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河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63|回复: 9
1#
[upload=gif]Upload/200612819395271881.gif[/upload]

作曲家 刘敦南/王酩/霍存慧
指挥 曹鹏/王永吉
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演出者 王蕾,钢琴
编号 Yellow River/黄河 YEC-82087
Track 1-3 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
    第一乐章 山林的春天
    第二乐章 山林的夜话
    第三乐章 山林的节日
    Track 4-8 王酩:交响组曲《海霞》
    第一乐章 童年
    第二乐章 解放
    第三乐章 织网
    第四乐章 丰收
    第五乐章 胜利
    Track 9-12 霍存慧:交响组曲《蹦蹦组曲》第一号
    第一乐章 前奏曲:胡胡腔
    第二乐章 舞曲:卖线
    第三乐章 抒情曲:大鼓四平调
    第四乐章 舞曲

1940年出生在四川的作曲家刘敦南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专职作曲,1984年后赴美国学习。代表作有:管弦乐《幻想音诗》,钢琴协奏曲《山林》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创作于1979年,并于同年6月进行首演。这部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全曲七个主题都来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苗族的民歌形式--飞歌。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开始部分是一支光芒四射的抒情的引子,接着呈现的是轻快的第一主题,是正进入山林的人们轻松的脚步声,之后如歌的第二主题,则是对春光山色的完美诠释。第二乐章山林的对话,其实标题应理解为山与林之间的对话,是复三部曲式,展现了苗族民间音乐极富吸引力的优美的旋律。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回旋曲式,是一幅音乐画卷。中部舞蹈性的主题似乎让人想到苗家少女打着铃鼓,少年吹着芦笙欢快舞蹈的场景。这部作品将西方作曲技巧与少数民族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一部典范之作,也是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优秀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之一,我也敢说这部协奏曲要比所谓中国第一钢琴协奏曲《黄河》好得多的多。
     下面这部作品的作曲家是我非常敬重的王酩先生,他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最早的作品是1961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垦荒》,其他音乐会作品还有1962年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天山之春》和弦乐五重奏《秦娘美》,64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农村新春》,75年的管弦乐《忆先烈》,77年的交响组曲《海霞》,83年的交响组曲《沙鸥》和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话》,84年的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和管弦乐《小诗》等等。1997年12月5日,王酩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了,而案头的《第一交响曲-长城》仅完成了第一乐章。王酩先生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电影音乐,我的父母也会时常哼起他创作的音乐。他创作的电影音乐作品有《海霞》,《黑三角》,《沙鸥》,《红楼梦》六部,《小花》,《知音》等。其中,《海霞》和《沙鸥》的音乐被作曲家改编成了两部交响组曲。这张唱片所收的《海霞组曲》是全本,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的版本则是选取了其中三个乐章--童年,织网,丰收。电影《海霞》诞生于1975年,导演是谢铁骊,主演为吴海燕和蔡明,故事讲述了解放前,父母双双被南海渔岛的渔霸逼死的小女孩海霞在解放后担任了渔岛的女民兵排长并粉碎了特务的阴谋,保护了海岛。组曲第一乐章童年是电影中女主人公海霞对悲惨童年的回忆,高胡在其中担任了忧郁主题的陈述者。第二乐章解放描绘了渔民们欢庆解放迎来自由的场景。我最喜爱的第三乐章织网,其主旋律来自影片主题歌《渔家姑娘在海边》,当双簧管吹出极其优美的主题旋律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尽管这部电影我已没有印象了。第四乐章丰收由两首对比舞曲组成,开始和结尾的欢快外露的庆祝的舞蹈和中部极具歌唱性的舞蹈。第五乐章胜利则是一支进行曲。
     霍存慧的交响组曲《蹦蹦组曲》创作于1958年,因后来于1995年创作了《第二蹦蹦组曲》而成为了第一号。作曲家霍存慧出生于1921年,毕业于吉林长白师范学院,随后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代表作有:管弦乐《提灯游行》,交响曲《1976-难忘的年代》等等。《蹦蹦组曲》采用了东北民间风格和特色的“二人转”为素材,第一乐章前奏曲是以胡胡腔为基调,而胡胡腔则也是东北二人转的开场形式。第二乐章舞曲是以燕青卖线为基调,燕青卖线则是蹦蹦戏的戏名。第三乐章抒情曲,以曲牌四平大鼓调为基础。第四乐章舞曲则是以曲牌小翻车,对口抱板和流水抱板为基调。
最后编辑花花公子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些唱片已经有点岁数了,毕竟,黄河这个牌子已经取消了,可以去试着订一下,但希望不大.
