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唱片购卖指南(最后更新:斯威特兰诺夫、斯托科夫斯基、小泽... [复制链接]

1#
是企鹅!是圣经!是TAS!或者其它什么榜单!
不!我的不完全是这些,我更看重的是指挥诠释风格问题。
我看过这个贴子: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17438.aspx  可惜还不够完整
在近期也做了个这样的资料收集统计,相对详细些。
我就拿出来和各位分享一下吧。
最后编辑zelenka 最后编辑于 2009-04-06 20:44:4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4/7 0:32:3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1.
阿巴多(Abaduo Claudio Abbado)

1963年,米特罗普洛斯世界指挥比赛中一举夺魁。

阿巴多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大师的确是极不平凡的,首先,他那高超而又无与伦比的指挥技艺,曾使众多的音乐爱好者乃至专业的同行们都感到格外的钦佩和震惊,他有着条理清晰的头脑、敏锐异常的听觉和准确无误的音乐记忆力。

人们常将阿巴多称为才华横溢的天才指挥家,这一点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个技艺精湛的超级大师,他是一个能够极其自如、含蓄而又潜移默化地掌握速度、力度、和声、分句和其它织体变化的人,他在排练和指挥一部作品时,经常能够完美地做到细节和整体处理上的平衡关系,他善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并以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来揭示作品中的正确内含,给人们带来一种既有表面上的优美,又有内在的深刻的,明快华丽、激动热情的、富有生气的指挥风格。具有意大利素质。

他对交响乐队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从而得心应手地控制整个乐队的演奏。他指挥的意大利歌剧堪称一绝,在当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荣获最佳歌剧奖;
意大利政府颁发给他最高国家奖章;
维也纳爱乐团赠予他尼柯莱金奖;
国际马勒协会授予他金奖等。

负面评价:
部分乐迷认为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令乐曲变得较为沉闷乏味,演绎编制大型的乐曲并不理想,只适合指挥一些小品。
与此同时,有乐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并没有致力训练乐团,以致该乐团的质素出现下降。不过,关于此,亦有许多人持完全相反之意见。
此外,亦有人认为阿巴多的指挥动作即兴性太强,令人难以触摸。
TOP
3#

2.
阿什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


阿什肯纳吉的指挥以音色表现丰富,热情诚挚为特点;诠释作品时富有活力、而又务实虽不如他的钢琴演奏那么突出,但指挥作品非常广泛且不乏好评,其中处理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全集和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都异常精彩。

3.
阿本德洛特(Hermann Abendroth)

以擅长指挥德国古典音乐而著称,他的指挥特点是忠实于总谱,严谨而热情。阿本德洛斯的名声是在CD时代才建立起来,他的录音开始被大量挖掘始於日本,后来Berlin Classic以及义大利的ARL将他许多唱片CD化,在一些历史录音收藏家的目录里开始新增这号人物。19世纪出身的阿本德洛斯,受浪漫主义影响极深,甚至比Mengelberg还极端。不过他的录音品质参差不齐,他对同一曲目的诠释也没有建立一套属於自己的准绳。有评论家认为,他只是「十九世纪残存的二流指挥家」。

4.
阿根塔(Ataulfo Argenta)
最后编辑zelenka 最后编辑于 2009-03-12 20:40:37
TOP
4#

5.
安赛尔梅(Ernest Ansermet)

安赛尔梅被人们称为“舞剧音乐之神”,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天生的舞剧音乐感觉和素质,在这方面,他有着对舞蹈音乐节奏的恰到好处的控制能力,对音乐的旋律、色彩和角色个性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上,他也有着非常独特的天才能力和丰富老到的经验。有人曾经评说过:“安赛尔梅即使在指挥很不舞蹈化的舞剧音乐时,也能够凭借他的特殊灵感而赋予音乐以鲜明的舞蹈性。“看来,这才是为什么他被誉为“舞剧音乐之神”的关键。

安赛尔梅是一个以精确、细腻、热情洋溢和色彩丰富为其特点的指挥大师,他在指挥乐曲时,十分注意对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的控制,有人形容他的指挥总是有着精密严谨的逻辑和万花筒般的色彩,具有学者的严谨作风。

