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篇陈小斌先生著的《唱片里的音乐与录音》中关于水星唱片的文章《MERCURY的 “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录音特点》
在立体声录音刚开始实用的年代,在当时出版的唱片系列当中,音响效果较为突出、受到各界普遍好评的除了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之外,就属美国MERCURY公司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了。说起MERCURY公司的历史,在50年代初期的时候它是一家以出版流行音乐为主、有时候也会从欧洲购买一些现成的录音母带去制成唱片在美国出售的小唱片公司。直到后来蜚声国际录音界的著名录音大师Robert Fine的加盟才使得MERCURY公司开始加入到古典音乐的制作领域。说起Robert Fine的录音理念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首先找到声学效果最好的音乐厅堂,用最少的话筒去拾音,以求达到最为真实的现场音乐效果。MERCURY公司最早期的优秀录音是与捷克指挥家库贝利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尽管这是一个单声道的录音,但是这张唱片强大的动态和浓厚的音乐厅气氛还是使当时《纽约时报》的著名乐评家霍华德·陶伯曼(Howard Taubmen)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用一句话描述了自己亲身的体验:“living.Presence'’!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现场的风采”。
后来,MERCURY公司也感到这个词用得十分贴切而传神,于是就决定用它来作为MERCURY公司自己的古典音乐系列唱片的名称。这样,在此之后MERCURY公司的古典 音乐唱片的封面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living Presence”。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对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LP唱片的音质并不满意,人们感觉它的声音比较尖利,甚至有些失真,有时还会“跳槽”。因此,在MERCURY的 “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最初推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随着音响技术的发展,LP唱机、唱头放大器、前后级音频放大器以及音箱等各类器材的技术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人们用现代优秀的音响器材去再次播放MERCURY的LP唱片的时候,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强大的动态、生动的现场感加上清晰的层次,特别是良好的乐器质感使得人们对MERCURY的这些老录音刮目相看,大家重新认识了“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独特魅力。这也使得许多当年不为人们重视的LP唱片身价倍增,有些甚至被炒到了惊人的价格。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呢?经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MERCURY的原版录音的素质相当出色,只是受当时重播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具体地说,当年MERCURY的录音采用的是1/2英寸的三轨录音机或电影胶片录音机,它们录音的动态范围要远大于当时的LP放音系统,而MERCURY的录音监制Wilma Cozart采用的手动式调整唱片槽距的方法使得MERCURY的LP具有比一般的LP更大的动态,其对应的槽距已经超过了当时的RIAA标准所允许的最宽槽距,这是大多数普通的唱头无法承受的振动幅度,于是便产生了“跳槽”与失真。而如果在当今先进的LP唱机系统播放时,这样的信号动态完全能够被良好地拾取,从而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使更多的现代爱乐人和音响迷能够领略“living Presence”的魅力,MERCURY公司将许多“living Presence"时代的优秀录音母带重新处理之后,以CD的形式再版发行,获得各界的称赞与欢迎。
听过了MERCURY的唱片之后,我们会对它的录音音色产生深刻的印象,音场开阔、层次清晰,声部平衡好,现场感强烈。那么它与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相比较又有什么相同和差异呢?从话筒的配置上,MERCURY也是使用AB两支主话筒,外加一支“中置话筒”的三话筒拾音方法,与RCA不同的是它通常采用的是三支无方向性的电子管话筒——德律风根201,而且话筒的摆放位置距离乐队较近,这和当年的音乐音响的美学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从正确拾音的角度来说,录音的话筒应该位于声音效果最佳的位置,而当年
人们的观点就是认为音乐厅前排最中间的位置是最好的。因此录音师所要拾取的声音标准也就是以此为参考,所以话筒的位置如此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实践证明在这种摆位方式中,话筒的高度、下仰的角度和与乐队的距,离对于录音的声像层次、声部平衡及混响的拾取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经过仔细聆听调整才能得到层次清晰、质感突出、音色通透,音场自然生动而且动态强劲的录音效果。这就是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最典型的音色特征。
此外,在MERCURY的部分唱片录音当中也采用了与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录音相似的拾音方法,也就是采用心型指向的话筒作为AB制拾音的主话筒。然而这种方式录制的MERCURY的唱片音色就已经不具有MERCURY的典型音色、而是更加接近RCA唱片的音色特点了。这是由于使用心型指向的话筒时,不能够摆在过于靠近乐队的位置,因为这样将导致“堂音”拾取不足、声音发“干”,而且那时人工混响的使用几乎为零,所以必须依靠主用的AB话筒去有效地控制直达声与混响声的比例。因此,用这种方法录制的乐队纵深感就不如用三支无方向性话筒的方法,但是整体音响的融合度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已经比较接近RCA唱片的音色特点了。在这种方式的拾音中,MERCURY的录音师最经常使用的话筒就是德律风根的M56心型指向话筒。抚今追昔,虽然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录音距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该录音的开山鼻祖、著名录音大师Robert Fine所创造的音响理念至今仍然被许多著名的唱片品牌所信奉。当我们在伦敦采访TELARC公司著名的录音大师杰克·莱纳先生的时候,他特别谈到了MERCURY的三话筒拾音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为了记住MERCURY公司在唱片录音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我要特别写下一些值得聆听和收藏的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将使现代的音乐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深感受到那些半个世纪前的音乐绝响。
唱片编号:
芭蕾音乐《火鸟》MERCURY432 012—2
《雷斯庇基作品集》MERCURY432 007—2
《死之舞》MERCURY434 336—2
《金鸡组曲》MERCURY434 308—2
《Hi-Fi西班牙》MERCURY 434 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