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丽的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蒋英女士 [复制链接]

查看: 6958|回复: 18
1#
[upload=jpg]Upload/200511321374770807.jpg[/upload]
http://www.renwu.com.cn/UserFiles/magazine/article/RW0135_200006201329003517.asp
最后编辑MBL1521
分享 转发
TOP
2#

她老人家年轻时是否有灌制过唱片?哪位DX知道?
TOP
3#

蒋英女士小时候就很灵气[upload=jpg]Upload/20051132216194973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2217105992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22174371222.jpg[/upload]
TOP
4#

嘀咕 在 2005-11-3 22:15:42 发表的内容
蒋百里将军怎么成音乐家了?

不好意思,手快表述不当,纠正如下:
钱夫人是蒋百里小女儿(不知道蒋百里者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此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是留学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造诣很高深的音乐家!
TOP
5#



对钱学森的贡献和历史功绩的简评
  
   1、56年钱的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可以说对我国后面几十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2、钱是中国火箭和导弹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谁都知道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没有运载工具什么都免谈,是有了钱学森的火箭才真正的形成的战斗力,才会有以后的一系列战略威慑、国际地位、国际关系等。
  
   3、钱还是美国航空和导弹技术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世界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开拓者,这可能是很少人知道的。因为钱在美国将近二十年,都知道美国的导弹有德国V2的影子,二战结束,钱是和冯.卡门一起去欧洲代表美国接管相关技术的负责人,钱有美军军衔,好像是上校。所以后来为了工作方便,我军也曾给钱老授过中将军衔,当时周恩来说过一句话,钱学森按照美军军衔晋升,也应该是中将了,这是50年代的事情。
  
   4、可能还有人记得,当年钱回国受阻,根本原因是他对美军作用太大,但是美军的海军部次长说:此人在任何地方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我不记得美军当时有几个师,但是可以查现在美军有几个师,在朝鲜我们要打美国一个师要用多少个军;美军的五个师的价值有兴趣的可以算算。但是后来钱老回国后的贡献,曾这样的评价,要是哪位海军次长知道钱后来的成就,他会更后悔,钱何止抵五个师!
  
   5、钱要回国,在美受阻,当时他在美国甚至在世界科技界影响太大,尽管被迫害蹲过牢,但是没有生命伤害之类的事,为了回国,不接触核心技术,他开始是麻省理工航空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总计终身教授职位三人),后来是转为数学系教授的。钱回国经香港在深圳口岸入境的当天,境外有份报纸,整版就一个通栏大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红色中国”
  
   6、"国家杰出科学家",我还记得当时的画面,钱坐着,总书记江、国家主席杨站着给他颁奖章和证书,过了10多年,还没有第二人再享受此称号,感觉“国家杰出科学家”是为钱专门设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钱夫人是蒋百里小女儿(不知道蒋百里者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此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是留学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造诣很高深的音乐家!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6#

郎才女貌[upload=jpg]Upload/200511322586013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2253498898.jpg[/upload]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5113227553859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228368517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2293498923.jpg[/upload]
TOP
8#

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除了满眼四壁藏书,在屋中最显赫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不仅说明了主人的身份与爱好,同时也记录了这对科学家与艺术家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这架三角钢琴,是1947年钱学森送给新娘的第一件礼物,它辗转美国、中国,伴随他们50余载。

口琴和钢琴

    在所有介绍钱学森和蒋英夫妇的故事中,都形容他们二人的结合是“青梅竹马”。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互相来往甚密。

    在蒋英的记忆中,童年时对钱学森的最深印象是大哥哥的那只小口琴:

    “钱学森是他们家的独生子,我们蒋家有5个女儿。钱学森的妈妈非要跟我妈要一个女儿。我妈说:那你就挑一个吧!她妈妈挑了老三,就是我。当时还请了几桌客,算我正式过继给钱家,从小跟我的奶妈也过去了,我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那时我才5岁,而钱学森已经10多岁了,跟我玩不到一块,我记得他会吹口琴,当时我也想吹,他不给我吹,我就闹,他爸爸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大哥哥欺负我。他爸就带我到东安市场买了一个口琴给了我。

    “过了一阵,我爸爸妈妈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提出:你们老三,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也是我的干女儿。以后我就称钱学森父母干爹干妈,叫钱学森干哥。”

    钱学森手里的那个小口琴,可能就是小蒋英对音乐世界的最初认识。有意思的是,当时钱学森并没意识到他“欺负”的小妹妹,从此再也没有走出他的视线,后来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就因这一只小小的口琴“欠”下了一世情,也结下了一生缘。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父亲“择其性之所近而辅导之”,让蒋英学习钢琴。这样,就读上海中西女塾时,蒋英已开始为将来当一名歌唱家而努力学习音乐。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进入德国著名的冯·斯东凡尔德贵族学校学习。

    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追求音乐的漫长旅程。

    而那个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音乐课上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时时激荡着钱学森的血脉。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他经常去听音乐会,认真研讨《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1935午钱学森赴美留学,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他们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时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又曾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怎样的微澜?