安赛尔梅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舞剧音乐指挥家,然而要把他看作是仅仅如此而已的人物那就很不全面了,实际上,作为交响乐和歌剧指挥家,安赛尔梅也同样是一位超级大师,说到这方面,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他曾在1946年指挥格林德伯恩歌剧院首演了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歌剧《卢克莱修受厚记》。此外他指挥的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对三个桔子的爱情》、《古典交响曲》等作品,都是举世公认的著名演释。
TOP
5#

6.
安切尔(Karel Ancerl)

安切尔具有朴实严谨的风格;但,他是既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指挥大师。他指挥的许多近现代作品,其中都充满了他所特有的锐利的现代感。他是一位将传统精髓和现代意识融为一体的指挥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掌握了以上两点的同时,还具有着准确而又鲜明的民族风格。

7.
阿尔布雷希特(Gerd Albrecbt)

是一位严格的指挥家,以精细、严谨出名。
TOP
6#

待续
TOP
7#


8.
比彻姆(Thomas Beecham,1879—1961)

1915年受封为骑士,1916年受封为二等从男爵,
1957年受封为荣誉侍从(CompanionofHonour)

比彻姆是一位有着庄重、严谨、朴实和抒情风格的指挥家。主观因素较强,这一点他与富尔特文格勒很相似,其实,他在对作品的即兴处理上甚至比富尔特文格勒和尼基什还要多,这与他的艺术思想及观点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人都知道,比彻姆在排练时所做的不一定都与演出时的实际效果一样,但有趣的是,他的这种即兴发挥式的指挥,却丝毫不会给人们带来混乱的感觉,他总是能够以自己绝妙的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趣味来取得成功,而且这种独具魅力的做法,倒常常给人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风格与亨利•伍德的那种精细的,一切都准备得极为充分的风格相比较,有着非常鲜明的差别。
TOP
8#


9.
伯姆(Karl Bohm,1894—1981)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预测,假使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有相当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做一次有关卡拉扬和伯姆谁最受听众欢迎的调查的话,那么伯姆即使不是最终的获胜者,也肯定是会与卡拉扬平分秋色的,实际上,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老资格的音乐听众当中,伯姆在许多方面都是更加受人偏爱的。这种看法,从今天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也的确是越来越有道理的了。现在,人们在议论和回忆那古朴、端庄、严谨而深邃的维也纳传统时,都十分自然地对伯姆那经典性的指挥艺术产生出深深的敬意。

伯姆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他在指挥作品时,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这一点是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相近的。伯姆在解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这些特点从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可以极为清晰的体验到,伯姆在指挥时,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细腻而流畅、近似于歌唱性的自然效果。日本音乐评论家西村弘治曾说过这样的话:“伯姆的风格是一种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东西回归自然的风格”。实际上,这种风格应该说是伯姆身上最为突出和本质的个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习惯于将伯姆与卡拉扬并列在一起来看待,特别是对于德奥作品的演释上,无论是听音乐会还是买唱片,都希望从他们二人之间的对比上作出选择,其实,伯姆与卡拉扬在指挥风格上是徊然不同的,就其二人在对待德奥作品的处理上看,他们实际上代表着这种风格的两个测面,卡拉扬是以表现雄厚的音响、强大的气势、宏伟的结构、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戏剧性等为其特点的,而伯姆则是将维也纳传统风格的典雅、细腻、纯朴、自然的内含,在现代主义的现实中完美地再现出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两位大师在艺术风格上是各有千秋的,卡拉扬在某种意义上更着重于宏观方面的外延世界以及总体的风貌,而伯姆则是在微观的内含世界中达到了一种净化的境界,二者都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相比之下,伯姆那自然亲近的雅致风格,在人们追求安逸的现实中,似乎更能够使人找到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感觉。

伯姆的指挥技艺是精湛的,他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和果断的音乐判断力。他的指挥动作十分简洁而清晰,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多余动作,他处理的作品,总能有一种室内乐般的精致和紧凑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度的修养所造成的,这种感觉与修养,较之今天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很少见的了。
TOP
9#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09-3-12 19:49:00 发表
阿什肯纳吉没评价?


