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已更新,第七... [复制链接]

查看: 14112|回复: 74
1#
昨晚在东方音乐厅听了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曲目是勃拉姆斯第四和贝五。每年都会去听几场现场音乐会,但是昨晚坐第二排,离乐队很近,简单谈一下听感。

一、现场音色最大的特点是温和、舒缓、宽松自然。整个音乐会偶没有听到任何有压迫感的声音,没有过亮和刺耳的高音,没有拍胸口的低频,听感极其舒适。与俺实际听过的音响系统相比,不得不承认LP的声音更接近现场的声音,CD系统中,以俺听过的机器而言,马兰士CD7 和 CD15的声音是比较像的。

二、如果以暖、冷和中性来衡量现场音色的话,偶觉得现场音色并不是所谓“中性无染”,而是偏向暖色调的,尤其是弦乐组,齐拉的时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木质感强烈,没有任何冷酷的金属声,和干、瘦、硬、薄、尖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三、现场的分析力并没有偶听到过的一些系统高。长期以来偶一直相信录音话筒对细微声音的辨识力要远高于人耳,唱片在录制时也刻意对一些微弱音进行了加强处理。因此,偶一直怀疑如果偶坐在录音话筒的位置上,是否也能清晰地听到经唱片和音响系统(当然是指一些hiend系统)还原出来地那么多细节。事实上,昨天俺坐在第二排,并没有听到那么多的细节,比如乐手翻琴谱的声音俺就一下都没听到(难道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乐手手脚都特别轻?)。由此俺觉得现在的音响系统对分析力的追求是不是有些过头了?特别是为了追求分析力和细节而丧失了声音的厚度、质感,使声音流于干薄。

四、现场的低频量感并不多,但是下潜很深。这条对音响系统可能是个大考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低音大提琴的拨弦声,当乐手轻轻拨弦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轻,但无论其他乐器的声音多大,都丝毫掩盖不了它的声音。

五、各种乐器的音色互不干扰层次分明。这个又是比较考系统的,偶在很多音响系统上听到的都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分不清楚,中提琴和大提琴分不清楚的声音,尤其是大动态起来的时候。

六、动态起落特别大,轻奏时声音也很清晰、饱满、有质感,强奏时不吵耳、无压迫感。这个似乎是音响系统的最大难题了。一般音响系统偶觉得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音量开到和现场乐队轻奏时差不多大,那么大动态起来时声压肯定缩水很多,但如果开大到和乐队大动态时向近,那么乐队轻奏部分的声音又会比实际的现场声音大很多,总之,就是“动态压缩”,但这个“动态以压缩”不是我们一般概念上的大动态部分被压缩了,而是一种“两头压缩”,大动态部分被压小了,轻声的部分被压大了。

以上六点,俺觉得后三点不太好搞,搞起来也不是小投入能够改善的,但前三点关于音色的俺觉得还是可以在自己的系统上“有所作为”的。这也是俺今后调音的方向,愿与大家共享。
最后编辑ericzhu88 最后编辑于 2007-11-19 00:28:47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原帖由 anfield 于 2007-11-5 10:32:00 发表
原帖由 ericzhu88 于 2007-11-5 9:59:00 发表
六、动态起落特别大,轻奏时声音也很清晰、饱满、有质感,强奏时不吵耳、无压迫感。这个似乎是音响系统的最大难题了。


TOTAL AGREE …………......


郁兄你的系统的宽松舒适度很不错了,俺上次回来后和老沈又探讨了一下,觉得你如能加个st200超高就圆满了,或者就是再加条nbs做后级电源线,换换口味:)
TOP
3#

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呵呵,多谢各位支持
TOP
4#

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再谈一下关于速度感。

有挺长一段时间了,俺一直在追求速度快的器材和声音,喜欢“干净利落”、“电光火石”的感觉,一度曾搞得自己的系统很凶恶凌厉的声音,张牙舞爪的。昨晚的现场演奏,可以说是以一种“缓缓流淌”的方式来演绎的,声音的起落变化很自然,衔接过渡听得很清楚,却并不是“干净利落”、“电光火石”的声音,这与俺在自家系统上听得耳朵出茧的克莱伯1981年版的勃四的速度感差太多了。

由于这种节奏、过渡上的舒缓,导致偶一度以为他们可能要花45-50分钟才能演完整支勃拉姆斯第四。但实际一曲终了,俺看了一下表,竟然只有40分钟!(克莱伯1981年版是39分钟多一点,且昨晚现场乐章中间的停顿时间要比cd中的长)

这个真的很纳闷了,回家后立刻开系统,放上cd,还是很快的感觉,有点“抢”,有点急行军的味道,似乎整个乐团吃了兴奋剂。
TOP
5#

回复: 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原帖由 xjmog888 于 2007-11-5 13:28:00 发表
上大喇叭+LP,把速度降下来,用个1BT或16BT的CD机还可以混混;P .


