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给E版主参考—【千江汇流】全接触—我觉得这样的乐评才是出色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538|回复: 6
1#
101度写的《千江汇流》乐评很让人触心,但总感觉有哪些不对头,但我又说不出来,刚在别的网站看到别人写的同样是《千江汇流》的乐评,才明白到,这样的乐评才是真正的好乐评,真真切切,好的就是好的,感觉不好的就直言不好,并且每首曲目都不忽略,详尽描述却用词简洁。作为导听,非常有用,可惜他的乐评只是单纯针对音乐,而没有描述音响部分,如果再在每首曲子的评论下增加一两句对录音的评论,那么,这样的导听性乐评就真的达到完美境界了。

复制过来给大家参考评价一下。



            《千江汇流》全接触
               作者:柳荷衣


    邓伟标的《千江汇流》给我的最大得益并不在于这个音乐多么好听,音乐如何创新,而是这一串的江名吸引我搜索出它们的资料,一次过补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地理课,同时也切切实实地了解到我们生存环境竟然是如此的恶劣。我因此也为邓伟标的开篇语而感动,也理解了其感受。
    唱片内的首页是邓伟标在录音室的照片以及他文笔一流的自序:

    年少时江中嬉戏的欢乐,不经意间已成无法重拾的记忆。无数次寻觅曾经的踪影,江流依旧奔涌,清澈却已不再,苍老的江面上,再也难觅无雾的晖映。
    触目惊心的数据,常让我梦里惊醒,生活在本就水源短缺国度的我们,会不会因为日渐奢华的欲望而提前遭受大自然疯狂的报复?干渴的危机会不会仅因为我们手中过多地使用了轻小的胶袋而快速降临?
    作为一介普通小民,我无权发号施令改造地球,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也没有整治江河的妙药良方,我唯一可做的,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可为我们未来生活带来灾难的工业垃圾,又或者用一阕不一定很美的声音来记录那一江曾经很美的清流。


        用自我的声音“记录那一江曾经很美的清流”,邓伟标做到了。
    整张唱片听下来,音乐尽管并不完美,但每一首的旋律都很美,特别是那一首催人泪下的《钱塘江》。
    唱片的制作和他的上一张专辑一样,共10首曲目,但风格显然背道而驰,这些曲目分别是:

01.雅鲁藏布江
02.钱塘江
03.澜沧江
04.白龙江
05.乌苏里江
06.雅砻江
07.珠江
08.漓江
09.湘江
10.千江汇流


《雅鲁藏布江》

    这是一首典型的中国Ethnic Fushion Music,土埙、人声、自创的蒙古长调、南印度鼓混合Hard Rock节奏、失真吉他、闷音吉他、木吉他(吉他用得真多哦)……就是没有西藏素材,却硬是混合出一种西藏式的神秘与苍凉,创作手法上可谓相当高明。
这首曲子具备很高的创新度和自我风格,可听度很高,有新鲜感,是国内New Age创作中比较偏向电子流行类的杰出作品。

《钱塘江》

    这首曲子的手法比较传统,与专辑中的另外9首作品相比,没有什么创新意识。曲式是传统的,旋律走向的感觉是传统的,编曲比较大路的流行风格,或许正因为这样,它反而于另外的9首Ethnic Fushion风格映衬下显得尤为突出,并且,这首曲子最大的优点在于,无论你是否喜欢它,你都无法否认它旋律的优美,也无法忽略曲中蕴涵的哀怨。
    这首曲子不但旋律写得非常优美,二胡黄江琴与琵琶缪晓铮大师级的演绎更是相当出彩,只要你细心聆听,你会在她们的弦上听到那一份感人致深的无奈与哀怨。

《.澜沧江》

    中国大鼓代替Jazz鼓的自创节奏邓伟标在其上一张专辑《空》中已经用过,这次重复使用,小打方面有所变化,感觉比之前的编曲精致了不少。云南调和葫芦丝典型的讨好耳朵,没有什么可说的,喜欢的人自然喜欢,不喜欢的人对此比较麻木,旋律创作上感觉不出什么新意,旋律的美感是天然的,这是傣族音乐的本质,不能算做邓伟标的份上,不过其复调的创作倒是比较出彩,细心聆听一下,琵琶和葫芦丝同时演奏的两个旋律很美却各自独立但很协调和谐,后段的时候,作者干脆将复调搬出来当主旋律用,既不浪费一段漂亮的旋律,又可以偷懒,高手所谓。

《白龙江》

    House节奏,典型的舞曲风格与中国西北风的混合,旋律很突出,但感觉不到什么创新,可能是N年前西北风听多了的缘故吧,不过House节奏在这里的使用却让人有点新鲜感,特别是鼓Fill的时候那种模仿中国锣鼓的感觉蛮创新。这首曲子强项在编曲不在旋律。

《乌苏里江》

    一声大锣响过,一段典型的东北调儿由琵琶和短笛对话而出,东北风情扑面而来。木吉他一段POP Rock节奏很有味道,可惜整个POP Rock节奏因为没有加失真吉他,显得不够力度和热闹,东北味道显然弱了点。不过这首东西鼓打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小鼓的力点打得很到位,强弱层次非常有序。

《雅砻江》

    笛子清奏一段悠长的“寒江戏鸭”作为前奏,川味天成,乐队加入,电子音效做得很有趣,立体感很强,小打也精彩,中间过门一小段Bass的拍弦Solo让我想起上世纪的POP Rock。

《珠江》

    “春风得意”这首地道的传统广东音乐作为珠江的前奏是个不错的设计,但……怎么不用高胡演奏?
    Ambient节奏很少在中国乐曲中听到,邓伟标这次用在《珠江》里,使老土的广东音乐平添了几分洋气,主旋律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参考了广州童谣“鸡公仔”,广州特色非常明显,但由于二胡的演奏没有加花,也没有使用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高胡,因此此曲找不到广东音乐的韵味,但粤味还是明确的,反正不会让人误会到东北去。

《漓江》


    前奏的一段短笛清奏,我差点误会在听刘三姐。
    千真万确,它的前奏就是电影刘三姐里的其中一首歌曲旋律。和《珠江》、《雅砻江》的桥段一样,前奏都使用了当地的民族音乐作为引子,转而进入自己的创作,这种创作手法,不过不失,反正前人用过,也肯定会有后人继续,算是最直接的地方表述方式吧。
    这首曲子编曲上比较有心思,中国大鼓继续代替Jazz鼓中的“地鼓”,电子音效做得很舒服,立体而飘忽,可听性不错。

《湘江》
    Disco加木吉他,让我的感觉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不过短笛的加入以及中途的转调倒是蛮有创意,特别是后段短笛的复调很好听,不过吉他的演奏水平就只能说很一般。这首旋律的风格是典型的湖南腔,让我想起一首民歌《一根扁担两个筐》

《千江汇流》

    主题曲和以上9首作品截然不同,创作上比较大气,管弦乐团与民乐的对话很有创意,旋律优美,大小调的反复互转过渡很自然,创作上成熟,后段流行乐队的加入使整个曲子感觉更加有力,琵琶的表演很出色,可惜管弦乐团明显单薄,特别是结尾的乐句,几乎只有定音鼓的滚奏还算那么回事,弦乐感觉像张纸,薄得不得了。假如管弦乐部分能够加强声部的厚度,再增加管乐,这首曲子肯定能成为精品,这种遗憾,估计是投资的无奈。
最后编辑口水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