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inn的变化 [复制链接]

查看: 10753|回复: 33
1#
七月份linn前后级到家至今已经两个月了。开声时的紧涩和毛刺感仍然记忆犹新,当时hav不禁怀疑这钱花得是否值得。

第二天再听,音色柔顺了许多,稍稍找回了些心理平衡,可是沃尔塔瓦河、芬格尔山洞等曲目的低频表现却让hav感觉颇为不爽。

朋友appleblue听说linn到家了,也屁颠屁颠地借走linn前级,和那台用补品元件堆砌起来的半DIY胆前级一较高下,结果证明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apple的胆前走的是光辉明亮的路子,linn走的是文雅自控的路子。再加上新机没有完全煲开,风格的差异越发明显。

考虑到linn全能前级背后有十组rca输入段子,hav决定物尽其用,顺便让功放多煲机,于是cd、dvd、电视机全都接上了前级。这两个月来,听音乐用的是linn,看影碟用的是linn,看电视(包括俺老婆看超女)用的是linn,就连闲来无事听袁阔成讲《三国演义》评书也用linn。

时光飞逝,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这些天hav突然想起要听听那盘白头佬。为了照顾老婆,hav先点取了star最喜欢的沃尔塔瓦河。听到一半,hav就觉得声音和过去不一样了。以前的低频比较混浊,线条感比较差,现在那种混浊的感觉基本上消失了。继续听到曲目末尾河流奔腾冲刷涌向大海的片断,原先模糊不清的乐曲已经有了明显的脉络。当时appleblue换上电源线的感觉不过如此。再听高频段,毛刺感也消除了不少。

hav想起js苏格兰风笛在2个月前说的话。根据他本人的猜测,音箱在功放长期的驱动下会对功放的风格产生适应,而升级功放就容易打破这种适应,导致声音变差。过一段时间,音箱重新适应了新的功放,声音就会变好起来。听起来有点玄,但hav也很难否定这种论调。不管怎么说,功放本身的磨合也好,功放和音箱的磨合也好,这都算是煲机吧!

苏格兰风笛说linn要开声需要煲很长时间,而hav的前后级才煲两个月就有如此明显的变化,看来好戏还在后头。

这时百无聊赖的star却说,感觉升级linn功放后效果并不好,但她也承认目前的声音比2个月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然而,最令star不满的是音箱的离箱感表现比较差,按她的说法,声音都是从左边的音箱出来的,右边的箱子离箱感好些(或者说右边的箱子根本就没声音)。记得当时带star试听丹拿72的时候,她就提出过同样的问题,js苏格兰风笛还取下过喇叭线作试验。既然杰夫罗兰推丹拿都出不了好的离箱感,那hav的linn离箱感差些也没什么奇怪的嘛。

关键在于,hav并不觉得ninka音箱的离箱感差。他向star解释了管弦乐团的摆位,小提琴等中高频较明晰的乐器基本集中在左侧,所以左边的声音感觉大些,可是star就是不买账。该怎么办呢?为了证实音箱并没有坏掉这一简单的事实,hav不得不关掉后级,小心翼翼地在金刚木地板上拖动两只音箱,使它们左右对调。完成对调后再次开声,真奇怪,感觉左侧的声音的确不如刚才那么突出了。star也连连点头,看来老婆的耳朵还真是厉害啊!不行,不能表现出佩服她的蛛丝马迹,否则她又要说“这么差的耳朵,还买什么hiend音箱”了。

再次思索音箱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虽然是对称的两只音箱,但如果管弦乐听得多,左侧音箱的中高频肯定播放得多些,右侧音箱的“使用度”就低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左边的音箱煲得更熟些,右侧的音箱声音稍生些。这样左右对调听上几个月,反而能起到更好的煲机效果。

呵呵,看来这次小折腾还是很有收获的!这对箱子再煲个半年,应该就完全熟了,流口水哦……
分享 转发
TOP
2#

是啊,我紧赶慢赶,自认为在提价前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了,结果还是漏了电分卡……

还有钉垫。不过钉垫就不买它的了,将来用挪威钉。

英国人这是怎么了,想钱想疯了啊……
TOP
3#

呵呵,不是说majic也要涨价吗?
TOP
4#

唉,没想到讨论煲机的帖子,竟然变成了讨伐linn……

不过说的好,是该讨伐!我现在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了,呵呵。

我老婆也说,一套6-7w的器材,的确够买辆小车了。万幸的是我所在的城市,买车只不过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奢侈品,价格应该有个度才对。可惜在中国,linn的销售量毕竟大不到哪里去,而在外国,几百块的东西涨个30%也算不了什么。苦啊,人民币,你为什么这么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