老大你的LP确实好啊!不过俺折腾不起啊,帮兄弟留意一下啥时候有成色好的220V的马拉屎CD7出;P;P;P
TOP
6#

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确实,不同的指挥,对作品理解的不同,出来的风格差异很大的。

俺最近一段时间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系统的活生感,出了一些声音机械、表情呆板的器材,但是与现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在现场是不光是耳朵听,眼睛还能时时看着乐手们投入的肢体动作,专注的表情,那种活生感,唉,差距大了。。。。。。:'( :'( :'(
TOP
7#

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今晚又去东方艺术中心听了捷克爱乐乐团音乐会,曲目是德沃夏克的波尔卡、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王健演奏)、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指挥是泽登内克。马卡尔。这次坐在I区第二排,到乐队的距离略长于乐队的宽度,基本和听音室里皇帝位的位置相仿,以下简述感受:

一、虽然是两支不同的乐团,风格曲目都不同,但是乐器的音色和质感却如出一辙,还是那种绵密、柔软、顺滑、和无压迫感的声音。

二、距离远了,乐器之间的分离度没有上次那么高,但是与音响系统比,仍然要高出许多。

三、德九是一部动态极大的交响,通过这次聆听,我再次确定现场没有拍胸口、卷裤脚的低频冲击力,有的是低频的下潜,很深的下潜,以及在音响重播系统中比较难实现的低频层次感和解析力。

四、高频部分,这次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三角铁的泛音,比我在任何音响系统中听到的都要丰富得多,弦乐组的高频依然和“亮”、“尖”、“薄”、“瘦”没有一点关系,有的是厚度、柔软度,顺滑度和极其丰富的细微音色变化。我家的系统上播卡拉扬指挥的德九,第四乐章的铜管部分总是显得那么突出、嘹亮,灿烂,甚至刺耳,我一直怀疑是这张录音有问题,今晚得到答案了,现场的铜管组和弦乐组一样,虽穿透力很强,但并无任何刺耳的声音。整个演出中唯一让我觉得有些“灿烂”的声音,是德九中的一声钹响。

五、与上次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一样,这次现场的鼓声也不生猛,很多时候鼓手都是轻轻地敲,然后迅速用手按住鼓皮使其停止振动,想听“大鼓猛击一声,然后余震袅袅”的观众可能会比较失望。总体感觉,现场的鼓是与乐队完全融合的,与乐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些动态凌厉的系统中播放出来的那种“鼓声一出震天下,其他乐器都被压下去”的感觉。

总的来说,本次演出的乐队水平不错,但指挥,我有些失望,只能说马马虎虎吧,对德九作品本身的挖掘,和一些经典的版本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就和上次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勃拉姆斯第四和贝五一样)。但是俺这次一千多块的门票钱也没有白花,居然在演出过程中还看到了千年难遇的奇观————指挥先生的裤带居然松了 ,害得他在上面嘴咬指挥棒,双手系裤带长达半分多钟之久;P ;P ;P 。幸好乐队还是很成熟,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还是很镇定地继续演奏没有中断。

回到家再听自己的系统,与现场一比,还是感觉声音硬、机械、不够柔软,缺乏张力,火气大,有毛刺,高频泛音不够,低频解析力不够,分离度不够。。。。。。。。。。。。:'( :'( :'(

路漫漫其修远兮,与诸君共勉!
TOP
8#

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已更新,第七页上今晚听捷克爱乐乐团演出听感)

1812兄说得是,俺也不太同意伪波波的观点
TOP
9#

回复: 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已更新,第七页上今晚听捷克爱乐乐团演出听感)

原帖由 tw1812 于 2007-11-19 2:02:00 发表
支持!丰满松融,和情感需要的特殊处理不相干。器材的“清晰、质感”和现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种“刻意”的感觉,往往是拔掉叶子,突出枝节,或者放大枝节。


严重同意,器材的“清晰、质感”,还有“动态”就是有一种“刻意”的感觉,初听过瘾,听多了就觉得机械、僵硬、不自然,总觉得刻意突出了某些东西,又略去了某些东西。现在俺觉得,系统和现场最大的差距,不是动态,不是延伸,也不是音色,而是这种音乐氛围营造上的自然度与流畅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