    “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关系就断了。”这是蒋英出国前记忆里的钱学森,言语间,透露出那个时候姑娘家单纯的性格和大哥哥对小妹妹心里的惦念。

    不知是心灵的召唤还是冥冥中天赐良缘,两小无猜的钱学森和蒋英各自在国外奋斗。1947年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祖国。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了第一场独唱音乐会,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报界评论:“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使人们看到“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而就在那场音乐会上,钱学森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中,欣赏了台上每一曲悠扬的歌声,引发起他情感的激荡和对未来的畅想。他与蒋英就这样再度重逢了。

    音乐会以后,年已36岁的钱学森开始了对蒋英的默默追求。而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蒋英的回忆中似乎少了点浪漫情调。

    “我们都是1947年回国,当时他妈问我家人:小三有朋友了吗?我家的人说,小三朋友多着呢!其实我那时候根本没有对象,追我的人倒是不少,我一个都没看上。那时候,他父亲每周都送些杭州小吃来,钱学森也常来我们家玩。好多人让我们给他介绍女朋友,我和妹妹真给他介绍了一个。他坐在中间,不好意思看我们给他介绍的姑娘。可是他看我倒挺大方,我感觉有些不对劲。后来他老来我们家,说是来看望蒋伯母……后来他说,你跟我去美国吧!我说,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咱们还是再相互了解一下,先通通信吧!他反反复复老是那一句话:‘不行,现在就走。’没说两句,我就投降了。

    “那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他才36岁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

    1947年夏,钱学森和蒋英结婚了。而钱学森送给新娘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至今还摆在他们家中的那架黑色德式三角大钢琴。

在一般人印象里,搞科学技术的和搞艺术的,中间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是,在钱学森的家里,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感情深笃,而且在艺术上、事业上也有共同语言。钱学森本来就非常喜欢艺术,尤其是喜爱音乐;而蒋英见多识广,对钱学森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理解,并从多方面给以支持。因此,他们的家庭是和谐的,幸福的。

钱学森建立了新家之后,许多在美国的朋友纷纷前来祝贺。于是,钱学森为朋友们举办了家庭“派对”。

这天,钱学森的新居热闹非凡,门前停满了远路赶来的朋友们的汽车。室内的客厅里笑语喧哗,有男有女,有黄皮肤、白皮肤,还有黑皮肤的。世界很大,可是也很小,今天这座小楼里,几乎装下了来自几大洲的客人。

钱学森满面春风,喜形于色。他把蒋英介绍给每一位来访的朋友。当蒋英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客人面前时,很多人都被她那美丽的容貌和高雅的气质惊呆了。事后有一位美国朋友说:

“英说话柔柔的,让人一看就想到她这么好的高挑身材,这么好的形象和嗓音,不做时装模特,不当舞蹈家和歌唱家,实在太可惜了。”

客人们一面喝着中国龙井茶水,一面听钱学森叙述他在上海和蒋英女士结婚的经过。朋友们都为这对新人的结合,表示衷心的祝福。不少朋友还带来了心爱的礼品。

当人们知道蒋英是个有相当知名度的女高音歌唱家时,都欢迎她为大家唱歌。蒋英并不推辞。她先唱了家乡的苏杭小调,甜美的歌声,把客人带进了小桥流水的人间天堂。接着,又用德语演唱西洋歌曲。她音域宽阔,声音圆润。那华美的高音区,极富变幻,如行云流水,欢畅跳跃,美不胜收。客人们一再鼓掌欢迎,蒋英不得不连唱了四、五首歌。

钱学森只好出来解围,答应再唱一支,就开始“派对’了。

最后一支歌是《耶利亚》。忘情的客人们拍着手,附和着女主人的歌声,一同唱起了“耶利亚——耶利耶利亚——耶利亚!”

蒋英因为长期生活在德国,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来到美国后,一时英语还不过关。钱学森就抽暇教她学英语,而且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讲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蒋英为了尽快地掌握英语,把几首德语歌曲翻译成英语,经常哼唱。因此,从这座小楼里时常传出笑语歌声。

被草坪和花木围起来的住宅,是个两人世界,也是他和她的伊甸园。

钱学森喜欢蒋英的歌声,尤其喜欢她的笑声。那笑声是蒋英独有的。清脆、欢快、坦荡,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情。他觉得她的笑声是从眼睛中漾出来的,是从她的心底淌出来的。对于他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渴望。他愿意每天都听到蒋英的笑声,因为笑声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听到蒋英的笑声时,钱学森总是愉快地望着她,痴痴地望着她。这时,蒋英总是明知故问:“你在看什么呀?”