已补上!
TOP
10#


10.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

1969年,伯恩斯坦因为对世界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被美国政府授予“桂冠指挥”称号。

伯恩斯坦是一位十分追求新意的指挥家,他在指挥时从来不过分地恰守传统,而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身上鲜明的个性。一般来说,伯恩斯坦的指挥风格被认为是纯朴直率和极富现代气息的,其实他的指挥风格远远不止以上的两点概括。他在指挥时不但有着深刻的音乐理解力,而且还有着热烈饱满的激情,他能将内在的丰富感情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十分恰当地表现在乐曲的演释上。从技术上来看,他似乎有着一种强大的魔力,能将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旋律、歌唱性以及沸腾般的绚丽音响效果,都极其有效和恰当地得到表现和控制。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得他指挥演奏出来的音乐具有着十分新鲜的活力和变化丰富的色彩与内容。

伯思斯坦的指挥动作非常豪放舒展,在世界众多的优秀指挥大师中间,他指挥时的动作幅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有人曾形容 他的指挥有着如同舞蹈般的“舞姿”效果,然而他的指挥却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极强的音乐韵律感,有时使人们仅仅从他的动作上,就已经感受到了音乐中的动人美感。但是,如果由此便将伯恩斯坦看作是一位外在型指挥家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伯思斯坦的演释始终有着内在而深刻的理解力,这正像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伯恩斯坦的指挥既有着外表华丽绚烂的效果,又有着内心沉稳和敏锐的个性。”

他的指挥曲目范围广大,上自巴洛克,下至梅湘,各家都有涉猎,不过严格说来他适合诠释浪漫派作品。话虽是这么说,但是他的海顿交响曲却有著极高的评价。他的浪漫天性导致在诠释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与布拉姆斯时碰到不少风格方面的问题,但是他的『英雄』、舒曼第二号交响曲可说是他相当优异的演出。马勒大概是他最能认同的作曲家,因为马勒也指挥。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九首交响曲可说是乐坛的奇葩,整部录音具有强烈的精神力,压迫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伯恩斯坦后期音乐渐趋极端,结构越来越不平衡,尤其是在终乐章时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艾尔加『谜语变奏曲』第九变奏:三分多钟搞成六分多钟;布拉姆斯第四号第四乐章:八分多钟被他拉大到十一分钟;最夸张的当属柴可夫斯基第六号第四乐章,十分钟的慢版被他玩成十七分钟。他这种诠释法很明显的只顾及到自己的情感见解,完全置结构于不顾,受到许多指挥同行「谴责」,说他是「自我沈溺」,但是在乐坛上却是独具一格。至少我们无法否认他对于德奥曲目的深邃见解,我们无法说对错与否,只能说喜不喜欢罢了。
TOP
11#


11.
贝努姆(Eduard  Van  Beinum  1901-----1959)

指挥风格朴实自然,稳健扎实,具有简洁明晰的艺术感染力。他还是一位十分注重传统风格的指挥家,尊重原作,在诠释作品时常常能够表现出端庄严谨的结构造型和亲切易懂的鲜明格调,非常富有独特的魅力。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在他的指挥下,音域显得更加宽阔,音色也显得更加丰富。尤为令人震惊的是,他将乐团弦乐声部的优美柔和、管乐声部的铿锵、嘹亮与精确、打击乐声部的丰富激烈,统统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并将它们完好地保持而转交到他的接班人海丁克手中。
TOP
12#


12.
布尔特

布尔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位较为客观性的指挥家,他对待总谱非常认真,往往在指挥一部作品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研读总谱,立争达到忠实于原作的程度。他对那种对作品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想象而自由发挥的作法颇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使一些少数听众的精神感到愉悦,但却不会给思维健全的听众带来那种深刻的、生气勃勃的表演所产生的影响”。

他曾说到:“也许我如此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含义,会冒着别人称我的演奏枯燥无味的危险,但是我决不愿用不自然和过分的处理来装饰总谱,因为这样会导致作品的基本思想得不到揭示”。布尔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准备排练一部作品前,总是先以较快的速度将总谱通读几遍,特别将作品的形式及各部分的平衡、调性结构及感情和力度的高潮等方面的特点牢牢地记住,对于较复杂的作品和段落,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他还会细心地将作品的难点先在钢琴上弹几遍,以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他就是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他所从事的事业的。
TOP
13#


13.
布什(Fritz Busch,1890~1951)

