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聆听ECM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9835|回复: 191
1#
ECM,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的缩写,创立于一九六九年,创办人Manfred Eicher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拥有低音大提琴演奏与作曲的硕士学位,对电影及音乐的兴趣极为浓厚,以个人品味主导了ECM公司的音乐走向,并担任ECM大部分录音的制作人。

ECM的音乐,无论古典或爵士,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忠实的爱乐者,这种魅力是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是一种品位的象征,以一种高贵冷艳的姿态让一些无主见的追求者退避三舍;无论从包装到选曲,从演出到录音,都展现着恰到好处的艺术水平,既不会流于商业机制媚俗的主流,又能引领爱乐者的心灵感触。

ECM的唱片,很多爱好者都知道――就是比较难以分类。不知各位有没有留意,在一般唱片店里除了摆设古典、爵士、流行区外,通常都会有另外一个ECM专柜。选购ECM唱片时,也是个性很强,每个爱好者喜欢的音乐及乐手都不同,个人是非常喜欢钢琴大师凯斯. 榤瑞(Keith Jarrett)及萨克斯风大师杨. 葛巴瑞克(Jan Garbarek)。

下面贴一些个人喜爱的ECM唱片跟大家一起分享,但这只是抛砖引玉,我知道很多ECM爱好者都收藏着为数不少的ECM唱片,希望同好贴一点出来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2#

松风 在 2005-4-27 15:42:22 发表的内容


这张《永远和一天》是ECM最有名的电影原声碟。

谢谢松风兄的指点,印象中有这张cd,不知给我放那个箱底了。
TOP
3#

要重登陆才能再上传图片[upload=jpg]Upload/2005427144328966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7145172551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71455183351.jpg[/upload]
TOP
4#

这里转载一篇《赋格的艺术》的文章:

德国人Manfred Eicher于1969年创立了ECM (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他从爵士乐起家,大胆起用并捧红了一个个试验艺术家。30多年来,ECM的大部分录音都由Eicher亲自制作,内容涵盖了爵士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例如闲波里讨论过的Steve Reich, Arvo Part,以及上个月与朱哲琴一起在北京演出的Meredith Monk)。靠着一批“非商业性”艺术家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纯净的声音效果、精美的封面包装,ECM很快树立了“精品”的形象,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ECM New Series主要聚焦于现代作曲家(尤其是苏东国家)以及古典作曲家的现代诠释。这张由匈牙利Keller四重奏演奏的巴赫《赋格的艺术》就属于ECM后一种努力。
巴赫本人并没有指定《赋格的艺术》应该使用什么乐器,有些人认为,由于巴赫试图在这部作品中表现“数学的抽象”和“科学的基石”,因此应该使用一部键盘乐器(羽管键琴或管风琴)。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并不妨碍弦乐队的使用,因为弦乐队色彩较为丰富,可以表现对位产生的丰富效果。四重奏的演绎形式则可以说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衷。Keller四重奏组的演绎首先是非常清晰,因为有四个乐器,即不像键盘乐器那样抽象,又不像乐队那样趋于复杂。所以你可以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不同声部声音的渐次进入和对比,不仅有延时的旋律之美,而且有共时的对位之美。Keller四重奏组每个独奏都非常独立、强大,但又非常和谐。他们使用的是现代乐器,同时又努力让乐器发出一种很干的类似古乐器的声音,整体声音效果干亮、纯净、纤毫毕现。
这个版本在速度和节奏上非常自由。与马里纳指挥古代音乐学院的版本比较,keller四重奏要随意得多。例如第一首赋格,马里纳用了3'08,而Keller却很慢,用了3'59;第二首赋格马里纳用了3'17,而这次keller四重奏组只用了2'14!而巴赫最后没有完成的那首赋格,马里纳用了6'45,Keller却用了10分钟!由于录音效果好,keller四重奏组的演奏过程中,你可以听到乐句和乐句之间演奏者呼吸的声音。听着听着,你会感觉这是乐器或者声部发出的呼吸声。可能由于ECM是从爵士、人声起家的缘故,巴赫的这份音乐遗嘱似乎也有了一种歌唱的感觉,就像那些展示了人声之美的爵士乐录音一样。最后一首赋格由于是未竟之作,大部分版本用减弱来结束这首赋格。而Keller四重奏组的方法是嘎然而止,好像唱片突然读不过去了一样。让你觉得即没着没落,又余音绕梁。
《时代》周刊1990年有一篇总结80年代"雅皮"现象的文章,把“雅皮”的特征归结为,“四十岁以下,年收入十万美金以上,专业人士,家里用真空管扩大机配3/5A书架型喇叭,有十张以下的ECM唱片,不要常听。”在美国以外,其实谈不上有所谓“雅皮”,但是上述标准其实很容易地就可以套用到所谓中产阶级身上。近年来很多厂牌推出制作精良、音效极佳的早期音乐或世界音乐唱片,ECM New Series又何尝不是这样。巴赫音乐遗嘱之ECM版有“高雅”的音乐内容、不是谁都能轻易听懂;现代四重奏的演绎形式让它不那么让人望而却步;多变、随意的速度与节奏让人不那么“闷”;再加上让人屏息凝神的录音效果,精美的产品设计,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古尔德的《哥尔德堡变奏曲》同样也对原作进行了离经叛道的演绎,不过巴赫音乐中“数学的抽象”与“科学的基石”不但没有改变,而且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Keller四重奏的演绎虽然保持着虔诚的音乐风格,但却用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处理《赋格的艺术》。如果把这张唱片和《与×××一起喝咖啡》之类的书相提并论未免苛刻,但我只能说它是“被背叛的遗嘱”。不过请注意《时代》上的那句话,“……不要常听。”时尚的ECM版尚且不能常听,更何况表现“数学的抽象”与“科学的基石”的遗嘱呢?

[upload=jpg]Upload/200542716161232860.jpg[/upload]
TOP
5#

ECM自1969年发行ECM1001由美国钢琴家Mal Waldron的《Free At Last》作品以来,到现在为止已发现了900多张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唱片[upload=jpg]Upload/2005427135775124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713572934909.jpg[/upload]
TOP
6#

电吉他大师Terje Rypdal的精选专辑[upload=jpg]Upload/200542714103384132.jpg[/upload]
TOP
7#

zjize 在 2005-4-27 15:16:15 发表的内容
他家的原声碟据说都是天碟,就是不知道怎样淘得到。

呵呵.....正想上两张原声碟,给你赶在前面了。
TOP
8#

喜欢电影配乐的朋友不要错过下面两张
《The Weeping Meadow》里从一开始沉郁低徊的大提琴响起,就将你带到一个离奇、可能有点悲惨的电影世界里,心情不好时奉劝各位不要听,可能会使你愁上加愁,记得有电视台曾在报道南亚海啸时使用过该配乐[upload=jpg]Upload/200542715154355539.jpg[/upload]再看看内页的图片[upload=jpg]Upload/200542715171669299.jpg[/upload]下面这张就有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作品,这张CD还有点怪,就是从cd编号(1713)来看应该是02、03年的作品,但是发行时间却在2005年,不知ECM公司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或许是好东西要经过精雕细琢出来的[upload=jpg]Upload/200542715291297148.jpg[/upload]
TOP
9#

在条件有限,没得试听,不知道自己喜欢那个乐手、那种类型的音乐时,听听一些大师的精选专辑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upload=jpg]Upload/2005427142630384.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