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1分钟,想了一下原因,本着对许兄做线的信任,排除了线材本身的问题。难道是因为新线?也不可能,好的线材只会是越听越好,就算没有发挥实力,也不会不济到如此地步。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了,探头到机器一看,惭愧!!!左右声道接反了,怎么说也有6,7年烧龄了,阴沟里翻船。
接好线,重新开声,这回听出点味道来了,这条紫终频率响应撑的很开阔,用HD600来听,空间感一下子拉大了,对细节交待的特别清楚。穆特手上的小提琴演奏出了许多我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信息。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演奏者的定位还是稍微有些模糊,另外声音薄了(不是稍微的有点薄,是影响到音乐的平衡了),按照我以前的经验,这是新线的通病。夜也深了,我从CD上拔下紫终,一头接上DVD,一头接到有源音箱,放入《教父》,按下循环播放,让线在睡觉的时候也可以不间断的褒,明天再听。
旅途的劳顿让我一觉睡了12小时,在祖国56岁生日的时候睡懒觉,真是不好意思呀。马龙白兰度的教父固然精彩,可是和音响的魅力比起来,也就只能靠边站了。热过身的紫终慢慢开始显现她的威力了,首先是声音的质感显现出来了,声音开始变厚,定位准确,还是穆特的流浪者之歌,就算是用HD600也可以清楚的分辩整个交响乐团的位置,这章碟应该是多麦克同步录音的,穆特手上的提琴估计录音的时候专门有个麦克收音,闭上眼睛,仿佛可以感觉到有一把小提琴就在你眼前,琴弓的起伏也可以分辩清楚,整个系统色调偏暗,但绝不是那种不好的昏暗,而是如同夏日4,5点钟金色海湾一样的感觉,夕阳的光芒透过厚厚的云层洒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光斑和云影都投射在海面上的那种暗色。再试小克莱伯贝多芬第5交响曲,第2乐章那在黑豹上听起来结实有质感的提琴齐奏也被多赋予了一层透明感,好像红头蜻蜓在快速有力的震动翅膀的感觉,动态和透明感一点也不缺。换一片HIFI到了极点的日本JVC原厂的“弗拉明戈”,这条线定位奇准的优点被体现出来了,也许会有人觉得有些神话,就算用耳机也可以感觉到伴奏吉他手坐在凳子上,他们的身后有一个不高的弗拉明戈舞的舞池,舞者在上面表演,真是太妙了。
当然,这条线目前的状态也并非十全十美,在我听来,现在的紫终在音乐的流畅性方面还有些毛病,在听DG出品的谢林拉的巴赫小无的时候特别明显。这片碟就HI-FI来说并不是很难放好,通篇就一个小提琴,没有别的乐器,可是往往最简单的也就是最难的,用一把小提琴来表现复调音乐,在技巧上也许不是最难的,但要真正拉好,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放这张碟,对器材的声音的流畅度特别要求高,各个零散的音符要通过流畅的演绎组合成为韵律。按照别的用家的说法,紫终由于是银铜线,在没有完全褒开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的。现在声音是越褒越宽松,声音越来越凝聚,越来越好,期待100小时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