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复制链接]

查看: 7350|回复: 27
1#
单声道录音听的不多,这几个月开始接触褔特文革勒,有了一点印象。

主要听的是:1951年的贝9,1944年的贝3,1942年的贝9,1943年的贝5贝7,1937年的贝7。

感觉1951年的贝9效果已经不错了,1955年弗里乔伊的魔笛的录音虽然也是单声道但效果似乎更上一筹,虽然乐器演奏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人声的录制相当出色。因此,我归纳出的结论是: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效果已经很好了。

后来听1937年的贝7,感觉糊了很多。毕竟相隔了那么长的时间,是不是三十年代的录音水平还比较差啊?

基于这样一个猜测,我估计1942年的录音也很差,因此迟迟没有听那张神奇的“黑色贝9”,没想到上周心血来潮时一听,感觉还不错……反倒是1943年贝5和贝7不能让人满意。

这种老录音有没有什么规律可询啊?比方说啥时候的录音效果会好一些(比方说取得了技术突破),啥年代以前的东西基本不能听……哪位大侠给说说?
分享 转发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2#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曾几何时,我在想:以现在的乐队和指挥的水平,克隆一场富特文革勒的精彩演出并做成立体声录音并非难事。

但最近突然又发现,如果富特文革勒等人的录音都变得那么hifi,历史的感觉也就荡然无存,说不定它的魅力也丧失殆尽了。就跟以前美国人把好莱坞的黑白片上色(比方说飘、百万英镑等),虽然效果不错,但也受到很多人的指责。他们说:如果卓别林都变成色彩斑斓的人物,那就不可想象了。

从听感上,富特文革勒时期的录音效果的确稍差了一点点。如果能有那张弗里乔伊的魔笛的效果,那种独特的味道的确不逊于立体声录音。事实上。我认为立体声录音有时候感觉太hifi了,而且声音飘忽不定,不如单声道的舒服。
TOP
3#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自从发现演绎的魅力,尤其是富特文革勒演绎的魅力后,我就不那么在乎录音了。以前总有一种思想:单声道的坚决不买、不听,立体声才能听。这个思维定势一打破,突然间发现多以前令人迷惘的选择突然变得清晰了——单声道经典录音,哈哈。

其实这和烧音响一个道理。2分频好还是3分频好?理论上说,3分频当然更全面,可是如果3分频做不到位效果当然不如二分频。最终的结果就是看售价:一分钱一分货。
TOP
4#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楼上兄弟……我说的重点,是演绎效果的好坏,而不是音响效果的好坏。精彩的演绎并不因为录音效果的局限而黯然失色,所以我现在面对“录音和演绎不可得兼,舍录音而取演绎者也”。
TOP
5#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在这一期的《爱乐》杂志上有个问卷,其中的问题是新的录音技术对录制贝多芬交响乐是否有重要影响(大概这个意思),答卷的结果惊人的一致:不会。因为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有其独特魅力,新技术也好,新指挥也罢,由于传承纽带基本被割断,因此很难有大的突破。

非常同意这个说法。所以,除非新录音特别便宜(例如naxos那样),而且获得一系列好评,否则我更倾向老录音,至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录音。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6#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楼上说的也有道理……新一代的演绎虽然已不复当年的传承,但也许添加了更多令人激动的东西。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