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钱冲浪中国 [复制链接]

查看: 1687|回复: 1
1#
2002年上半年至2003年:海外资金成规模回流

  资金投向:国内增长迅速的热门行业

  资金规模:262亿美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本流动呈现出外流的趋势。但是到了2002年上半年,反映“热钱”流向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了正值见图1。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资本流向具有重要意义的拐点——说明以中资为主的海外资金出现了有规模的回流迹象。这些资金“海归”的背景与中国新一轮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启动以及庞大资金需求有关。但是这些“热钱”进入内地市场,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赌人民币升值,而是多数进入了中国主要快速增长的热门行业投资领域。据我们调研,这些资金拥有者,一部分是海外的中资机构;一部分是原来以各种名义和手段从中国外流资金的拥有者。由于他们与内地有着特殊紧密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资金“关系人”。以上两种资金在2002年和2003年,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反映出来的资金规模有262亿美元之多。

  2003年至2004年:赌人民币升值

  资金投向:长三角房地产业

  资金规模:1150亿~1200亿美元

  我们发现从2003年开始,“热钱”涌入已经带有明显的等待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呈现了奇异的增长趋势。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的第四季度尤其明显见图2和图3。而且这些资金已经开始改变了2002年进入中国后的走向,它们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民间拆借市场表示出极大青睐。

  2003年4月22日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票据,这可以看做是中国政府在接受非正常流入外资的举措。2003年末发行票据余额为3376.8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408.32亿美元);2004年末发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1178亿美元)。这应该是“热钱”存量的现状。从另一种计算方式,即外汇储备增加额扣减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增加额和进出口差额的余额分别为:2003年是576.38美元,2004年是790.89美元见表一。由此分析,如果再扣除外汇储备收益后,与1178亿美元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判断,近两年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大约在1150亿美元~1200亿美元之间。

  追逐人民币升值、购买人民币资产在海内外已经形成了扩散效应,并且变成全球投资时尚。从最开始的与国内有渊源的“关系人”资金的海归,到后来影响到国内投资者的货币喜好。中国内地个人外汇存款从2003年开始出现连续下降趋势就是一个例证。根据我们的调研,这些进入中国的“热钱”大多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偏好以房地产为主。主要来源是外籍华人、大中华地区侨胞和少量外籍人士。

  2004年第二季度:资金外流

  2004年第四季度:资金超常规地再次回流国内

  进入方式:以国际贸易中的提前结汇、大量预收货款为主。

  2004年,在宏观调控最为严厉的第二季度再次出现了资金外流情况(见图4)。这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也得到了相应的印证(见图1)。到了2004年第四季度,随着海内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升温,资金又再次出现了回流中国的趋势。不仅改变了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均衡资金流入,而且以更加凶猛超常规态势涌入(见图4)。这次热钱在进入方式和手法与2003年第四季度有明显不同(见图2),主要以国际贸易中的提前结汇、大量预收货款为主。

  压力之一:海外热钱(投机香港金融市场和国际商品期货)

  压力之二:国内“关系人”资本(投机房地产市场、商品期货和债权市场)

  以对冲基金为首的豪赌人民币升值的资金大多进入了香港市场。这些热钱周期性的进出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香港银行系统资金结余变化之中(见图5),并且与海外人民币汇率金融产品走势形成呼应(见图6)。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因此海外金融热钱,更多的投机在香港金融市场和国际商品期货上。国际热钱以中国商品概念、如石油、有色金属,和货币概念赌人民币升值,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上冲浪中国;而国内“关系人”的热钱则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商品期货和债权市场上冲浪中国。中国政府目前来自热钱的压力显然是以上两个方面。

  “热钱”能够使经济产生泡沫,让经济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是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但是目前进入中国的“热钱”有相当数量来自海归“关系人”,这是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国家以外籍资本为主的最大区别。由此,我们判断,目前中国的经济风险与资金流动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情况更加复杂。
分享 转发
TOP
2#

