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夜话古典不围炉:2006岁末我的历史录音“旋律会” [复制链接]

查看: 3389|回复: 10
1#
    
      昨天夜里在听肖邦大师帕赫曼的历史录音,刚买到了他的一张唱片,我却几乎不知道他这位早期的俄罗斯钢琴大家。肖邦好像是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命运的强光中”,我们徒劳的聆听生涯可能越来越远离肖邦音乐的本质。事实上,几年间你是听了大量的肖邦钢琴唱片,但是慢慢地我们还是回到了他那“前奏曲的历史录音的大雨中”,我向朋友们推荐的,还是科尔托在EMI公司的那个“歪脖子的肖邦”封面的照片,录音好像是在1926年,老参考系列;或者,我推荐的还是很难买到的俄罗斯“钢琴之神”索弗隆茨基的带着“黑弥撒”味道的出其不意的肖邦。这个是回到了源头的肖邦了。




   我想起最近又在读的刘雪枫的第一本爱乐的小书《贴近浪漫时代》,在那本书里他的推荐最是让我有一种默契的感动,比如他推荐的老肖的15首四重奏的版本。我至今固执地认为那是他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但就是在那本“爱乐聆听者的第一次声音”里,我还是读到了“观点左右音乐”的疑惑。刘的文字写作的毛病,更多地是从一个所谓职业乐评人,而不是从一个单纯的听音乐的人的角度来展开的。观点或者评论,一向是不关事物本身状态的,是另一种事情。说到底说的过火一点,就是和音乐无关的另一现实,事业,乐评人在我看来真是一危险职业呢。


   这个话题说远了。听唱片的人,面对大量的唱片,最后有一种迷失的感觉,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的基本工作就是看热门美剧《越狱》,一张古典CD也没有听。11月基本是我的自由爵士乐月,我忙着整理我的不多的爵士唱片,重听多尔非和明戈斯。到了年底我的一位朋友要我帮助她找历史录音唱片推荐,才回到听肖邦的“真正地点”。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给她推荐的还是那张“歪脖子的肖邦”的唱片。看来我的古典功力还是没有长进。


  昨天的古典唱片败家,我买了4张小公司的古典历史录音。在北京这样的唱片行只有一家了,进货渠道不明而且价格昂贵,而我们只能忍着135元一张的高价。这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我曾经质疑日元1000元标价(65元人民币)的“巴克豪斯”卖到120元人民币的价格。唱片行说是因为进货渠道的无奈,他们进货的价格就高居不下并没有赚多少钱的。




很久没在古典区发新的帖子,因为古典听的少了,因为我喜欢的唱片太贵或者根本买不到。这些天都在听的是贝多芬组的那一版本的老肖四重奏。听得恍如隔世,听得云生风起。即使作为一个收碟多年的古典唱片爱好者,我发现我自己知道的唱片太少了,因为在大陆根本没有一个如同欧洲那样的市场,那样的唱片行。消费精神永远是奢侈的。一个办法就是慢慢回到源头,回到我们最初听的肖邦或者拉赫玛尼诺夫的“真理性的源头”那里去。起码,这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那么让我们习惯了爵士的耳朵也再重温一次肖邦吧,哪怕他是歪脖子的(或者那著名的拉二,哪怕它已经被那“不知道刘亦菲”的所谓“公主门”明星“钢琴家”拍打得不成样子)。在岁末让自己的古典式的爱乐的老灵魂再被过时地感动一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