布什是德国音乐家中最严厉的人物,是一位非常精确的、意志坚强的、果断的执行意图的人,是位注重理想主义与实际思考之间保持平衡的人。他建立了诠释莫扎特的高标准。

14.
巴比罗利(Sir John Giovanni Battista Barbirolli,1899年12月2日——1970年7月29日)

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是稳健、清新、细腻和流畅,在演释作品时,他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抒情的浪漫情调,但却始终能够很好地保持相对的理智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极佳地掌握作品处理上的分寸感,从这方面来看,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深厚的指挥大师。

巴比罗利除了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著名诠释以外,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是他另一个尽情遨游的王国,也许是巴比罗利本身那种沉稳而细腻的气质,与北欧音乐中那清澈、秀美和自然的意境极相吻合的原故,他对于北欧音乐有着一种很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爱心理,这一切,都在他指挥演奏的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的评论家曾评论他指挥的北欧作品具有一种“迷人的抒情美”,这一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巴比罗利只是那种擅长表现气质高雅的英国音乐作品和风格清秀的北欧音乐作品的指挥家,其实则不然,巴比罗利对于风格沉稳深重,思想性强烈的德奥音乐作品和热情明朗、戏剧性较强的意大利音乐作品,都有着十分独特的演释能力,前面已经提到了,巴比罗利在指挥瓦格纳、威尔弟和普契尼的歌剧时,曾经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成功,其实他在对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上,也有着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对于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有着十分出色的驾驭能力,在这里,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马勒作品的解释,他曾是国际上一系列马勒作品指挥专家中的一员。而对于意大利音乐,他的身上则有着一种本能的血统优势,这一点读者从前面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了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他不仅善于指挥意大利作品,而且还改编了许多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如将科莱里的小提琴曲和佩戈莱西的歌剧音乐改编成管弦乐曲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1949年受封为骑士,
1969年受封为荣誉侍从,
1958年获曼彻斯特荣誉市民称号.
1950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纪念奖章,
TOP
14#

15.
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1909.6.16~1991.4.21)

他的指挥风格是左手握小提琴,在轻盈的圆舞曲和快速的波尔卡节奏中,以取悦于观众和地道的维也纳习惯指挥乐队演出,带以富于表情的跳动、停顿来强调切分音的节奏。效果热情、典雅、生气勃勃。

16.
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年3月26日-)

强调乐曲结构的清晰,细致地表现节奏,以娴熟的技艺微妙地体现音色和织体,无论在乐曲大的轮廓和细节结构上他均能做到自如、严谨地把握和准确、细致的处理。

17.
布隆史迪(Herbert Blomstedt,1927~ )

布隆史迪是一位艺术修养深厚的指挥家,风格细腻、完整、朴实、流畅,具有客观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气息。

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TOP
15#

18.
博宁吉(RichardBonynge,1930- )

在世界上众多的指挥家当中,博宁吉可谓是精通歌剧全部艺术特色和规律的专业人才。他一生献身于歌剧指挥事业,由于对歌唱艺术极为内行,致使他对于歌剧中的歌唱性处理和戏剧性烘托都有着极为高超的表现绝技。他对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精彩诠释,丰富生动、独树一帜,在世界上拥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声。

19.
鲍多(Serge Baudo 1927-)

鲍多的指挥以法国式的优雅、细腻、对色彩的敏感著称,诠释法国、俄罗斯,特别是法国印象派的作品,尤显其独特的韵味,那不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在一种优雅温存之中,甚至是那种在微微的雾霭之中的色彩缤纷。

20.
巴伦博伊姆(Barenboim, Daniel ,1942.11.15,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在艺术上是一位认真、严谨而又充满执著追求精神的指挥家,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富于浪漫气息。善于抓住作品全局结构的特长,对乐队音色、声部平衡的敏锐感,对乐队的和声色彩与内声部音型的流动,也能细致精确地表现出来。从技术上来说,他的指挥棒技巧准确而有功夫,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地控制住乐队。
TOP
16#

21.
克路易坦(Andre Cluytens,1902-1967)