TOP
3#

想订,有唯一途径叫四哥试着建议拿索斯再版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612819474823353.jpg[/upload]

作曲家 李焕之
指挥 曹鹏
乐团 上海乐团
编号 Yellow River/黄河 YEC-82079

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
    1 第一乐章“大海的呼唤”
    2 第二乐章“骏马与少年”
    3 第三乐章“梅花情操”
    4 第四乐章“终曲——赞歌”
    春节组曲
    5 第一乐章“序曲”
    6 第二乐章“情歌”
    7 第三乐章“盘歌”
    8 第四乐章“灯会”
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
    《天风海涛》创作于1958-1960年,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结构交响曲。李焕之早年在厦门读书,厦门原来是个有很多白鹭的小岛,风景秀丽的鼓浪屿更被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称为“天风海涛”,作曲家就以“天风海涛”为立意,汲取了闽南“南曲”等古老音乐素材创作了这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大海的呼唤”。序奏以大海为背景,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来一段南曲风味的旋律,是故乡的声音,是对游子的呼唤,乐章主体由主部、副部、发展部、再现部的非规范奏鸣曲式结构组成。古典音乐中描写大海的乐章各具特色,诸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德彪西的《大海》、沃恩-威廉斯的第一交响曲《大海》、鲍里斯·柴科夫斯基的《塞瓦斯托波尔交响曲》、武满彻的《面向大海》等,李焕之的这个乐章也算一家。
    第二乐章“骏马与少年”。谐谑曲风格,采用了著名南曲《八骏马》,骏马奔腾,少年们健康成长歌唱春天的形象交替出现,描绘了青年时在故乡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第三乐章“梅花情操”。采用了南曲《梅花操》,是一首慢板抒情乐章,优雅的诉说与此前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从新的角度展现了故乡情怀。第四乐章“终曲——赞歌”。综合了前三章的主题并作了变奏性的展开,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四个乐章独立成章又相互对比。
    这部交响曲是李焕之写给闽南故乡的心曲,作品的一大特色是把乡音与乡情相融合。全曲的音乐素材主要取自源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音乐——南曲,尤其是以泉州为中心的古老曲艺“南音”,以及闽南民歌、戏曲(歌仔戏、梨园戏)。[南音,又称南曲,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泉州一带闽南地区,在泉州最为盛行。南音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当地音乐融为一体,逐渐形成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乡情的表现也不全依赖于传统的家乡古乐,而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把乡乐融化到新的交响音乐语言中,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力,并以双管乐配置,配器精湛,气魄非凡。这种情感既非特别忧伤也非特别壮阔,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娓娓道来,纯朴而真挚,流淌着作曲家对远方故乡的深情与忠诚。
    1960年前后正值中国交响乐的成熟期,罗忠镕、李序、江文也、马思聪、李焕之、丁善德、王西麟等作曲家接连写出结构完整、配器精湛、内涵深刻的中国交响曲,这部《天风海涛》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福建音乐素材和内涵的中国作品有30年代蔡继琨先生留学日本时的《浔江渔火》,以及李焕之的《天风海涛》、郭祖荣的《大樟溪》、王西麟的《交响壁画》、刘湲的《土楼回响》等杰作。
春节组曲
    自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就成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互见面、同歌共舞的节日。李焕之于1955-1956便以自己当初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创作了这部《春节组曲》,李焕之当时曾说:“算起来,从参加陕甘宁边区的春节活动到创作《春节》的时间,整整有十个年头。光阴消逝了,但记忆还是新鲜的。我进入构思,好比是重新生活一次。不,要比重新生活一次还要丰富得多,形象思维的翅膀,带着我遨游了自从我参加革命以来的一系列的生活体验与艺术积累。”乐曲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和团结友爱的情景。同时,作者用当地音乐素材生动描绘了大秧歌舞的场面,把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天然浑成地溶进乐思,使欢快的锣鼓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把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纯朴的民风和美妙的音乐绘成一幅多彩的画卷。
