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会”报] 一(9-10月):从法国三重奏到小泽 [复制链接]

查看: 4130|回复: 24
1#
在即将到来的华彩开始之前,整理了一下思绪,发现已然经历了一段十分美妙的前奏。且掠过那个“抢钱”的话题,忽然觉得上海或者中国这阵子的音乐演出至少在内容上越来越有趣味,其密度和强度以往罕见。  于是,光这个前奏就成为我音乐生活中从未经历的一个月,如此频繁的进入音乐厅,如此意外而精湛的演出,如此丰硕的满足感以及如此的挥霍钱财:老天这还只是个开始。 每次聆听的经历总有趣味可说,虽然,每次的音乐,都不可名状。

从9月16日的法国三重奏到今天下午的小泽征尔一共8场,每周两场晚宴,暴饮暴食,还待慢慢消化。

9月16日 法国大提琴三重奏乐团音乐会
大提琴:罗曼.贾里欧  |  单簧管: 弗罗伦奥(教授)  |  钢琴: 派格里克·薛瓦利
1.大提琴钢琴二重奏《奏鸣曲》-----------------------------德彪西(法国)
2.大提琴钢琴二重奏作品24《浪漫曲》----------------------弗雷(法国)
3.钢琴单簧管二重奏《哈巴涅拉曲式作品一首》--------拉威尔(法国)
4.单簧管钢琴大提琴三重奏作品83,三个乐章----------布鲁赫(德国)
5.钢琴单簧管二重奏《奏鸣曲》-----------------------------普朗克(法国)
6.单簧管大提琴二重奏《往事再见》-----------------皮亚佐拉(阿根廷)
7.大提琴单簧管二重奏《突克挞迪斯科》-----------------康奈森(法国)
8.单簧管钢琴大提琴三重奏《终曲》-----------------皮亚佐拉(阿根廷)
9.单簧管钢琴大提琴三重奏《马刀舞曲》-阿拉姆·哈恰图良(前苏联)

三位法国演奏家,我一位不识。抱着消遣的心态意外的进入了这个惊奇之“月”。法国作品总是充满色彩,而单簧管就像是他们的调色板,(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陈其钢)。
这种音色能带出阴郁和神秘,并游刃于高低频之间。所以当她替换了小提琴之后便理所应当的组成了法国三重奏。三个年轻人,弹琴的帅,吹琴的酷,拉琴的可爱,女听众自然看得幸福,尤其那位给钢琴师翻谱的中国女生,她经常忘记其工作,我注意到因为她的眼睛总是看着人而不是谱子。总体上气氛相当活,三位穿的也比较休闲,而且上来就开奏,没有任何深呼吸,演奏时动作调侃自然,当然和曲目也有关。除了法国作品,还有几首拉丁系的,十分贴合他们的风格。音乐会放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奏厅,场地小,乐手与观众更亲切,听室内乐比大音乐厅好出许多,细节无一遗漏,包括大提手的座椅所发出的枝丫之声。最后加演的马刀舞曲更让三位骨头轻倒了家,谢幕三次便潇洒的回家了。
[upload=jpg]Upload/2005108394480231.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分享 转发
TOP
2#

9月17日 管风琴首映礼
指挥:张国勇
独奏:托斯滕·梅德(德国管风琴演奏家)
演奏: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1、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 565                                
2、阿尔比诺尼:小调管风琴和弦乐曲《柔板》
3、普郎克:为管风琴、弦乐、打击乐而作的g小调协奏曲                                          
4、圣桑:c小调第三(管风琴)交响曲

这场先前有提过,印象深刻的除了“听”到了管风琴,然后就是我们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令人刮目之好现象。这里就不絮叨了。[upload=jpg]Upload/20051083101141914.jpg[/upload]
TOP
3#

9月23日 2005香港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独奏音乐会  
Piano:Ilya Rashkovskiy (Russia)

1、贝多芬: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
2、舒曼:交响练习曲

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4、普罗科菲耶夫:别离前的罗密欧与朱莉叶 (Romeo and Juliet: Before Parting)
5、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