克路易坦是一位艺术修养颇深的指挥大师,他的气质和性格极为高雅和质朴,外貌也总结人一种详和温厚的感觉。他的为人高尚而和蔼,谦逊而稳重,并且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在感情。有趣的是,他的指挥风格与他的气质、修养和为人极为相似,也许这正是他的内心与音乐息息相通的一种绝好的体现。他的指挥非常细腻而雅致,人们听后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极高的品位,而这种品位又是非多年积累的深厚艺术修养而不能体现出来的。克路易坦指挥演奏出的音乐虽然风格很平淡,但却能够表现出很深的意境,如果仔细地品味的话,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其中淡雅而莫测的个性,非常的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克路易坦的指挥非常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从没有过分的火气,但也绝不因缺乏情感而感到干涩和乏味,他总是以适中和恰到好处的控制来调节音乐中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他的这种处理方法看似简单和平淡,其实却需要着异常深厚的修养和细微的调节及平衡的能力,因此它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然而克路易坦却做得极其出色,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觉到他那极为出众的大师风范了。

克路易坦指挥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简洁和朴实,在他演释的音乐中,人们总能够感觉到一种毫无做作感的、亲切而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出一种流畅般的诗意和整洁的韵味。例如他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等作品,这种风格和特点就有着十分典型的体现。
最后编辑zelenka 最后编辑于 2009-03-13 17:23:06
TOP
17#


22.
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 06/28/1912,罗马尼亚——08/15/1996,巴黎)

“慢,太慢!”这是许多人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抱怨最多,疑惑最多的一点。其实切利早年,多的是速度奇快、火花迸射的青春化演绎。人到晚年,锋芒内敛,作品有了长者的宽宏仁厚,从容练达,速度自然放下来,这点较易理解。且有这一倾向的,决非切氏一人。快慢是相对的,单就技术角度而言,速度最重要的是控制得均衡。而更重要的是,随学养及人生境界的递升,切老对艺术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方法也相应地有了转变:对总谱作微观式研究,排练作显微化处理,一个小节甚至一个音符皆有自身生命,绝不显得匆匆草草。更为独特的是,切氏对交响作品各构成因素皆等量齐观,处理时平均用力,对经过句、装饰音也毫不放松,所以这样的慢是有着充分理由的。绝无刻意,更不是哗众取宠,而且他的慢,慢得舒缓、柔韧、松驰而富于张力,你听《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让你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施施然进入画卷,一切行止皆以慢动作完成,一切观瞻又都在慢镜中呈现,连听者也成了观者。再听“基辅大门”一段,慢得有力,慢得崇高,重音向四方延展,最终超越了空间的局限,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想:到底是他的音乐太慢,还是我们的时代太快呢?惯于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惯于在快餐文化中吸收营养的我们已无法放下心来去咀嚼切老奉献给我们的音乐盛宴,而他的慢,是其艺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他的艺术观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音乐,也进入了一种以未有过的聆听状态,慢,即是时间也即是生命的延长,这不就是寿的一种表现吗?

当然,要理解他的慢,便不得不说到他的“淡”了,切老嗜吃,大鱼大肉,但音乐却是斋素。听他的演绎,有种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超然,平和、素雅中却蕴含着绵绵不绝的内力。乐音中没有渣滓,织体极为透明,真如蓝焰般的纯粹,对音乐的阐释没有夸张和矫饰,更别想找到刻意营造的“甜美或火爆”,要寻求感官剌激的乐迷们怕要失望了。与杰西•诺尔曼的合作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时就要求这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声音尽量不要太嘹亮,但是演出后仍然不满意,忿忿不满“这哪是维也纳的春天,充其量是蒙古的春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歌唱家合作过了。从这也可印证他对自己艺术观念的执着。而他的这份淡然的要求来自于其多年历炼,也来自于对禅宗的深切体悟。他的淡最能满足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渴求,却从不会满足肉体式欲望。听他的演绎,使人有安详之感,古人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是经过内心激斗后复归的平和,是对矛盾的超越,他的指挥艺术的最终目标,便是要达到无尘无染、物我相忘之境。在这一点上,东方哲学的审美观竟与西方古典音乐融为一体了。行文至此,我们怕是对切老钢琴家米开朗杰利的友谊有更深的理解了,后者琴音冰清玉洁,艺术上也有形而上色彩。从这一侧面返观切老的艺术形象会更加清晰。