    第一乐章“序曲”,常被称为“春节序曲”而单独演奏,这首中国管弦乐杰作的播出频率之高甚至有些“滥俗”。它是按“秧歌”结构精心谱写的复三部曲式快板,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以及一唱百和的镜头。[“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主题源自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一首亲切悠扬的陕北领唱秧歌调先由双簧管奏出主题,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向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的秧歌大场,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第二乐章“情歌”,如歌的行板,像一首抒情诗,是春节中的一个插曲。乐曲开始由英国管奏出引子而带出陕北情歌的主题,像在月光如水的延河边,青年男女漫步谈心。情歌反复经过一段心潮起伏的倾诉后,又回到中国徵调式的主题,这是由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对话的方式奏出,后经过连接句又回到开头的引子。
    第三乐章“盘歌”,回旋曲式的圆舞曲。作者把主部主题当作人民在节日中团结友爱的主题,另外还有两个副题,这三部分的音调都是从不同的陕北领唱秧歌调演变而来的。它们时而像朋友的谈心,时而又像老人同青年幽默逗趣。这里,作者根据当年延安周末舞会的实际情况,有意用民间风格的音乐与现代交谊舞曲相结合的写法,将这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写得颇有新意。
    第四乐章“灯会”,快板,三部曲式。主部是陕北民间队列音乐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健美壮阔,句法连贯,首尾一气呵成。反映了陕北唢呐连续呼吸的高度技巧,虽然管弦乐化了,但仍保留了连绵不断的特色。中间部是一个秧歌小场景,用了《摘南瓜》、《跑旱船》的旋律交错重叠。结束部再现了起始部,以热烈铿锵的秧歌锣鼓节奏作为结束。
    全部组曲的构思都带有舞蹈形象的特色,它和传统节日的风俗情调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新的节日景象的描绘。
李焕之祖籍福建晋江,1919年1月2日生于香港,早年在厦门双十中学读书。作曲家后来回忆道:“厦门双十中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我的音乐爱好是母校培育的。当时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铜管乐队,这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参加了其他文艺活动,陈梦韶老师把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演出,我还扮演剧中的小尼姑一角呢!这些活动,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喜欢用风琴弹奏《友谊地久天长》、《老黑奴》等四部和声谱成的曲子。这对他形成合唱多声部思维、后来写作合唱曲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1935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就为郭沫若的诗作《牧羊哀歌》谱曲,成功的尝试使他毅然决然地走上音乐之路。
    1936年春李焕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7年投入抗日文艺活动,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早期歌曲。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校任教时深深为合唱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尤其恩师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曾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此后李焕之毕生以合唱创作为主,并探索“不按照美声唱法而是真正具有浓郁的民间或古代歌曲的韵味来进行编曲、创作和演唱”。从30年代到80年代,先后创作了三四百首的合唱歌曲,如《青春曲》(胡乔木词)、《中国女子大学大合唱》(刘御词)、《我们齐声歌唱——党的颂歌》(贺敬之词)、《民主建国进行曲》、《大反攻大合唱》中的《终曲——胜利进军》、《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管桦词)、《我们生活在英雄的国家》(江山野、严辰词)、《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香》、《焦裕禄颂歌》(均为希扬词)《红旗颂》(巩志伟词)、《东方红》之《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友谊的长城》(与科留克夫合作)、《送郎当红军》、《三湾来了毛委员》、《石油战歌》(与吕远合作、任彦芳词)、《万里征途献丹心》(金帆词)、《沁园春·祝文艺春天》(茅盾词)、《贺新郎》(毛泽东词)、《长城颂》(王健词)、《新长征颂》(张藜词)等。