这就是“拖鞋事件”发生的时刻,所以上半场都在为皮鞋而奔波,一个音符也没有听到,估计应该很不错吧。
下半场有我心爱的普罗科菲耶夫!他的奏鸣曲!那个是要用很多感叹号的!!!......! !!...!
拉赫的自然也不衰,该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是阿什肯纳齐,所以金奖得主弹拉氏的作品必定为娴熟之至,味道很正,很阿什。
接下来就像做梦一般,Rashkovskiy的力度控制极好,对于改编自普氏罗密欧与朱莉叶舞剧的作品演绎出一种很交响化的戏剧性,普氏特有的游离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钢奏同样,游离在童趣的迷幻与机械的狂躁中(这是对普罗的总体知觉)。
由于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现场的普氏钢奏,于是“拖鞋”事件的“阴影”被冲得一干二净,几乎都忘了(显然,还记得一些)。
5天后,我又一次听到现场的普罗科菲耶夫。
[upload=jpg]Upload/20051083103347101.jpg[/upload]
TOP
4#

上山砍柴 在 2005-10-8 7:39:09 发表的内容
上海的节目现在真的是很多,除了票价贵,其他方面感觉还不错。
另外,开演时间似乎跟其他地方不太同。某日,我到上海大剧院,7点15就开演了,里面买CD的地方,营业到7点30。结果是,我7点30赶到,什么也看不到。


东方艺术中心基本上7点30分开始,但停车永远是个问题。从车库居然无法直达音乐厅。所以必须提早至少15分钟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5#

9月24日 金茂音乐厅开幕音乐会(带酒会)
艺术总监:秦立巍   指挥:张洁敏   大提琴:秦立巍   钢琴:许忠   小提琴:黄蒙拉
乐团:上海青年交响乐团室内乐团
1、小夜曲   埃尔加
2、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
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
4、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钢琴、指挥:许忠)

金茂?这个和音乐不太和调的地方,我好奇的订了票。只是因为喜欢那张演出海报。
金茂的开幕音乐会,肯定是要讲排场的。进入几道门和长长的通道,才看到音乐厅的入口。还好吸取上次的教训,穿了一身黑色(尤其是黑色的皮鞋)。来的人都衣冠楚楚,好像都是些角色,因为在哪儿见过,大概只有我是自己买票的(而且没人见过)。这无疑给我笼上一些阴影。不过有许忠在,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走在长长的通道上,冷不丁的便撞上了许忠,一口上海话的跟人聊着。我的天,才知道他是上海人。(许忠之于我的音乐情结可查阅Hifi168论坛 2005-4-9 3:11:11 “今晚重返上海音乐厅”一文)。可惜,相机没带,激动了一下便入了内厅。我先前的顾虑在进入这个令人愉悦的小厅后顿消。其环境舒畅,座位精致而格调明快,完全没有浮夸之风。墙上围挂着6位音乐家的相片,记忆中有威尔第,瓦格纳和贝多芬(说明这些人长得确实很有特点)。忽见后面两排座背上贴着人名,哈,果然,有诸多名人:周小燕,秦怡......龚学平,李岚清.....阵容十分强大,爱看热闹的本性使我不住的回头等待他们的到来。等待他们是漫长的,从7点半等到8点,居然饿了,于是跑到金茂对面的超市补充了养料(说是酒会,不错只有酒没有点心,又体现出组织者朴素之情怀)。8点半领导们都到了,其实我最关注的人不是别人,是李岚清同志。因为前一天下午刚听过他来我校的关于音乐-艺术-人生的报告,还代表我院送了他一张学生创作的音画影碟,无论怎样,这位国家领导人喜欢古典音乐,真正的喜欢,并利用“职权”走访了许多音乐家的故居,收集了大量资料,亲手写了本书,这是好事,是中国人的幸事。原本有冲动想问他有关柏林爱乐的“抢钱问题”,最终还是胆怯了。回到音乐会,旅澳的大提琴家秦立巍是主角,他担任该音乐厅的艺术总监。那天来的也都是他的朋友。指挥是位端庄的年轻女士,早年(高中时)似乎见过她指挥上交。很严谨,不苟言笑,不太活泼。乐队都是“小朋友”,还行,应该鼓励,乐器不太好。秦立巍拉得不错,至少一直在唱,他的琴很好1700年代的瓜内利,澳大利亚政府赠送;黄梦拉虽然拿了什么帕格尼尼,但感觉欠火候;许忠,依然那么出色,指挥加演奏与一身,弹得很法国化的精巧的莫扎特。小厅的感觉确实很亲切,原汁原味,我坐第二排,乐器理我咫尺,所以乐器好坏感觉很明显。乐台略有些高,面积略小,大型的协奏曲就可能放不下了。在场观众素质较高,也没有乐章间的掌声。看来领导在还是有助于秩序的。  结束之后,又见许忠,于是顺利的拿到签名。
这个音乐厅演奏室内乐极佳,环境宜人,座位间距舒适(又要开扁那个东方艺术中心了)。而且价格绝对不高,下一场勃拉姆斯专场票价60-100,值得一去。[upload=jpg]Upload/20051083125588746.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6#

