我们带来上海的第一次管风琴独奏会。曲目以巴洛克和古典为主。待中场休息时,演奏家感到琴有问题,经过将近20分钟的调试,宣布一切正常继续。当下半场的第一首曲目:佛朗茨-施密特(F. Schmidt)的《4首管风琴合唱前奏曲》第一曲奏道一半时,这件庞然大物开始发出一种啸叫,还好它有固定音高,且声音柔和,但能明显的察觉。不过演奏家带着这个“上帝之音”完成了整场演出。这一不谐和音只在音乐较轻时发挥作用(似是勋伯格风格),在气势浩大的强奏下,他还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上座率仅4成,但中间离席的观众不多。大多数人与演奏家坚守到最后,相信格哈德先生至少对上海今晚的观众应该会很满意。加演的曲目“拉德兹基进行曲”出现时,人们早已忘记那个“上帝之音”的存在,相信大多数人很快乐的发现此曲居然还有管风琴版。

说来也奇怪,为什么我今天正好就带摄像机了呢,上次是2年前,而且我今天有预感会被我拍到点什么,诡异阿......

这里放上那段来自不明星球的声音,供各位研究。留意第一段高潮结束后突然冒出来的一个诡异的持续低音,后面就是今晚最感到混杂的乐段,建议勿长时间聆听。
佛朗茨-施密特(F. Schmidt)的《4首管风琴合唱前奏曲:
http://www.darajan.com/concert/God.mp3

再上一段莫扎特的 《F小调柔板与快板》 作品594 也是我觉得今晚最充满灵光的作品
http://www.darajan.com/concert/Mozart.mp3

最后是今天的开篇之作:布克斯特胡德(D. Buxtehude) 的《g小调序曲和赋格〉
http://www.darajan.com/concert/prelude.mp3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313883982.jpg[/upload]
艺术中心管风琴特写(截自摄像机偷拍画面)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315877462.jpg[/upload]
中场工作人员修理中


关于此报道的背景简介:
录音师: darajan 业余 (作为我第二音乐季的开场,将陆续献上包括柏林爱乐在内诸多大牌音乐会现场实录)

录音设备:Sony HDV HC1E 摄像机 16bit 48khz Stereo(不要被参数唬弄,质量近似50年代历史录音)

录音场地:上海东方音乐中心 F区6排2座 [upload=gif]Upload/2005101815302922476.gif[/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分享 转发
TOP
2#

Metamorphosen Wrote:
"伟大的舒伯特童年时就是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一员。"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443069644.jpg[/upload]考虑到背后的观众,故特以面向他们唱了一首,而背对观众的这首演绎堪称本场最佳声效,再次证明反射声在这间音乐厅的无比重要性。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444962283.jpg[/upload]
TOP
4#

舒存 在 2005-10-18 9:38:13 发表的内容
东方音乐厅现在用的是贝森多夫的琴?

去年去听他们的演唱,现场也是用贝森多夫的琴。曲目分为4组,世界各地名歌,宗教歌曲,德奥名歌,还有他们拿手的歌曲。宗教歌曲演唱时候,声音非常单薄,我觉得是那个聆听场所改建后声学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还有一点,他们的人数不多,适合教堂不适合现中国的剧场音乐厅。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演出,对小歌手的行为没有什么很多约束,所以他们都很随意,也很放松,但他们对声音比较专注,坚持用假声发音,声音非常纯净透明,因为是男童,还有一种张力。所以能理解欧洲一些国家,为什么到现在都坚持童声只用男童。

演出结束遇到一位国家一级指挥,他说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就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学校。一个年段大概有3、4个班级,分别叫什么海顿、莫扎特、斯特劳斯的,人不多,一个班级就是25人左右,经常按班级组织到世界各地演出,既锻炼了自己,还有一些收入。

大概因此,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现在每年都会来中国了?



我印象中东方音乐厅平时应该是用Steinway。

至于场地,这个音乐厅事实上的确比较糟糕,我现在觉得还是 I 区最后几排中央的座位最好。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414934360.jpg[/upload]
合唱团的指挥,他左边带眼镜的是队中的第一男高音,嗓音高耸直入云霄;右边这位侧眼望着乐谱,因为他还身兼翻谱的工作,不过经常乱翻,毕竟他的主要职务是第一男中音;那架Bosendorfer的音色果然不虚其名,第一次领略到如此典雅的高音和贵气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42117998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423088440.jpg[/upload]
TOP
6#