蒋英和老伴钱学森在一起美国一位专栏作家这样形容蒋英:

英的笑意始终浮在面庞上,她说话注意语感,和风细雨般亲切轻柔,每句话都长了脚似地向你走来。她时常为钱幽默而滑稽的语言而发笑,笑得很开心,很可爱。那甜甜的笑声,不时回透出女高音歌唱家所特有的那种灵气来。钱欣赏着她的笑声,像是很得意。钱捕捉到她漂亮脱俗的气质。

钱学森和蒋英的美满婚姻,当时在美国成了他的朋友们的佳话,连冯·卡门教授谈到钱学森的婚姻时,也异常兴奋地说道:

“钱现在变了一个人,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钱完全被她迷住了”

的确,自从钱学森与蒋英结婚,自从蒋英跟他一起来到美国,自从他们安了家,钱学森彻底结束了他十多年的单身生活,他一下子变得那样快活而富有朝气。他更加 “俏皮”,语言更富于幽默感,每当他一天的工作或教学结束了回到家来,一种特有的温馨扑面而来,那舒适的居室,幽雅的客厅,还有蒋英亲手烧制的中国口味的饭菜,都使他陶醉。
[upload=jpg]Upload/2005115243877623.jpg[/upload]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51152101070465.jpg[/upload]
蒋英:给学生吃些苦头没有错
2004年06月30日11:38:47 北京青年报 伦兵



  四位在海外卓有成就的歌唱家将于7月4日在保利剧院为他们的恩师、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举办音乐会,庆贺她教育生涯45周年。85岁高龄的蒋英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猛夸自己的几位得意门生:“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过去提起蒋英教授,往往把她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一起称为双双事业有成的模范夫妻。钱教授在我国国防科技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广为人知,而蒋英教授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的人则相对较少。很多人并不知道蒋英教授的众多学生都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得过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如今已经是国际乐坛的佼佼者。这次参加音乐会的傅海静、祝爱兰、杨光和多吉次仁则是其中的代表。提起自己的弟子,蒋英教授总是满心欢喜:“他们都在国外的音乐舞台上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傅海静和祝爱兰他们非常希望回来演唱,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他们要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这些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

  蒋英教授直截了当地向记者介绍四位歌唱家在海外的情况,她说:“祝爱兰在国外是自由合同的歌唱家,就是不在某一个歌剧院,而是凭着自己的实力,与众多的歌剧院签下演出合同,美国很多歌唱家都是这样的,而祝爱兰也在很多歌剧院演唱过,已经在30多部歌剧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傅海静在大都会歌剧院。杨光和多吉次仁两个人在国外也已经快10年了。”

  蒋英教授回忆起自己教学和培养学生的一些故事:“这些学生在我这里学习也是拔尖儿的。傅海静当年在纽约,他的经纪人跟他说,帕瓦罗蒂想选一个男中音,傅海静来到帕瓦罗蒂面前演唱,一边唱一边观察他,他看着帕瓦罗蒂满面笑容很得意,傅海静心里很塌实,唱的也很好。唱完后,帕瓦罗蒂说:‘小伙子,咱们从前在哪里见过面?’傅海静点头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我作为学生唱给您听过。’帕瓦罗蒂跑过来拥抱傅海静说:‘我在中国听到过一个很有才华的男中音,原来就是你。’在这以后,海静经常有机会与帕瓦罗蒂同台演出。当年傅海静在学校时就特别聪明,给他一个曲子,他不费劲就可以学好,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很不用功。我就给他出难题,三年级就给他唱很难的曲目,唱舒曼的声乐套曲唱马勒

  的作品,他那个时候就拿下来了。你给他什么东西都难不倒他。实践证明,鞭策是可以出现火花的,给他吃些苦头没有错。”

  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是成功的前提,对于自己的教学成果,蒋英教授十分客观地告诉记者:“说实话,我并没有教出太多的学生。有些报纸上说某老师教出上百个学生很有成绩,这么吹捧一个教师,是不对的,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单个教学,我们老师每天上午只有四节课,四个学生,下午两个学生,而学生每周上两次课,所以一个教师一年最多毕业两个学生。我在音乐学院教学这么多年,顶多教过二三十个学生,这算是真正跟我学的学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