日系投资者看空A股10天撤资30亿元  
  作者:李苑立,罗焱编辑:汪华峰  
    4月20日,业界有传言称,日本投资者近期大幅抽回对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在过去的十个交易日内抛售了价值约30亿元人民币(240亿日元)的A股。

  4月21日上午10时许,位于东京的日本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投资基金事业部经理广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并证实近期确实有大笔日系资金从中国A股市场撤出。他进一步透露,自去年年底以来,已经有总计约135.74亿元人民币(1050亿日元)的资金流出中国共同股票基金。

  

日系基金撤出十亿美元

  

  2003年9月,日本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日兴中国人民币国债母基金”,专用于投资中国政府债券市场。这是海外发行的第一个人民币国债基金,不少媒体报道称之标志着“人民币国债第一次登上世界投资舞台”、“外资首次以基金的形式进入QFII”等。据日兴公司负责人透露,当时的调查结果表明,75%的日本人愿意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但近期形势发生逆转。4月21日,广木向记者表示,由于A股市场在一段时间以来波动较大,有不少日本客户要求解约,尤其从4月7日到4月18日期间,日本的中国共同股票基金中已经有3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集中流出,而此前平均每月流出量不到12.93亿元人民币。如果从去年底算起,截至目前,已经有总计相当于135.7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流出中国共同股票基金。据广木介绍,这部分资金原来大多通过日本在华的机构投资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主要是B股、H股和A股。

  此前还有传言称,日本共同基金持有人在短期内通过QFII抛售价值约31亿元人民币的中国A股。日本日兴基金管理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这种说法不太可能。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日兴在中国内地投资额度为2.5亿美元,其中5000万美元用于投资债券,是全封闭的。余下2亿美元已经在今年2月28日设立了A股黄河基金,也是一年封闭的,近期不可能减持。而最有可能减持的是另一家来自日本的QFII——野村证券,但最多也只有5000万美元的额度,远远达不到传闻所说的31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记者随后得到一份野村证券近期发布的内部资料,证实了野村证券近期在中国股市上的减持。资料显示,截至今年3月30日,野村证券在内地A股上的投资,由去年9月份持有8只股票只剩下陆家嘴1只股票。据悉,这只股票在4月上旬也有异动,现在是增还是减不得而知。

  野村香港代表处投资经理黄先生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在内地市场上的一些欧美的QFII,也有相当一部分额度是组装成与A股表现挂钩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的表现和A股直接相关,而其背后实际掌握者也主要是日本投资者。有的QFII比较复杂,后面可能有上万个日本投资者的子账户,如果日本共同基金将这些衍生产品卖回给QFII,QFII再在中国股市上卖掉,这种间接减持情况应该是可能的,但其规模和交易动机外界则很难判断。

  

日资撤离引发系列反应

  

  在日本投资者撤离的同时,记者也获悉,2003年9月获得批准的日本内藤证券上海代表处目前也陷入业务低谷,该公司曾有意组织日本企业来A股融资,现在可能受阻。

  中日合资的上海海际大和咨询公司一位员工向外界透露,原计划在中国内地成立的大和证券也因政策等方面原因,目前前景不容乐观。

  此前有意与三九集团合作的野村证券,其上海代表处负责人去年5月份考察三九后,有意与三九医药签订中医产业的合作协议,但现在已停顿下来,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江畅先生及三九医药均不愿提及原因。

  对投资者撤离的原因,日方有投资人员向记者分析表示,很大的原因是看空中国现阶段的股市。野村证券驻香港区域股市策略师Sean Darby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明确建议投资者应减持中国与韩国的股票。主要是以“过度”期待中国人民币重估及A股不确定风险加大为由,调降中国股市投资评级,由原本的“增持”降至“减持”。

  一位在野村证券工作的中方人员还向记者透露一个细节:野村证券亚太区主席吉泽德安先生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深有研究,他近期在一次会议上说,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甲申之年前后,一般会对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以解决,而刚刚过去的2004年恰好是甲申年,因此今年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既有机会,但更多的应关注风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