小泽与演员们亲切问候[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8114940.jpg[/upload]

小泽与女主角亲密问候[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82464082.jpg[/upload]
TOP
7#

2005年9月25日 10:00 星期广播音乐会——孙颖迪钢琴独奏音乐会
中国又一位获奖选手,目前还在上音做研究生,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老外估计会把他和李云迪当成兄弟,念起来这个叫押韵!

这是他得奖后国内的首场演出,由于是星期广播音乐会,最高票价才50,吸引不少小朋友(虽然本人也可被列为其中较长者)。整个音乐会这个叫热闹,估计那天一定有许多名字里带“迪” 的10年后等着拿柴可夫斯基第一名(就差这个了,盼那......)。
很久没有在白天或者一觉睡醒便直奔音乐厅的经历了,很是亢奋,所以一起凑着热闹,不断的与邻座调侃。  

回到音乐会,大都是李斯特耳熟能详的小曲(这些作品很适合热闹的场合)弹得很好。无论演奏者如何的不想张扬,李斯特总是驱使他技术的宣泄,孙颖迪宣的很成功,这方面没有瑕疵。其间有一首裴德拉克十四行诗来考验他的表现力。比较苛刻的说,用不错来形容,没有太强的感染力,这其实是一部充满火的作品,而他还没有触到那个燃点。压轴的当然是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值得一提的是比赛时其中有一段华彩需要演奏家自己谱写。孙颖迪自认这段华彩可能是他取胜的关键所在,我的感觉是和原作比较贴合,但还是比较保守,显然和这位演奏家的气质吻合:一位少年老成的文人模样,很知识分子的感觉,一点不像艺术家,不张扬。要不是亲眼所见其飞速运动的手指,很难想像与李斯特有关, 这大概也是其影响至少目前尚无李云迪一般铺天盖地的原因。试想如果他长得恰好又像李斯特的话,我的老天,中国音乐家从此在世界上将被人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无论如何,祝愿他前途无量。

星期广播音乐会的缘故,时间才不过一个小时,孙颖迪没有弹那首被自己称为研究了10年的b小调奏鸣曲。希望以后有机会一听。
这场音乐会的总体感觉是,引用中场休息时某位小朋友的回答:很高兴....很好听...恩..恩....恩..很.很开心......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115177727.jpg[/upload]





2005年9月27日 19:30  亚历山大·曼尼柯夫(Alexander Melnikov)钢琴独奏音乐会
1.幻想曲 作品28号 - 斯克里亚宾
2.诗2首 - 斯克里亚宾
3.24首前奏曲与赋格(选段) - 肖斯塔科维奇
4.选自13首前奏曲,作品32号 - 拉赫玛尼诺夫
 第5、第10、第12
5.第6钢琴奏鸣曲“战争奏鸣曲” - 普罗科菲耶夫

这是一场感人的音乐会,我向曼尼柯夫的伟大造诣和人格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向商城剧院的钢琴表达深深的憾意!我向当晚迟到而肆无忌惮的观众表达深深的鄙意!