10月17日音乐“会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进入音乐厅一架Bosendorfer钢琴赫然矗立在中央,从琴身下面穿过一条扇形的站台。然后,一群白色的精灵从两边入来,和着格利高里圣咏,逐渐填满了站台,接着精灵的领队:一位梳着东方小辫儿,长着印度脸型的青年开始挥动起他的翅膀,所有的精灵便进入了有组织有纪律的舞台生活。

经历了这群高低错落的白色精灵的放牛班的春天,我只有一种描述,他们是一架白色的管风琴,给我们带来另一种天籁。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362286791.jpg[/upload]
左起第三个最为有趣,我还见他唱的时候咳嗽了一下;第一排戴眼镜的有点哈里波特的意思。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3639767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01815372333612.jpg[/upload]
整个演出包含了三首用中文唱的歌曲:送别,阿拉木罕和茉莉花,中央的这位刚吹完了一曲异常悠扬的茉莉。
TOP
7#

10月19日 瑞士日内瓦弗罗伦斯坦四重奏

限于词汇的贫乏,只能用“过瘾”来形容!

又一次近场体验四重奏,我终于明白为何“现场”在西方被用作“Live", 那确实是鲜活的立体的音乐,异常饱满的直逼心脏的动脉出口。相形之下,在家里无论如何的营造都似乎只停留在二维的世界。 演出在大剧院小厅,声音极好,而且空荡荡的总是可以游刃有余的挑选座位。这种感受跟大厅里的室内乐不能同日而语。只可惜大牌过来都要考虑票房。言归正传:

4位演奏家,三男一女,都曾是瑞士罗曼得交响乐团的成员,故配合默契。第一小提琴些许像让-雷诺,很沉稳,表情控制很好,但音色一般尤其到高音区;二提是位儒雅的女士,十分标致,笑起来很甜像瑞士巧克力(这也是我抢占第一排的主要理由)而她的音色温暖,真是乐如其人,同时也不失力量,应该是今晚最出彩的一位;中提琴:标准的瑞士年轻人,一张国际主义风格的脸,带着眼睛有点肖斯塔柯维奇年轻时的味道,这位年轻人的表现也相对最弱;大提琴是一位中年人,感觉比较德国化。好了,我竟然如此的无聊。

开始,乐手们用德沃夏克的三首《丝柏树》(The Cypresses)片段带我们进入一座瑞士森林,很轻松的坐在马车上,仰天望着阳光在树缝间跳动,没有什么波澜,只是淡淡的引向远处的一座古堡。那是一座变了形的阴沉的老宅,门口上写着肖斯塔柯维奇第三弦乐四重奏。二提与一提换了个位子,很民主的感觉。从而使这位女士的才华得以充分的体现。老肖的弦乐四重奏似乎一部比一部沉重,还好这部作品排在第三,保留了几分活力,最明显的来自第二乐章的断奏。待我们将近走完这座古堡时,音乐带我们回到入口,忽见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幽远的深处:小提琴一丝空灵的极高音伴着男士们的缥缈的应和最后以三声轻盈的拨弦结束了古堡之旅,我们走到了小径的终点。前方有一处绿地豁然开朗,中间孤独的竖着瑞士雕塑家Giacometti的“Woman Standing”:接下来是瑞士作曲家 Henri Baeriswyl 的一部当代作品(无题),典型的新维也纳风格,虽然无调但透着淡淡的优雅和忧郁,好像雕塑中的眼神。作品十分干净,留出空旷的绿地让人的心灵得以憩息。最后我们又是在宁静的拨弦中离开这片草地。眼前一面硕大的湖水,风吹过水面,响起斯美塔那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涯》。湖水孤寂被爱尔卑斯上环绕而有些悲伤,上空有游走的云倒影在水中,让我们回味了漂移的一生,逐渐的我们收拾了悲伤,准备回程。我们的马车在渐弱的慢板下消失在静谧里......之后天空也很助兴,慷慨地加了几道金黄的浮云:弗罗伦斯坦四重奏一曲轻快的舞曲结束了加演的曲目。

旅途十分愉快,以致乐章间我也和大家一起热烈的鼓掌,同时也部分归功于那本“短小精悍”的节目单:对瑞士作曲家的新作没有任何的说明,而那恰恰有第5个乐章。

[upload=jpg]Upload/2005101923294735589.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510291325598949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291326820633.jpg[/upload]
笔者与王健交流之中。在谈及对中国当代音乐诸如陈其钢及谭盾的看法时,王健十分严谨,除表示对作曲家的敬意之外,觉得自己尚没有太多能力去评价。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51029133219750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291332105620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2913321999297.jpg[/upload]

签名中的王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