也有人说,切老的音乐表现了“道”,然而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曾有许多钢琴家无法弹好莫扎特,这便是失却平常心之故。莫扎特的作品技巧上不难,难的是一份心灵上的平淡,天真,而切氏就有这样的平常心。这“心”不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吗?还有很多人认为,以切氏之手法,指挥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等深沉、内在,绵长的作品较合适,而指挥激情型的贝多芬和悲怆型的柴可夫斯基便觉不妥了。对于这点,完全是惯性使然,是从“准确性”、“标准化”角度,用既定的“风格”、个性去套切氏的美学,合者用,不合者弃,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音乐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既定速度,速度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速度下所表现的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指挥家演绎别国、别民族的作品,为什么不能接受切氏这一具前瞻性的观点呢?其实切老具超越性的美学观完全可以涵盖地域性民族风格和狭隘的个性观。基于此,才会产生有极强包容性和适应性的不强调风格却自有风格的抽象化音乐。他用实践印证了音乐的实质没有门派之分,没有古今之别的见解。至于切老为何从不指挥马勒,大抵是因为马勒的作品多是矛盾的产物,尽管技术上可自圆其说,但情感表达上过于纷乱和焦虑不安,这恐怕不合切老趣味;而被切老视为儿戏的歌剧,在音乐的集中性、紧凑性和与指挥的融和度上不如交响乐,而且一部分传统歌剧情节太幼稚,结构松散,戏剧性也不如交响乐,这也是与切老圆融的音乐观是有出入的。

切利的指挥艺术历一生磨炼,到了晚年俨然是出神入化了。他有一句名言:“音乐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一个“真”字注定了切利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也是一个“真”字让切利晚年得以升华,达到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境界。卡拉扬一心想融合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却一生都没有做到;而切利却是谁都不买帐,只做自己,所以能自得其乐了。两人境界之高低,我想起码在我们东方人眼里是很容易辨别的了。

切利训练乐队是以极其严格的态度而闻名的,在当今世界上的指挥家中,他是属于在音乐会前排练次数最多、且对音乐处理要求最细致的指挥家。在演释音乐作品时有着极为罕见的深刻性,并且每种演释方法都有着包含哲理性的逻辑思维,是一位以细腻、深刻和完美见长的指挥大师。他在指挥作品时,对于音色、表情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得极其微妙和细腻。
TOP
18#


23.
凯尔贝特(Keilberth,Joseph,1908.4.19~1968.7.20)

凯尔贝特指挥继承了德国音乐传统,在正统、稳健、高效率的处理音乐方面是德国音乐传统的代表人物。擅长于指挥德奥作品,表现力丰富。他对作品风格与内容的令人满意的理解,在普菲茨纳的歌剧《帕莱斯特里那》与《德国魂》(Von Deutscher Seele)、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与《间奏曲》、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及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中有着显著的体现。他善于指导歌唱家,曾完美地演出了莫扎特、瓦格纳的一些歌剧。在他录制的众多唱片中,有首次完整的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和欣德米特的《卡地亚克》。

24.
卡梅隆 (Basil Cameron,1884-1975)

指挥规范、不夸张,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忠于原作,属于“客观的”指挥家范畴之列。

1957年被授予英国女王勋章。
TOP
19#


25.
康泰里(Guido Cantelli,1920年出生于诺瓦纳,1956年不幸死于空难)

指挥准确、细腻、抒情、优雅、激情昂扬。

26.
康米欣纳(Sergiu Comissiona,1928,~)

他指挥生动、活跃,富于戏剧性和舞蹈性;偏爱浪漫派和印象派作品。

27.
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

夏伊的指挥风格是热情、明快和生动,且极富活跃性和动力感。他的指挥特点是既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又有鲜明丰富的内容。一般来说,年轻的指挥家总是喜欢赋予作品更多的绚丽效果而容易忽视作品的内在因素。而夏伊则不同,他从不因为自己年轻就赋予作品更多的火气和外在的效果,而总是尽可能地挖掘作品的深度,这样,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就有着一种异常成熟的风格和个性。

28.
郑明勋(韩语: 정명훈/Chung Myung-whun,1953年1月22日出生)

1974年 获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银牌。
1987年至1988年,他获得意大利”Premio Abbiati”奖,并于第二年获得“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奖。

郑明勋的指挥追求音乐的线条刻划,细腻而又精致,他指挥巴士底歌剧院乐团录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因其细腻精致,与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恰成鲜明的对比。他作为梅西安的学生,经梅西安生前指点,成为诠释梅西安管弦乐作品的新权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