曼尼柯夫,对我是个陌生的名字,李赫特则说“他是世界乐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将闪耀出无限的光芒”!他已经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师和乐团合作过。人们说他是李赫特的再生。要知道,那天去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没有期望总是有宜的。这是我那神奇之月中最意外的一场。
商城剧院的乐台很高,独奏时只投射一道光线在钢琴上,周围一片漆黑。这种场面很戏剧化,仰视一位艺术家的出现,然后他坐下,打开琴盖(哪怕是演奏"4分33秒"也令人难以忘怀),沉思良久(和之前的法国人属于两个宇宙),你能完全体会John Cage当年的伟大创举绝对事出有因,你听到寂静中的幻觉,不久幻觉的斯克里亚宾进入到了真实(后来才知,那种难得静寂是因为有一半观众还未到场)。每场音乐会开始总是有些热身性质,不过我已经预感到我全身将被热闹起来的细胞。可是有一件事开始困扰它们:那架看上去像钢琴的乐器,它让我想起悬念影片里一个荒僻的孤岛上一间破屋中一架被闲置多年的钢琴被一只野猫踏过偶得的声响。不知道商城有多少年没开钢琴独奏会了。简单的说:这是一架完全没有希望的破琴。所以我只能幻想着美丽的音色度过了“幻想曲”。看来我毕竟还是沉醉在音乐里面,待演奏家忽然转过头凝视观众之时,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见迟来的观众如潮水涌入场内。虽说这绝不是什么二十年未睹之怪现象,不过某些人如此放肆的喧哗,完全无视侧身礼貌的看着观众,等着观众的演奏家,这场面实在令人不是滋味。大约过了数分钟,场内仍然没有平息下来的现象,曼尼柯夫则驰然的进入到斯柯里亚宾的诗。诗原本是用来抒情的,现在似乎有些用来抗议了,抗议的客体也许也感受到了。这样我们的音乐会得以顺利地继续。后面的曲目原本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后临时被改为老肖的“新约全书”。无疑又是意外的收获!各位,如果不是这架破琴,不是这群观众,估计曼尼柯夫是无法如此深切的体会到作品中的痛楚与无奈。所以,世界总是平衡的。随着“真实”的肖斯塔科维奇,我们结束了上半场。

中场休息时最用功的无疑是那些乐器工程师。记得来了三位,在钢琴里面摆弄了20分钟。下半场的第一声琴音让我明白这真是台无药可救的乐器了,说实话,好了一丁点。 曼尼柯夫的拉赫弹得出乎意料的轻巧,和上半场的“抗议”形成明显的反差。三支前奏曲确实好像只是在为后面的一场暴风雨划着前奏。尤其是霍洛维茨的最爱作品32号之12,右手的快速分解和弦如此轻巧而玲珑逐渐让我忘记了破琴的存在。 接下来,曼尼柯夫一声惊雷,宣告:好戏开场了! 伟大的普罗科菲耶夫,伟大的第6钢奏(他有哪一部不伟大呢)。演奏家不是在操纵乐器,而是操纵一部庞然而复杂的机器,也许这架钢琴实在经受不起这个威力巨大的机械艺术家的操控,第一乐章结束之时,显然似乎是有个琴键出现故障了。曼尼柯夫起身开始充当起真正机械师的角色,不过摆弄了良久,未果,于是摆了摆手,摇了摇头,继续演奏。这种情形只能用感动来形容。我的细胞经过良久的预热终于随第四乐章逐步走向沸腾。机器运转时每个零件迸发的声响所构建的建筑空间实在无法从重放器材里得到体验。我几乎觉得那是全新的一部作品,我从未听过的第6。他的琴键好像时刻敲击在你的耳膜上,你所能做的只是受控于他的指尖直到最后一个和弦。我和一些观众用和他相同的力度拍着手,这样可以使场面显得相对体面,因为鼓掌的确不那么热情。在勉强的掌声下,曼尼柯夫还是加演了两首,本来预定肯定有第三首。因为依照我们的惯例,演奏全部结束的话会亮灯或是献花示意。可是那天没有鲜花,没有亮灯,在一片黑暗中,曼尼柯夫谢幕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出来,虽然最后似乎只有几个人在拼命的鼓掌,也无法掩盖散开的人群带来的“走”势。我在位子上坐了良久,想哭,说不明确什么感受,只觉得音乐的力量之巨大!

想到节目单上介绍的一则旧闻:“1998年5月曼尼柯夫曾应邀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钢琴独奏会,当时全场座无虚席,连站票也销售一空。此次再度访沪演出;曼尼柯夫衷心希望“能给上海观众再带去一个难以忘怀的夜晚”。

我们今天的人是怎么了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122514013.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8#

上海大剧院《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舞台[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52372918.jpg[/upload]
TOP
9#

Dr. Bartolo: (Bass)  Paul Plishka[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24043678.jpg[/upload]


Don Basilio: (Bass)  Donato Di Stefano[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32623441.jpg[/upload]

Berta: (Mezzo Soprano)   Judith Christin[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4719826.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