    1957年8月,为了迎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合唱比赛,在刚刚组建一年的混声民歌合唱队的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一些爱好民歌的青年学生参加,组成“北京青年业余民歌合唱团”。在李焕之、王方亮分别指挥下,合唱团演唱经过改编、发展的东北民歌《瞧情郎》、云南民歌《茶山谣》、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古琴曲《苏武》,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浓郁地道的中国风味,率真质朴的演唱作风,倾倒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听众,因而荣获金质一等奖。这是中国合唱团在世界上的首次获奖。在参赛的曲目中,有两首是李焕之的作品,即四乐章合唱组曲《茶山谣》和在古代琴歌《汉节操》(又名《苏武思君》)的基础上编写的弦歌合唱《苏武》。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李焕之多次向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请教,并把查先生的唱奏录音带回去学唱、记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忠实于原曲韵味的合唱作品。
    李焕之的妻子是厦门同乡作曲家李群,1942年6月两人在延安结婚。李群与李焕之一道,也是多产的歌曲作曲家,作品如《大生产》、《在祖国和平土地上》(光未然词)、《放风筝》(根据河北沧州民歌改编)、《茉莉花》(根据河北昌黎民歌改编)、《慰劳红军》(根据江西兴国山歌改编)、《歌唱毛泽东》(根据北京说唱单弦音乐改编)、《快活的买牛郎》(与李焕之合作、根据河南说唱“二夹弦”音乐改编)、《学大寨,赶大寨》、《石油歌》(李季词)、《祖国之恋》(卢生词)等。李群尤其创作了许多儿童歌曲,除了独唱歌曲外,如《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杨因词)、《为祖国锻炼》(金波词)、《中华,中华》(瞿琮词)、《快乐的小队》(金波词)、《风筝,美丽的风筝》(柯岩词)、《新年,你好!》(张振芝词)、《创作之歌》(金波词)、《哎呀呀,窗外的小月亮》(欧阳逸冰词)、女高音独唱与童声合唱《摇篮》等等。[“天天艺术”出有《小鸟的天堂》李群、李焕之歌曲选唱盘。]李焕之先生之子是著名录音师李大康。
    改革开放后李焕之着重探索了基于中国古曲的合唱作品,继《苏武》之后,又根据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诗歌《胡笳十八拍》写出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乐府诗《子夜四时歌》写出琴歌女声合唱《子夜四时歌》;根据唐代凯乐歌祝词《秦王破阵乐》写出男声合唱与大鼓、钢琴伴奏的《秦王破阵乐》。1981年为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作曲家大会”专门创作了一首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取材于古琴曲《离骚》,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1987年初,他应香港中乐团之约,创作了一部箜篌、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协奏的《箜篌引》,以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顾况的《箜篌歌》摘句为词而谱曲,同年4月由该团在香港公演,引起轰动。
    抗战胜利后李焕之曾担任过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很快进入音乐领域的领导层,1985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直至1999年卸任。除贺绿汀当过名誉主席外,历届中国音协主席总共只有三人——李焕之的前任一直是吕骥,继任至今是傅庚辰。这三人包括李焕之在内没有以“古典音乐”或中国民乐创作为主的,只有李焕之还有少量“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形式的杰作,“严肃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春节组曲》和《天风海涛》是李焕之屈指可数的少数大型管弦乐作品,但质量很高,都堪称中国音乐经典。此外还作有歌剧《异国之秋》。从16岁到80岁,李焕之从未停止音乐创作,65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横跨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歌剧、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等各个领域。1999年,患晚期癌症并双耳失聪的李焕之,坚持用最后的生命和心血完成了单乐章民族管弦乐《大地之诗》。2000年3月19日李焕之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李先生写得一笔好书法,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的名称都由李先生题写。而在2005年,厦门音乐广场竖起一座李维杞制作的李焕之雕像,以“乐思如潮,心静如水”为主题,塑造了刚刚从海边散步归来的李焕之——双腿交叉斜倚坐在礁石上,微笑凝望远方,感受着“天风海涛”的韵律……旁边的造型石上还刻着老舍1963年题献给李焕之的诗:
    碧海为琴浪作弦,水仙吹笛老龙眠。
    滩头自有知音客,谱出风云交响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